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正积极推动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变的过程,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防范风险。本文介绍了高校目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绩效管理
一、前言
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财政部也相应结合该《意见》要求向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下发了相关的通知文件,文件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在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健全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本文介绍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与新的形势对高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1. 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充分,管理意识薄弱,全局观念淡薄,领导看中资金收支情況,忽视绩效;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形式大于内涵。预算/绩效的数据源于财务部门,很多部门理所应当的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自己部门只负责落实项目,对于项目实施中的相关收支关系不足,这样很难合理高效的使用经费,也不能确保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做到不超支,进而会产生短期利己行为,影响长期利益,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作用。
2.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预算绩效指标设立存在偏差,财务部门设计预算绩效目标,由于与工作任务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完全反应任务指标,绩效目标会与被考核单位对目标的含义,考评资料等理解不一致,导致目标数据不准确。而且预算仅靠财务部门把控,会使得实际管控仅停留在数据统计和申报资金目标方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中。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全面,预算绩效编制初期多是参考上级财政部门设定的指标来制定绩效管理的目标,但财政部门设定指标时只考虑共性,高校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工作的环节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时,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矛盾,导致数据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再者绩效评价多是以项目验收考核的形式进行,这与预算管理相脱节,只是为结果而评价,缺乏前期各个环节的绩效管理。而且绩效管理可比性不强,科学全面性不足。
3. 预算绩效管理监控不到位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监控多是事后监管,没有有效地跟踪监控管理,执行预算过程中,很少管理过问支出细节,只重视整体数据,在事前和始终把控不到位,造成预算超支浪费的情况,进而调整预算金额或者擅自更改预算用途;预算执行监控措施缺少,预算执行前期进展缓慢,致使预算完工时间推迟,或者后期为了避免资金收回,强行“赶工”,这将直接影响绩效。由于监控不到位,已有问题后续依旧会重复发生,不能调动预算执行主体部门主动避免问题发生。
4. 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力度不足
高校的预算资金来源多是上级财政部门划拨,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联性不是很大,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关注点往往在项目,而不在意项目完成或者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实现计划目标,这使得预算单位不重视绩效管理,很难切实约束项目按预算进度执行,以及及时进行进展反馈,调整改进预算,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推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如下建议,以便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1.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执行院系部门,绩效考核具体到负责人,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组织专人进行培训交流,项目人员全员参与,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确保经费能够高效按预算执行,同时加大对预算管理公开力度,加强预算管理宣传,让师生及社会了解学校资金使用情况,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共同进行预算绩效管理。
2.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业务院系部门参与预算绩效指标设立,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现实影响因素,涵盖业务院系部门全年所有经济活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清晰的预算数据和绩效目标,并结合个性问题,具体分解细化出分级指标,分级各个子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内容融合进预算绩效管理中,对前期预算设立和中期预算的调整也纳入绩效管理中,避免为结果而评价。
高校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配套的规章制度,要细化到各个环节,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预算执行的连贯性、可比性、全面性,充分运用这种管理体系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
3.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控
预算绩效管理监控是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扩大监控范围,监管向前延伸,全方位深入监控,确保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相衔接,保证专款专用,加强绩效监控动态反馈,利用信息系统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平台,做到预算公开透明,将学校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共同纳入信息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积累,方便执行部门与预算部门沟通协调,不断完成新旧数据更替和监测,实时查询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绩效指标体系合理、专业、高质,保证预算批复的绩效目标准确执行。
4. 落实预算绩效管理问责
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关系到绩效管理的质量,预算执行与管理者和执行人绩效挂钩,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奖优罚劣,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对于预算制定和执行中未能达到相关目标和要求的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制度,充分调动实施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有效运行。
四、结语
一流的高校教育需要优质的资源配置作支撑。近年来我国高校经费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高校的综合实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受学科专业限制,导致同时存在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因此,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还能更好地把控经费资源的支出使用方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进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叶桐.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索[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0(3):91-94.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绩效管理
一、前言
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财政部也相应结合该《意见》要求向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下发了相关的通知文件,文件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在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健全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本文介绍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与新的形势对高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1. 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充分,管理意识薄弱,全局观念淡薄,领导看中资金收支情況,忽视绩效;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形式大于内涵。预算/绩效的数据源于财务部门,很多部门理所应当的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自己部门只负责落实项目,对于项目实施中的相关收支关系不足,这样很难合理高效的使用经费,也不能确保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做到不超支,进而会产生短期利己行为,影响长期利益,从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作用。
2.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预算绩效指标设立存在偏差,财务部门设计预算绩效目标,由于与工作任务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完全反应任务指标,绩效目标会与被考核单位对目标的含义,考评资料等理解不一致,导致目标数据不准确。而且预算仅靠财务部门把控,会使得实际管控仅停留在数据统计和申报资金目标方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中。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全面,预算绩效编制初期多是参考上级财政部门设定的指标来制定绩效管理的目标,但财政部门设定指标时只考虑共性,高校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工作的环节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时,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矛盾,导致数据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再者绩效评价多是以项目验收考核的形式进行,这与预算管理相脱节,只是为结果而评价,缺乏前期各个环节的绩效管理。而且绩效管理可比性不强,科学全面性不足。
3. 预算绩效管理监控不到位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监控多是事后监管,没有有效地跟踪监控管理,执行预算过程中,很少管理过问支出细节,只重视整体数据,在事前和始终把控不到位,造成预算超支浪费的情况,进而调整预算金额或者擅自更改预算用途;预算执行监控措施缺少,预算执行前期进展缓慢,致使预算完工时间推迟,或者后期为了避免资金收回,强行“赶工”,这将直接影响绩效。由于监控不到位,已有问题后续依旧会重复发生,不能调动预算执行主体部门主动避免问题发生。
4. 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力度不足
高校的预算资金来源多是上级财政部门划拨,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联性不是很大,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关注点往往在项目,而不在意项目完成或者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实现计划目标,这使得预算单位不重视绩效管理,很难切实约束项目按预算进度执行,以及及时进行进展反馈,调整改进预算,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推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如下建议,以便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1.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执行院系部门,绩效考核具体到负责人,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组织专人进行培训交流,项目人员全员参与,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确保经费能够高效按预算执行,同时加大对预算管理公开力度,加强预算管理宣传,让师生及社会了解学校资金使用情况,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共同进行预算绩效管理。
2.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业务院系部门参与预算绩效指标设立,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现实影响因素,涵盖业务院系部门全年所有经济活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清晰的预算数据和绩效目标,并结合个性问题,具体分解细化出分级指标,分级各个子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内容融合进预算绩效管理中,对前期预算设立和中期预算的调整也纳入绩效管理中,避免为结果而评价。
高校健全预算绩效管理配套的规章制度,要细化到各个环节,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预算执行的连贯性、可比性、全面性,充分运用这种管理体系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
3.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控
预算绩效管理监控是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扩大监控范围,监管向前延伸,全方位深入监控,确保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相衔接,保证专款专用,加强绩效监控动态反馈,利用信息系统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平台,做到预算公开透明,将学校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共同纳入信息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积累,方便执行部门与预算部门沟通协调,不断完成新旧数据更替和监测,实时查询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绩效指标体系合理、专业、高质,保证预算批复的绩效目标准确执行。
4. 落实预算绩效管理问责
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关系到绩效管理的质量,预算执行与管理者和执行人绩效挂钩,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奖优罚劣,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对于预算制定和执行中未能达到相关目标和要求的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制度,充分调动实施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有效运行。
四、结语
一流的高校教育需要优质的资源配置作支撑。近年来我国高校经费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高校的综合实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受学科专业限制,导致同时存在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因此,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还能更好地把控经费资源的支出使用方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进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叶桐.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索[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