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在一次节目中,谈到了在《双城的故事》那期节目中,她有一个抚摸当事人,一个小男孩头部的动作。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批评,他们普遍认为记者不应该在镜头前出现表达自己主观情绪的动作,这肯定会影响记者的公正客观形象。在电视新闻界,这似乎成了一条金科玉律,如果有记者违背了这条定律,就肯定会受到批评和质疑。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记者表达主观情绪的行为都应该批评,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应该提倡这种行为。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新闻调查》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品牌栏目,一个品牌栏目必然需要自己的品牌主持人和记者,《新闻调查》这个品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几个优秀的记者。其实经常看《新闻调查》的人不难发现,几名记者都不是同一样的风格。柴静:大方、自然、善解人意,富于同情心,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可亲的邻家女孩;杨春:沉着、冷静,采访中绵里藏针,能够在被采访者毫无察觉中问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令被采訪者措手不及;长江:采访经验老道,深邃、沉稳,能够给观众信任感;王志质疑的风格更是让分离出《新闻调查》的《面对面》成为央视新闻频道的另一个品牌栏目。不同记者在镜头前体现着不同的风格,这样的节目才会让观众觉得不乏味。记者的个性成就着记者的风格,我们不应该限制记者个性的表达。如果我们以一种模式来要求这几名记者在镜头前表现:板着脸,神情严肃地对着观众讲话,相信《新闻调查》也不会成为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几位记者也不会成为品牌记者。
如今几名不同风格的记者已经成为《新闻调查》宝贵的资源,而他们不同的风格更是这些资源的优势所在。出镜记者的出现在大众传播中满足了人们对于近距离、个性化、传播主体人格化等人际传播优势的需要,当我们记者的风格日益被观众所肯定并且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的时候,就形成了受众期望。实际上,我们记者在平时节目中的出镜就是对观众的培养,观众在日常的收看活动中积累着一种期望。当记者在镜头前的行为和观众的期望值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打破观众的期望值。柴静在采访中抚摸小男孩头部的动作我就认为无可厚非,柴静一直以来给观众的感觉是亲切、善解人意的邻家女孩,当这样一个女孩面对着一个只有十四岁的男孩在哭泣的时候,相信镜头前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会想去安慰小男孩,而且心中会多少有些让柴静去安慰这个小男孩的期待。如果柴静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动作,可能对于节目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的确是保持了出镜记者公正客观的形象,但是对于柴静本人来讲,她的表现就一定会和观众的期望值产生偏差,会影响长期以来柴静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受众期望,不利于柴静创出自已的品牌。
其实对于柴静或者其他的记者来讲,应该培养自己敏感的触角,能够感到你的受众群体对于你的期望。我们的新闻是做给观众看的,而不是做给专家看的。观众在看完节目后叫好或者有了启示意义,那么这期节目就是成功的。据柴静讲,播完《双城的故事》这一期后,当天晚上回到自己所住小区的时候,看门的老大爷对柴静竖起了拇指,感动地对她说:“姑娘,这期节目你表现得非常好!”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鼓励,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荣幸。
在采访中,记者如何与受访者形成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让受访者说出心里话,对于采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者认为,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内容中的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理性的、客观的因素。记者需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打动受访者,和受访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情感互动。五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就是双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互动。我们的记者对于大多数受访者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要求受访者对一个陌生人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且是在镜头前,也就相当于在亿万观众面前说出自己的内心话,是不太容易的,此时就需要我们记者的采访功力和个人魅力。人物访谈,其实就是对方是否愿意谈、真实地谈;采访者自己能否融入到采访中,随时有回应并把握谈话走向。这种回应有时并不只是语言,而是你在听受访者讲话的时候凝神倾听、思索的神态,或者问话时询问、体恤的表情,需要的时候甚至有一些表达自己情绪的动作。
我们记者一定要将大众的情感需求融入到采访中。其实每一个受众对信息的感知、认同过程是带有一定情感的。电视新闻主要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在前期准备、采访、后期制作、传播收视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情感作用。赋予电视新闻一定的情感诉求,是电视新闻影响观众的一种传播艺术技巧。经常看郑州电视台的人可能知道,郑州电视台18点播出的新闻大民生节目,走的就是一条群众路线,尽可能地贴近百姓生活,报道百姓身边的、日常的大事小情。新闻记者更多的是从老百姓自身的情感需求出发去报道新闻,又将这些情感汇聚到新闻中,去感染观众,从而能够取得理想的社会传播效果。这些情感的流露恰恰有利于表现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因为电视画面是直观形象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览无余,因此记者在镜头前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的行为动作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细节上的情感变化,对观众产生视觉上和情感上的震撼力。
新闻记者要在镜头前代表媒介形象,应该公正、客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在节目中出现的那些有着不幸经历的弱者或者案件的受害者,我们是不是能够体现一下我们记者的人文关怀呢?仅此一点而已!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始终是平等的,新闻记者不可能去蔑视那些身份是罪犯或者社会底层的人,但同时也不应该对于一些值得人们关怀和同情的人冷漠和无动于衷。
编校:郑 艳
《新闻调查》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品牌栏目,一个品牌栏目必然需要自己的品牌主持人和记者,《新闻调查》这个品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几个优秀的记者。其实经常看《新闻调查》的人不难发现,几名记者都不是同一样的风格。柴静:大方、自然、善解人意,富于同情心,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可亲的邻家女孩;杨春:沉着、冷静,采访中绵里藏针,能够在被采访者毫无察觉中问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令被采訪者措手不及;长江:采访经验老道,深邃、沉稳,能够给观众信任感;王志质疑的风格更是让分离出《新闻调查》的《面对面》成为央视新闻频道的另一个品牌栏目。不同记者在镜头前体现着不同的风格,这样的节目才会让观众觉得不乏味。记者的个性成就着记者的风格,我们不应该限制记者个性的表达。如果我们以一种模式来要求这几名记者在镜头前表现:板着脸,神情严肃地对着观众讲话,相信《新闻调查》也不会成为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几位记者也不会成为品牌记者。
如今几名不同风格的记者已经成为《新闻调查》宝贵的资源,而他们不同的风格更是这些资源的优势所在。出镜记者的出现在大众传播中满足了人们对于近距离、个性化、传播主体人格化等人际传播优势的需要,当我们记者的风格日益被观众所肯定并且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的时候,就形成了受众期望。实际上,我们记者在平时节目中的出镜就是对观众的培养,观众在日常的收看活动中积累着一种期望。当记者在镜头前的行为和观众的期望值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打破观众的期望值。柴静在采访中抚摸小男孩头部的动作我就认为无可厚非,柴静一直以来给观众的感觉是亲切、善解人意的邻家女孩,当这样一个女孩面对着一个只有十四岁的男孩在哭泣的时候,相信镜头前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会想去安慰小男孩,而且心中会多少有些让柴静去安慰这个小男孩的期待。如果柴静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动作,可能对于节目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的确是保持了出镜记者公正客观的形象,但是对于柴静本人来讲,她的表现就一定会和观众的期望值产生偏差,会影响长期以来柴静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受众期望,不利于柴静创出自已的品牌。
其实对于柴静或者其他的记者来讲,应该培养自己敏感的触角,能够感到你的受众群体对于你的期望。我们的新闻是做给观众看的,而不是做给专家看的。观众在看完节目后叫好或者有了启示意义,那么这期节目就是成功的。据柴静讲,播完《双城的故事》这一期后,当天晚上回到自己所住小区的时候,看门的老大爷对柴静竖起了拇指,感动地对她说:“姑娘,这期节目你表现得非常好!”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鼓励,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荣幸。
在采访中,记者如何与受访者形成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让受访者说出心里话,对于采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者认为,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内容中的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理性的、客观的因素。记者需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打动受访者,和受访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情感互动。五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就是双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互动。我们的记者对于大多数受访者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要求受访者对一个陌生人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且是在镜头前,也就相当于在亿万观众面前说出自己的内心话,是不太容易的,此时就需要我们记者的采访功力和个人魅力。人物访谈,其实就是对方是否愿意谈、真实地谈;采访者自己能否融入到采访中,随时有回应并把握谈话走向。这种回应有时并不只是语言,而是你在听受访者讲话的时候凝神倾听、思索的神态,或者问话时询问、体恤的表情,需要的时候甚至有一些表达自己情绪的动作。
我们记者一定要将大众的情感需求融入到采访中。其实每一个受众对信息的感知、认同过程是带有一定情感的。电视新闻主要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在前期准备、采访、后期制作、传播收视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情感作用。赋予电视新闻一定的情感诉求,是电视新闻影响观众的一种传播艺术技巧。经常看郑州电视台的人可能知道,郑州电视台18点播出的新闻大民生节目,走的就是一条群众路线,尽可能地贴近百姓生活,报道百姓身边的、日常的大事小情。新闻记者更多的是从老百姓自身的情感需求出发去报道新闻,又将这些情感汇聚到新闻中,去感染观众,从而能够取得理想的社会传播效果。这些情感的流露恰恰有利于表现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因为电视画面是直观形象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览无余,因此记者在镜头前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的行为动作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细节上的情感变化,对观众产生视觉上和情感上的震撼力。
新闻记者要在镜头前代表媒介形象,应该公正、客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在节目中出现的那些有着不幸经历的弱者或者案件的受害者,我们是不是能够体现一下我们记者的人文关怀呢?仅此一点而已!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始终是平等的,新闻记者不可能去蔑视那些身份是罪犯或者社会底层的人,但同时也不应该对于一些值得人们关怀和同情的人冷漠和无动于衷。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