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理念越来越被重视,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学生对多元化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浅显易懂的初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面深且广,因此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本文简要地对优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到创建生活课堂,联系实际生活以及善用地理工具,打造多彩课堂三种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又十分重要,历来在我国知识体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自古便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闻强识。而我国正缺少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地理方面的人才。而作为一名高中生,学好地理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追求,更是响应国家对地理人才需要的政策。因此,开展生动有趣的的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一、优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越来越发现新型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与新课改对师生的要求一致。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势必要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转投“甩手当掌柜”,以辅助的身份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课堂交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个性与思想得到空前的重视[1],有些意志力不够坚定的难免在学习成绩上出现滑坡现象,教师应及时给该类学生做心理建设,防止学生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心灵伤害,而有些学生因为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成绩一改之前的颓废直线上升,教师应该在旁鼓励加油,让学生持续稳定进步。例如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因为自然灾害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学起来较为简单,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学生预习本节知识点,完成自学,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利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通过展示泥石流的动画,让学生理解泥石流的特点、危害,进而对泥石流发生前后有所了解,懂得如何在灾难发生前后进行有效避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更能直观地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课前或是课中、课后,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本节课具体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进而掌握内容。
二、创建生活课堂,联系实际生活
地理是经过前人不断探索、勘察、总结积累,最后逐渐演绎成一门与生活有浓厚关系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根据气候特点、云层变化预测天气情况;通过斗转星移,植物背阴朝阳生长规律辨别方位……由此可见,地理是一门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把地理学科的知识寓于到学生熟知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地理的价值,在地理学习中联系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与决心[2]。例如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城市与地理环境中的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学习,教师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与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这些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但却不是一概不知的。比如,教师提问在某地购买日常用品、服装、大型家电分别在哪里,学生因为和家长一起购买过,在回答问题时都很踊跃。教师接着问这些地方主要以什么活动为主,这些地方属于什么功能区,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且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持续性都有所增加。在为城市空间划分具体的功能区后,从一个城市推演到其他城市,教师接着提问,功能区只能有一种功能吗?哪些功能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城市各地的功能区分布,回答教师的问题。因为学生大多数都在本地生活,对其他城市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是都能凭着本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延伸到其他城市,这个过程才是教学的关键,从已有的知识中衍生新知识。教师有意降低问题的难度,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参与课堂问题的快乐,加快了教学节奏,同时又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感。此外,城市空间结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可见创建生活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踊跃地发言,参与课堂谈论的兴趣更加浓厚、持续性更加长久。
三、善用地理工具,打造多彩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地理教学工具不仅是专业素养要求,也是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体系中的关键[3]。学生通过直观明了的地理教学工具,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对于工具的使用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合理地利用诸如地球仪、月相仪、教学挂图以及经纬仪、水平仪等等工具,不仅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让学生从传统的“静听”变成“动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鲁教版的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的自传的地理意义》,由于本节课内容较抽象,而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对于“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移”的理解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但是当教师巧妙地使用地球仪,用实物模拟地球自轉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地球仪便能很好地掌握昼夜交替、晨昏割晓的缘由,继而掌握晨昏线的位置与偏移方向。再比如在学习黄赤交角时,单从黄赤交角的定义,很多学生凭想象是想不出黄赤交角是怎么出现的。若是教师拿着地球仪在桌面上运转一周,即模拟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一周轨道面与桌面平行,这个轨道面(也可以看成桌面)即为黄道面,显然与地球仪上的赤道面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便是黄赤交角。学生在明白什么是黄赤交角后,再回到教材文字描述的南北回归运动时就有了很直观的印象,不再是一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了[4]。
四、结束语
综上,高中地理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再利用生活联系课堂以及教师巧用地理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生活和教学工具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18,000(031):149.
[2]林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04):4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又十分重要,历来在我国知识体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自古便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闻强识。而我国正缺少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地理方面的人才。而作为一名高中生,学好地理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追求,更是响应国家对地理人才需要的政策。因此,开展生动有趣的的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一、优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越来越发现新型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与新课改对师生的要求一致。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势必要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转投“甩手当掌柜”,以辅助的身份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课堂交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个性与思想得到空前的重视[1],有些意志力不够坚定的难免在学习成绩上出现滑坡现象,教师应及时给该类学生做心理建设,防止学生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心灵伤害,而有些学生因为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成绩一改之前的颓废直线上升,教师应该在旁鼓励加油,让学生持续稳定进步。例如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因为自然灾害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学起来较为简单,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学生预习本节知识点,完成自学,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利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通过展示泥石流的动画,让学生理解泥石流的特点、危害,进而对泥石流发生前后有所了解,懂得如何在灾难发生前后进行有效避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更能直观地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课前或是课中、课后,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本节课具体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进而掌握内容。
二、创建生活课堂,联系实际生活
地理是经过前人不断探索、勘察、总结积累,最后逐渐演绎成一门与生活有浓厚关系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根据气候特点、云层变化预测天气情况;通过斗转星移,植物背阴朝阳生长规律辨别方位……由此可见,地理是一门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把地理学科的知识寓于到学生熟知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地理的价值,在地理学习中联系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与决心[2]。例如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城市与地理环境中的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学习,教师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与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这些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但却不是一概不知的。比如,教师提问在某地购买日常用品、服装、大型家电分别在哪里,学生因为和家长一起购买过,在回答问题时都很踊跃。教师接着问这些地方主要以什么活动为主,这些地方属于什么功能区,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且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持续性都有所增加。在为城市空间划分具体的功能区后,从一个城市推演到其他城市,教师接着提问,功能区只能有一种功能吗?哪些功能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城市各地的功能区分布,回答教师的问题。因为学生大多数都在本地生活,对其他城市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是都能凭着本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延伸到其他城市,这个过程才是教学的关键,从已有的知识中衍生新知识。教师有意降低问题的难度,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参与课堂问题的快乐,加快了教学节奏,同时又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感。此外,城市空间结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可见创建生活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踊跃地发言,参与课堂谈论的兴趣更加浓厚、持续性更加长久。
三、善用地理工具,打造多彩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地理教学工具不仅是专业素养要求,也是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体系中的关键[3]。学生通过直观明了的地理教学工具,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对于工具的使用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合理地利用诸如地球仪、月相仪、教学挂图以及经纬仪、水平仪等等工具,不仅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让学生从传统的“静听”变成“动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鲁教版的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的自传的地理意义》,由于本节课内容较抽象,而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对于“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移”的理解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但是当教师巧妙地使用地球仪,用实物模拟地球自轉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地球仪便能很好地掌握昼夜交替、晨昏割晓的缘由,继而掌握晨昏线的位置与偏移方向。再比如在学习黄赤交角时,单从黄赤交角的定义,很多学生凭想象是想不出黄赤交角是怎么出现的。若是教师拿着地球仪在桌面上运转一周,即模拟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一周轨道面与桌面平行,这个轨道面(也可以看成桌面)即为黄道面,显然与地球仪上的赤道面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便是黄赤交角。学生在明白什么是黄赤交角后,再回到教材文字描述的南北回归运动时就有了很直观的印象,不再是一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了[4]。
四、结束语
综上,高中地理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再利用生活联系课堂以及教师巧用地理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生活和教学工具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18,000(031):149.
[2]林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