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虽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次贷危机是指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美国经营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照借款人经济状况划分信用等级。例如,发放给信誉记录好、有固定工作、有稳定收入、债务轻、风险小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列为优级贷款。相反,发放给信誉记录不好、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债务重、风险大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列为次级贷款,简称次贷。在这场风暴中,表层原因可归纳为政府监管不严、透支消费、金融投机泛滥、政策失误、金融创新过度等。
但若深究其根本原因,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社会实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在实体经济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当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
二、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蕴含着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效率性及相应的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占有指的是资本私人占有所决定的产品私人占有,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占有产品的意义是对产品中剩余价值的占有,所以"资本主义占有"带来的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的扩大和缩小,决定着交换的方式和方法、分配的原则和结果、消费的分布和界限,从而推动着经济的过热、危机和萧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就曾精辟的论述过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而在这种周期性的生产过剩背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是信用制度在其中起了主要的杠杆作用,信用制度一方面"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1]也就是说,信用制度的合理应用对经济增长有良性作用,但若过度使用,则会引起经济危机的最终爆发。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性
马克思发表于1867年9月14日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再度成为西方社会的"宠儿","马克思又回来了"的声音在西方社会渐渐响起。据外电报道,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德国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称,08年他们售出的《资本论》已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1990年的100倍,并成为08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金融危机使《资本论》在欧洲许多国家受到追捧。重读《资本论》的不仅有青年知识分子,还有银行家、经理和政要人物。
由《资本论》的热销,想到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毫无争议地高居榜首,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历久弥新。马克思绝非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真理前行的"同时代人"。 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科学揭示了各类经济危机的病根。《资本论》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大的生命力。不可否认,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尽管马克思生前没有看到当今金融资本别出心裁的运作方式,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有资本运动的现实存在,马克思的科学分析和价值力量就会不时造访人们的头脑和心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座丰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对演化经济学注重人们的适应性经济行为,根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调整经济决策和行为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思想,对于复杂经济动态学强调经济体系内在的反馈系统结构和相互作用,是驱动经济体系变化和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资本论》的热销,还表明西方人已开始进行制度与理论的对比和反思,当然我们也需要这种反思。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就像邓小平曾提出的精辟论断"市场经济是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的"。他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其实,只要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最终能够实现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经济政策,那就是恰当的、科学的。诚然,《资本论》也好,别的科学论著也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灵丹妙药,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科学理论,研究人类新思想新观点时,采取务实的态度,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那样的道路,也就是具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中国执政党近年提出"与时俱进" 的口号,也是基于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把理论看成一成不变,那样的话,就不是正确的态度,而是教条主义。现今,中国党和政府之所以在气势汹汹的全球金融风险中能站稳脚跟,不能不说与中央一以贯之坚持正确的理论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有关。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具有统一性与开放性。这些理论内容由每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作者简介:赵琳琪(1986-),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表面上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虽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次贷危机是指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美国经营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照借款人经济状况划分信用等级。例如,发放给信誉记录好、有固定工作、有稳定收入、债务轻、风险小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列为优级贷款。相反,发放给信誉记录不好、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债务重、风险大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列为次级贷款,简称次贷。在这场风暴中,表层原因可归纳为政府监管不严、透支消费、金融投机泛滥、政策失误、金融创新过度等。
但若深究其根本原因,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社会实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在实体经济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当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
二、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蕴含着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效率性及相应的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占有指的是资本私人占有所决定的产品私人占有,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占有产品的意义是对产品中剩余价值的占有,所以"资本主义占有"带来的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的扩大和缩小,决定着交换的方式和方法、分配的原则和结果、消费的分布和界限,从而推动着经济的过热、危机和萧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就曾精辟的论述过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而在这种周期性的生产过剩背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是信用制度在其中起了主要的杠杆作用,信用制度一方面"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1]也就是说,信用制度的合理应用对经济增长有良性作用,但若过度使用,则会引起经济危机的最终爆发。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性
马克思发表于1867年9月14日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再度成为西方社会的"宠儿","马克思又回来了"的声音在西方社会渐渐响起。据外电报道,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德国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称,08年他们售出的《资本论》已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1990年的100倍,并成为08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金融危机使《资本论》在欧洲许多国家受到追捧。重读《资本论》的不仅有青年知识分子,还有银行家、经理和政要人物。
由《资本论》的热销,想到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毫无争议地高居榜首,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历久弥新。马克思绝非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真理前行的"同时代人"。 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科学揭示了各类经济危机的病根。《资本论》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大的生命力。不可否认,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尽管马克思生前没有看到当今金融资本别出心裁的运作方式,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有资本运动的现实存在,马克思的科学分析和价值力量就会不时造访人们的头脑和心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座丰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对演化经济学注重人们的适应性经济行为,根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调整经济决策和行为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思想,对于复杂经济动态学强调经济体系内在的反馈系统结构和相互作用,是驱动经济体系变化和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资本论》的热销,还表明西方人已开始进行制度与理论的对比和反思,当然我们也需要这种反思。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就像邓小平曾提出的精辟论断"市场经济是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的"。他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其实,只要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最终能够实现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经济政策,那就是恰当的、科学的。诚然,《资本论》也好,别的科学论著也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灵丹妙药,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科学理论,研究人类新思想新观点时,采取务实的态度,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那样的道路,也就是具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中国执政党近年提出"与时俱进" 的口号,也是基于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把理论看成一成不变,那样的话,就不是正确的态度,而是教条主义。现今,中国党和政府之所以在气势汹汹的全球金融风险中能站稳脚跟,不能不说与中央一以贯之坚持正确的理论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有关。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具有统一性与开放性。这些理论内容由每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作者简介:赵琳琪(1986-),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