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品格,建设学校文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品格即学校办学的品质与风格,它不只基于学校办学的阶段绩效,更基于达成这一绩效的方式和综合成本;不只基于当下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指数,还基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全体师生的现实感受与发展。每一所学校在广义上都有自己的办学个性,但这种个性是否能拥有社会公认的育人品质与独特鲜明的办学风格,是否能真正彰显其教育意义上的办学品位而堪称优美,不仅依赖于学校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识与自身的勇敢担当,依赖于学校对自身文化的主动优化和持续积累,更依赖于学校对现实社会生态、教育生态所具有的社会自觉、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顺应、矢志坚守和积极超越。
  一、办学宗旨:关系全体学生的利益
  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学校应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一生幸福为宗旨。当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作为正在成长和充满可能的完整人生的尊重和关照,忽视了作为成长中的极具可能的学生的身心体验与发展品质对其一生的深远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这一学习效能的高低,导致学校教育的实际行动与教育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教育的良知与人类的使命被假性尊崇与隐性丢弃。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应当真正着眼于每一个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品质,为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一生幸福搭设和培育适合其需要的发展平台与文化生态。学校教育品质的核心词汇应当是生活幸福、生命自觉和社会价值。
  二、学校建设:培育教育文化
  学校建设的使命在于营造适合学生需要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生态。这种生态至少包含以下四大要素:以校舍设施为主的物态生态,以师生、生生关系为主的人际生态,以课程为主的校本学习文化生态,以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生态。由此构成的学校文化生态不单单是一种物态的或静态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呈现,不单单是我们可以设计的可以检测的可以调控的生长性成果,还是源自每一个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身心发展的自信、自觉。小学是学生一生成长发展的基础,所有现时的态势与进展对其一生意义而言既是当下的,又是指向未来的。对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目标的定位,我们既要尊重和满足学生当下的心智、情意需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自由而舒放,又要关注学生一生的成长幸福,引领学生积极全面地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以及成长中的自我。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并顺应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时俱进地用心做好学校文化生态的培育工作,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益的提升,社会当下对学校声誉的喝彩。过多关注与追求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影响力,是造成办学无品的重要原因。对学校而言,教育文化培育的重点,一是使文化内涵与结构优质丰富,二是使教育文化的存在与传播文明优雅。
  三、学校差异:文化品格的内在差异
  不同学校的历史传承、师资生源、管理体制、办学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学校之间的差异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会长久存在。只是这一差异不只有积极和消极的分野、大小和多少的差别,更有品质层次的高下之分。国家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张,其主旨是强调学校的教育在走向更高水平的过程中应积极实现宏观的有效平衡和协调。学校的差异的本质在于教育文化品格的差异,学校文化也许是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学校文化的差异实际上就是由此文化所培育的为学生所实际浸染、享用的文化生态的差异。它不只在内容与形态上存在差异,还在方式与过程、节奏与倾向上存在差异。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的接触、浸染、融入、建设与创造的过程。学校的办学品质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学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理解和处理学生与人类、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关系的自觉、自主和能力,即在学校文化生态建设过程中,文化倾向、文化内容、文化路径与文化行为的协同水平与实际品质。学校教育的文化标示着学校办学的品质,而学校办学的目标理想,教育理念,传统习惯,前进姿态,课程体系,生存生态,社会认同的基调、色调和格调自然构成了一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校办学的品质与风格的融合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品格。优美的教育品格是外显的,是可以直接感受、体验的文化气象,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的、持续稳定的精神与行为的自觉。
  四、优美品格:学校建设的高尚定位
  学校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最适合学生成长发展,最有利于学生一生幸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其最重要的参照是在校的学生以及已经走出校园、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教育不只服务当下,更面向未来。教育之所以崇高,就是它不仅要顺应广大民众对教育的期待,有时更要基于对人类发展的认知与自身教育使命的觉悟,真正肩负起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使命。因此,学校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与民众的认知同步是暂时的,而承受不解、非议,甚至被批判也是正常的,这是教育必须面向民众,同时肩负起社会教化的使命的原因所在。
  我们需要对社会当下所倡导的特色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品牌打造进行理性解读和深刻反思。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行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是在新的思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展开实践行动的,它的积极意义是促进教育积极前行,它的不足表现为在教育的进程中,成本、效能与价值的实现存在巨大的反差。特色学校创建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建设思想与改革策略,源自邓小平先生的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也许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最具哲学品质与社会价值的建设理论。特色理论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但它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品牌创建的思想源自企业管理精神,旨在追求物质意义上的工作效益的最大化。显然,特色理论和品牌理念在引入教育管理时是需要扬弃和改造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囿于形式和功利的牢笼,不少学校盲目创特色、铸品牌,忽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学生时代的奠基性、学校发展的生长性、学校建设的文明性、学校优质的人本性。学校特色建设对小学而言,只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切入口或者发展媒介,绝非小学办学的理想状态、至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学校办学不应忽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为社会趋势、民众追求、文化潮流所左右。学校不应一味追求所谓的品牌,受制于品牌打造的铁律,如果一定要说是学校特色或教育品牌,那它也只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与不断改良中的办学文化的衍生物和副产品。所以,小学教育应为学生着想,为全体学生培育最适合的文化生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品质,在不断提升自己办学品质的过程中,逐步沉淀属于学校自己的有教育文化意义的办学品格。   五、品质建设:学校改良的价值期待
  学校办学都有既定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它与行进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状态、所保持的姿态和定力是不同的。所谓教育品质,首先是办学主体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体的充分尊重与理解,以及由此而生的热切期待和由衷敬畏;其次是对学校这一园地的教育性和文化性的整体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这一职业使命的深刻体悟与庄严担当;再次是对学校教育时空的无限与局限的积极把握,以及对自我的行进方向和价值的自信。
  在社会现实中,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校,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所有学校教育利益的相关者。教育始终面对着诸多的矛盾、问题和诱惑,一所有品格的学校应立志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一生幸福服务,清醒自己应当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如何做,同时对自己不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一意义上,有品格的学校的一大特征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并对自身的办学实践始终保持自觉、自信和自在的态度。而一所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校,其实是不需要推行以否定当下与传统为前提的急风暴雨式的教育改革的,这对当下的学校教育改革之风或许具有批判与警示的意义。
  唯有具有一定教育品质的学校,才会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品格,才会逐步使学校的品格走向完美,才会始终行进在不断扬弃、不断积淀、不断深化、不断纯化、不断丰泽的文化建设之路上。
  六、品格培育:教育哲学的系统建构
  学校品格的培育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生长过程,一种文化生态的形成过程。对比分析两所学校的差异,归根结底不在于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高下,而在于全体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科研探索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的核心便是教育哲学。所以,学校品格的培育过程应是作为学校文化内核的教育哲学的系统建构过程。学校教育中本来就有哲学,忽视哲学就有可能忽视学校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忽视自我教育的生命意义,忽视学校生态的生活影响。教育需要哲学,教育真正拥有了哲学就意味着教育真正拥有了向真、向善、向美的思想精神的指引。哲学引领下的学校建设意味着掌握了对人对己与对事对物的格局、尺度和分寸。学校应始终清楚自己的教育立场。学生是鲜活的充满可能的生命体,教育要立足其生命立场,积极预期、理解尊重其成长进步的多元取向;立足其发展立场,关心和指导其心智发展的过程和品质;立足其主体立场,重视和改善心手协同的实践;立足其价值立场,调适其生活情绪。
  教育哲学提醒我们,学校、学生、教师每天都在进步,在进步的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思与行、成与败、自主与干预、基础与目标、课程与生活等众多关系的处理必须以哲学的理性为前提,必须强调以艺术的智慧,以文明的方式建设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文明,以及以课程体系与管理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文明,建构一种有意趣的学校文化生活,在富有意趣的学校文化生活的创建与共享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彰显学校的优美品格。优美品格既是结果,也是过程;既是不断积极地获取,也是持续优雅地舍弃;既是外在的风格呈现,也是作为主体的学校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自觉选择与自然姿态。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唢呐演奏二度创作技巧为核心,分析唢呐演奏二度创作的特点,提出唢呐演奏二度创作的技巧,提高唢呐演奏水平,保证二度创作效果,促进唢呐演奏艺术的持续发展,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唢呐演奏;黔剧;花灯剧;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黔剧和花灯剧是贵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戏曲形式,其中有大量的唢呐演奏,其演奏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戏曲
目的对6个厂家不同剂型的左旋氧氟沙星进行溶出度考察.方法以盐酸溶液(9→1000)为溶出介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各厂产品溶出参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实验
1病例介绍例1,男,56岁,入院后诊断为慢性肝炎,谷草转氨酶为60 u/L(正常范围0~40 u/L).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硫普罗宁(凯西莱)0.2 g静滴.既往无过敏史.
一、问题的提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头脑中会呈现相应的表象,也可以说是人的内部表征在运作。表征,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外在表征优化学生的思维。表征技术是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干预措施之一。事实上,数学学困生有基本算数技能上的缺陷,他们面对的更大的困难是数学解题。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把问题表征划分为言语分析表征和视觉空间表征两大类。前者主要
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下,面对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专家咨询调查和教育经验总结对知识、能力与素质
本文通过分析元认知的主要内容、元认知策略的分类,试图在元认知理论和听力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把元认知策略引入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元认知意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
听力理解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活动,也是借助背景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本文从人物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事务背景分析了背景知识对VOA新闻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就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也是在课内外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在平
目的筛选氧氟沙星片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羧甲基淀粉钠(CMS-N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用量和制片压力对氧氟沙星片的质量影响.结果制备的氧氟沙星片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这一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是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下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