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而受制约的灵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090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时,心情是沉重的。
  我们要解读文中陈奂生形象必然会想到作者说的那段话:“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①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也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它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们是农民中最普通的一类人,也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②。作者说,“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决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我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的二十多年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③
  1957年高晓声被打成右派,作为一名劳改对象被放逐到农村,一直到1979年重新握管回到文学队伍。四十几年的农村生活,二十几年的农村放逐,他完全融合在农民生活中,不仅使自己成为农民,而且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老小七口人,却没有一个是强劳动力,他在农村为生活疲于奔命,疾病又非常严重。那是作者生命中一段艰难的岁月。如果不懂得他对农民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就读不懂他对农民兄弟深深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让作者对他们心存感激而又充满敬意?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持着高晓声走过那样的苦难岁月?我想它们一定是深藏在农民灵魂深处的精神内核。在《陈奂生上城》的文本细读中我看到了以下几点:
  
  一、对生活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一颗感恩的心
  
  他们对美好的生活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摘掉了“漏斗户”的帽子,吃饱穿新的陈奂生以饱满的热情拎着干净的旅行袋步行三十里上城卖油绳去了,他那明媚如春的好心情除了因为吃饱穿新的物质满足外,更渗透出一种由衷的自豪感,他想“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原来是自觉行为的正直正当才让他心生自豪而底气十足、精神饱满的,在这样的自豪背后透出的恰是农民的正直、憨实、质朴与善良的美好品质。
  对于生活,他们一直抱着“相信会越来越好”的积极态度,现在的生活让他“满意透了”,“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这种想到生活有保障就惊喜得不忍入睡的激动恰说明面对这样的“好日子”,农民心中有种唯恐是梦的不真实感,因为长期以来太贫穷了!生存受到威胁的日子太漫长了!一旦这样艰难的状态消失,他们简直不敢相信,甚至激动不已、感激不尽。正如作者所说,“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作者由衷地慨叹“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他们除了具有农民似乎与生俱来的勤劳能干外,生活还教会了他们过日子的聪明与灵巧,陈奂生自己学会了用自家的面粉和油做油绳拿到城里火车站去卖,他知道几点会有哪几班列车到站,哪些客人会来买他的油绳,他甚至知道某些爱吃油绳又不能公家报销又不爱自己掏腰包的人会变魔术般拿走他的油绳而不付钱,虽然他小心防着,可还是少了三角钱。陈奂生如此贫穷朴实正直善良的农民形象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它鲜明地照出了城里人的精神面貌。在我们面前城里人的第一次登场就以这种不文明形象出现,两相对照,反差强烈。可是对于城里人贪小利变走了他油绳钱一事,他没有生气怒骂,而是用一种非常宽容平和的态度面对,并且非常豁达地宽慰自己“只好认了吧,横竖三块钱赚头,还是有的”,也许农民的豁达背后有着长期被掠夺欺压的根源和软弱善良的本性,而这也是一种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知足、宽容、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苦难的岁月中是极其有益的精神状态。
  同时,由于农村的相对封闭性,中国某些传统观念在他们身上得以很好的传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对朋友肝胆相照是他们的观念准则。所以,当回忆起吴书记送他来招待所一事时,陈奂生感激涕零,觉得吴书记“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他对于官员的这种“行侠仗义”的救助是既感意外又万分感激,而这一个“竟”字也透露出了传统观念中官员高不可攀的现象。农民和官员之间是有一个鸿沟的,像吴书记这样走进老百姓身边的好官是稀罕的,所以陈奂生对他万分敬仰和感激。可是再细想,一个在办公室办公的官员在农民家吃上几顿饭就真叫体验农民生活了吗?就真懂得了农民的贫穷与艰辛吗?如果懂得,吴书记是不会忽略这样的旅舍不是一般农民能够承受得了的现实,而吴书记这样不摆架子走进农民身边的官员在作品中还是一个百姓称赞的好官。自古以来,如果哪位父母官为农民做了一点小小的事,农民都会铭记传诵一辈子,这就是农民的知恩图报的传统,对生活感恩的心。
  
  二、坦荡的人生和干净的灵魂
  
  当陈奂生孤独一人发着高烧躺在举目无亲的火车站时,他想到了万一耽误就医严重起来丢了老命怎么办。一点发烧小事就想到死,这样的念头是不是说明农民怕死?如果真是怕死,那么接下来的文字一定大发感慨,叹生之不足。可是没有,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写的是陈奂生在死亡面前对自我人生的审视,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也许面对死亡,最能光照出一个人的灵魂。葛朗台临死前想抓住镀金十字架的骇人动作和留给女儿最后的遗言“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严监生死前竖起的那两根手指,这些死亡前的言行都把守财奴被金钱奴役的灵魂刻画得淋漓尽致。而陆游告别人世前所慨叹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中华儿女,因为在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悯天下苍生、热盼祖国统一的高贵灵魂。
  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个农民的灵魂,请认真阅读他面对死亡的自我反思,他审视着自己,“他陈奂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问心无愧”,我想说,这是让很多文化人都汗颜的一句话,试问世间有几人在生命终结时,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一生干净,问心无愧。“干净”二字何等鲜亮耀眼,在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在生命终结的时刻,农民们面对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一生,他还能看见那初来人世时干净与纯洁的灵魂;并且满意地看到自己承担起了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一切责任与重担,成为一个堂堂男子汉,所以他觉得无愧于心。
  这就是他的个体生命价值观,要让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坦荡正直,在死前检阅一番后,发现自己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人生使命,所以他觉得上天不会亏待他,他“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应该完全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 想到这些,陈奂生开始高兴起来,“露出一个微笑”, “像听到了美妙的乐曲似的”。这支乐曲如同上天为一个认真完成了人生使命者奏响的凯旋之歌。
  也许农民的善良正直,积德不做亏心事的人生信条部分是源于农民生死轮回报应的迷信观念和农民朴素的生活哲学“良心观”,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一颗干净的灵魂和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态度。
  
  三、生命自尊的渴求和突破制约的追求
  
  当陈奂生醒来后想到吴书记的大恩大德时,“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他躺在床上细细打量着对他来说富丽堂皇的房间,看到崭新的稠面、雪白的被底,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衣,不敢有一点声音,好像做了贼,把鞋子拎在手上光着脚跑出去,还忍不住回头摸了摸大皮椅,轻轻按了按……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他的小心翼翼,无限爱惜而又胆怯好奇的心理。因为没有见过,感觉新鲜好奇而又胆怯;因为是别人的东西,不敢轻易触碰,所以小心翼翼异常爱惜,尤其是想到是吴书记带他到这个地方来的能不爱惜吗?可是付完钱回来,他的态度完全变了,他的一系列报复似的糟蹋行为背后除了对钱的心痛外还有什么呢?当我们批评这些行为的自私狭隘愚昧时可否冷静分析一下。
  是的,睡一夜觉花去了五元钱是足够让陈奂生心痛不已的,那是他整整辛苦干七天的活还要贴上一角的数额。他们是不能容忍自己有如此的奢侈享受的,所以当他为自己的钱找到一个“丢失”的理由——当是买药吃掉了时,心里就舒服了。因为农民不能容忍自己一夜睡去一周的工钱,但是生病却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花钱消了灾,治好了病,他们一样是要感谢上苍的。
  但我想糟蹋行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花费了“巨额”的住宿费,仍然没有能够讨得服务员的高兴,反遭冷遇,他甚至觉得由于自己的无知说错了话而遭人耻笑,有种受屈辱的感觉。服务员作为城市小市民形象的代表,她的言行让我们见识了城市的冷漠势力和对金钱的谄媚。连作者此时也忍不住跳出来刺了一句“但她还有点涵养,并不曾说什么,收进去了”。在这一过程中陈奂生的内心经历了极其复杂的一个过程,由醒来时的感激惊喜激动好奇到付钱时的惊愕痛惜不解到付钱后的扫兴忿然屈辱,以至到最后的宣泄,前后的形象对比是鲜明的,刚从招待所的床上醒来的陈奂生缩成一团,胆怯、自卑、低头、蜷缩,这是千百年来受着压迫,在社会底层生活着的农民形象,可是当他再次踏进房间光亮地板时,由于心中受屈辱的忿然到了一种爆发的程度,他开始宣泄,如同一头发怒的公羊,不敢反抗牧羊人的鞭子却可以践踏草坪。此时的陈奂生是最真实而动人的,不再胆怯低头蜷缩,不再紧紧包裹自己的内心,而是高高地昂着头,尽情释放内心的激怒忿然,这一过程实现了他蜷缩沉睡灵魂的释放与复苏,如同沉睡了千百年的花苞开始了怒放,虽然没有明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但是他在自我营造的清新空气中真的绽放了,虽然“不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④,可他真正找回了自信的资本和生命的尊严。重回陈家村的陈奂生整个人“焕然一新、如获重生”,我们如同看见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也许作者给他取名“奂生”的意义即在于此吧。
  可是,当我们读到陈奂生愉快得意精神饱满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时,我们的内心是酸涩的,在如此易于满足的背后是农民精神极度贫瘠的现实,陈奂生越是自豪神气十足越是让我们难受到无地自容,我们不应只是流着同情的泪,更不应在一旁冷嘲热讽农民的狭隘愚昧精神的贫血,恰恰应该自责思考,农民的贫穷,每一个父母官都应有他的责任,农民的愚昧无知,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有他的责任,我想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心,而决不是给大家看一出“阿Q”的闹剧。也许我们宁可看着那样一个有着干净灵魂坦荡心胸而又不张扬,匍匐在生命墙角的农民形象,因为那样更真实;而此时的陈奂生如同一个涨满空气的纸气球带着沉重的肉身在渴盼着飘然升空,我们是揪着心在看着,怕那颗渴望高飞的心重重地跌回大地,伤痕累累。
  作者说陈奂生的灵魂是“受到制约和突破制约的”⑤,而作者的希望是“要把人的灵魂塑造得更美丽”,当看到了中国苦难的农民摘掉了“漏斗户”的帽子的那一刻,作者和主人公一起尽情地流下了欢慰的眼泪,如今却还在为他们流着辛酸的泪,因为他们依然十分贫穷并且还戴着精神“漏斗户”的帽子,精神建设的道路同样是艰辛而漫长的,我们和作者怀着同样的期待,期待着陈奂生美丽而受制约的灵魂真正突破的那一天的到来。
  注 释
  ①②③④⑤《且说陈奂生》 高晓声
其他文献
一、“阶梯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设定学习小组,划出梯队。  1.初一新生进校后,到期中通过系统的测试(笔试、口试),就可以大胆构思“阶梯式”教学,结合学生升学成绩,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年龄差异、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分析个体间的差异,把全班分成甲、乙、丙、丁四人学习小组(其中甲、丁组人数各占10%-15%,乙、丙组人数约各占35%-40%),即定出四个梯队,并且在座位编排上下工夫(
猜读,即通过阅读来进行猜测。在一段文字中读到陌生的字词.时常无须查索注解,仅从上下文的联系就可以猜出它的大致含义。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猜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
语文就是联想,换句话说,“没有联想,就不能学语文”。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基础积累需要联想    所有学科的基础都是知识的积累。语文更是这样,因为语文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更为琐碎,从一个会说话的平常人,到世界级的文豪,无不是从字、词、语法等各方面锱铢积累起来的。  语言文字是公开的,公众的,可有的人掌握得好,可以成为语言学家、文学家,生活中也不乏语言文字运用的能手,他们之
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语文,就要学会阅读。初中生一般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宜按“感知——理解——揣摩”三个步骤进行。    一、感知    所谓感知,是指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及其梗概,也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如何做到“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
试验在球铁化学成分、熔炼、球化孕育处理和等温淬火工艺完全相同条件下,研究了等淬前试样的不同基体组织和等淬为后回火处理对奥贝球铁冲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前铸态混合
【正】 《乐记》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的。它是先秦以来音乐美学思潮的总汇。它的作者无论是公孙尼子还是汉武帝时的河间献王刘德,它成书于二千年前的汉以前是肯定无疑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近年来,基于MOOC平台的教育模式深受国内外教育界的认可和支持,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
日立公司离心复合铸造的高合金Φ1020*4320轧辊在鞍钢厚板厂使用中发生低寿命剥离掉块失效。本文通过超声探伤、SEM断口、金相及微区成分分析查明剥离掉块起源于轧辊最后凝固的热节区,由于
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药》《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来透视人物的灵魂,表达深邃的思想。这种手法在小说《孔乙己》中的运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浑然天成又全无斧凿痕迹,且对比形式多样,无处不在,今人击案叫绝。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一问世,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穷酸和迂腐的代名词,孔乙己这个高度概括又高度鲜活的艺术
在过去的作文批改中,字词、语句,中心、层次,眉批、总批,等等,从头读到尾,从头批到尾。老师辛辛苦苦,费劲不小,可是发下作文,学生看看分数,就搁置一边,收效甚微。怎样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一次,笔者看到一则故事,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所感悟。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船舱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