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粮食从哪里来,这是未来30年全球的一大挑战
民以食为天。联合国报告称全球仍有8.15亿人食不果腹,数百万儿童面临营养不良风险。过去十年,因暴力冲突增加以及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饥饿人口重新出现增长。
对实现让大家吃饱这个目标来说,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巨大压力。联合国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到2050年或将增至98亿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食来满足需求。
新增的粮食从哪里来,这是未来30年全球的一大挑战。
得益于技术进步和高产品种的推广,上世纪中期的“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全球农业生产效率,让数以亿计的人免于饥馑。
20世纪中叶,美国人诺曼·布劳格致力于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广高产小麦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努力的结果是,1963年墨西哥成为小麦净出口国,1965到1970年的五年間,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麦产量增加了一倍,千百万人因此免于饥饿。由于在绿色革命中的突出贡献,布劳格在1970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他也是获得该奖项唯一的农学家。
布劳格当时在获奖致辞中提到,绿色革命在人类抵抗饥饿和贫困的战争中只是取得了暂时的成功,给了人们一个喘息的空间,因为人类繁衍的力量会很快摧毁绿色革命的成果。
布劳格最初预计绿色革命发挥作用的时间是20年,事实证明他有些悲观。尽管如此,粮食不够吃的危险始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高悬在人们的头顶,让联合国制订的至2030年实现全球零饥饿的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饥饿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约占11%,其中2.43亿人生活在非洲、5.3亿人在亚洲。从人口比例来看,非洲问题最严重,有20%人口处于饥饿中,东非甚至高达33.9%。
从人口分布看,缺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力的儿童,受到饥饿的影响更大,有一系列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每年有260万5岁以下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占全世界儿童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每六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儿童体重过轻,总数大约有1亿儿童。
世界上每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儿童发育不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上升至三分之一。
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发育不良儿童就占据了全世界80%的比例。
在发展中国家.有6600万小学生饿着肚子上课。仅非洲地区就有2300万人。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每年需要32亿美元来资助6600万饥饿的学龄儿童。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愿景是建立“没有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世界”,该组织认为要在消除饥饿和贫困方面取得成功,同时使农业和粮食系统具有可持续性。则需要解决10个关键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未来几十年将发生的不均衡的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自然灾害的加剧和跨界病虫害的高涨,以及需要适应全球粮食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等。
绿色革命已经将农业红利释放殆尽,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水资源减少,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还将放慢,城市化、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则在不断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场可能面临的粮食危机,需要掀起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才能满足需求。
新的绿色革命可以存食物多样性方面下功夫。在历史上,人类已经种植了7000多种农作物,而目前人们的农业生产却主要集中于四大作物: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它们提供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食物。
一些科技公司在开发“人造肉”,努力以更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饮食多样性的匮乏可能会在未来造成食品危机。一旦四大作物由于气候变化或土地退化的原因歉收。那么食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全球对农业多样化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但要做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要对更多的作物做到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
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研究人员发现,利用不足的物种可以帮助农业多样化并为未来提供食物。
科技的发展也有助于粮食问题的解决,新的农业会以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育种上的应用为主,培育超级植株实现增产。
一些科技公司还在开发“人造肉”,努力以更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已在硅谷掀起一股“未来肉类”创业和饮食浪潮。这里提到的未来肉类是通过实验室培育或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肉”。而非传统养殖场饲养出来的肉。如今已经有数十家这样的“人造肉”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样炙手可热,有些公司甚至逼近“独角兽”的行列。
“人造肉”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它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这是比通讯或者出行更重要的刚性需求。由于饲养食用家畜和栽培饲料需要地球上45%的陆地、20%以上的水资源,环境负担很大。而据称生产人造肉所需的土地面积和水仅为生产牛肉的5%和25%。“人造肉”可以减少水、土地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满足希望享受肉味的消费者的偏好。
除了人造肉之外,人们还在开发其他有潜力的蛋白质食物来源,比如昆虫。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报告,称昆虫是“有可能成为应对粮食问题的有潜力食材”。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8公斤饲料,而昆虫肉则只需2公斤饲料,所需的土地也明显更少。而且,昆虫的营养价值高于肉和鱼。富含优质蛋白质、纤维、铁和镁等微量元素。近年来,昆虫逐渐以适合食用的形式实现产品化。
除了找到新食物来源,寻找更多的耕地也同样重要。未来的农业还要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在新型农业开发中,城市也不再是农业生产的荒漠,屋顶和花园都有开发潜力,城市居民同样能为新农业作出贡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不少人从小就会背的古诗,放在现代社会,则是要对“光盘行动”身体力行。
事实上,全球每年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粮食在生产、运输、储藏、售卖、烹饪等环节被浪费掉,如果能减少浪费的话,那么光是省出来的粮食,每年就足以让上亿的人吃饱饭。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每年生产但未被食用的粮食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三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33亿吨。除了上述环境影响之外,不包括鱼和海产在内的食品浪费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商达7500亿美元。
在食物的消耗链上,食品浪费出现得越晚,造成的环境后果就越严重,因为在加工、运输、储存和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必须计入初始生产成本。据统计,全球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环节,其余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比如,收获的香蕉从卡车上掉落就是一种浪费,适宜人类食用但因零售商或消费者长期存放而变质的食物也是浪费。
从总的趋势看,在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更多地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而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零售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较普遍,占浪费总量的31%至39%,而低收入地区为4%至16%。
亚洲谷物浪费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可对碳排放、水和土地利用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稻米生产因其甲烷的高排放和大量浪费而尤为引人注目。
与粮食相比,世界各地肉类的浪费量相对较低,但肉类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这体现在土地占用和碳足迹方面,尤其是高收入国家和拉丁美洲,它们的浪费占全部肉类浪费的80%。
一些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地区粮食浪费现象尤其严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损失的谷物价值高达40亿美元,这些粮食至少可满足4800万人一年的最低粮食需求。
印度浪费食物现象也很突出,主要出现在谷类、豆类、水果和蔬菜收获前后。数据显示,印度每年农业总产量的40%被浪费。
在这些浪费严重的地区,未来确实要靠节约来让更多的入填饱肚子了。
民以食为天。联合国报告称全球仍有8.15亿人食不果腹,数百万儿童面临营养不良风险。过去十年,因暴力冲突增加以及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饥饿人口重新出现增长。
对实现让大家吃饱这个目标来说,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巨大压力。联合国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到2050年或将增至98亿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食来满足需求。
新增的粮食从哪里来,这是未来30年全球的一大挑战。
呼唤新的,“绿色革命”
得益于技术进步和高产品种的推广,上世纪中期的“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全球农业生产效率,让数以亿计的人免于饥馑。
20世纪中叶,美国人诺曼·布劳格致力于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广高产小麦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努力的结果是,1963年墨西哥成为小麦净出口国,1965到1970年的五年間,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麦产量增加了一倍,千百万人因此免于饥饿。由于在绿色革命中的突出贡献,布劳格在1970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他也是获得该奖项唯一的农学家。
布劳格当时在获奖致辞中提到,绿色革命在人类抵抗饥饿和贫困的战争中只是取得了暂时的成功,给了人们一个喘息的空间,因为人类繁衍的力量会很快摧毁绿色革命的成果。
布劳格最初预计绿色革命发挥作用的时间是20年,事实证明他有些悲观。尽管如此,粮食不够吃的危险始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高悬在人们的头顶,让联合国制订的至2030年实现全球零饥饿的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饥饿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约占11%,其中2.43亿人生活在非洲、5.3亿人在亚洲。从人口比例来看,非洲问题最严重,有20%人口处于饥饿中,东非甚至高达33.9%。
从人口分布看,缺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力的儿童,受到饥饿的影响更大,有一系列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每年有260万5岁以下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占全世界儿童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每六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儿童体重过轻,总数大约有1亿儿童。
世界上每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儿童发育不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上升至三分之一。
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发育不良儿童就占据了全世界80%的比例。
在发展中国家.有6600万小学生饿着肚子上课。仅非洲地区就有2300万人。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每年需要32亿美元来资助6600万饥饿的学龄儿童。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愿景是建立“没有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世界”,该组织认为要在消除饥饿和贫困方面取得成功,同时使农业和粮食系统具有可持续性。则需要解决10个关键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未来几十年将发生的不均衡的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自然灾害的加剧和跨界病虫害的高涨,以及需要适应全球粮食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等。
绿色革命已经将农业红利释放殆尽,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水资源减少,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还将放慢,城市化、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则在不断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场可能面临的粮食危机,需要掀起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才能满足需求。
开源,生产更多粮食
新的绿色革命可以存食物多样性方面下功夫。在历史上,人类已经种植了7000多种农作物,而目前人们的农业生产却主要集中于四大作物: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它们提供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食物。
一些科技公司在开发“人造肉”,努力以更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饮食多样性的匮乏可能会在未来造成食品危机。一旦四大作物由于气候变化或土地退化的原因歉收。那么食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全球对农业多样化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但要做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要对更多的作物做到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
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研究人员发现,利用不足的物种可以帮助农业多样化并为未来提供食物。
科技的发展也有助于粮食问题的解决,新的农业会以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育种上的应用为主,培育超级植株实现增产。
一些科技公司还在开发“人造肉”,努力以更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已在硅谷掀起一股“未来肉类”创业和饮食浪潮。这里提到的未来肉类是通过实验室培育或植物加工而成的“人造肉”。而非传统养殖场饲养出来的肉。如今已经有数十家这样的“人造肉”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样炙手可热,有些公司甚至逼近“独角兽”的行列。
“人造肉”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它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这是比通讯或者出行更重要的刚性需求。由于饲养食用家畜和栽培饲料需要地球上45%的陆地、20%以上的水资源,环境负担很大。而据称生产人造肉所需的土地面积和水仅为生产牛肉的5%和25%。“人造肉”可以减少水、土地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满足希望享受肉味的消费者的偏好。
除了人造肉之外,人们还在开发其他有潜力的蛋白质食物来源,比如昆虫。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报告,称昆虫是“有可能成为应对粮食问题的有潜力食材”。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8公斤饲料,而昆虫肉则只需2公斤饲料,所需的土地也明显更少。而且,昆虫的营养价值高于肉和鱼。富含优质蛋白质、纤维、铁和镁等微量元素。近年来,昆虫逐渐以适合食用的形式实现产品化。
除了找到新食物来源,寻找更多的耕地也同样重要。未来的农业还要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在新型农业开发中,城市也不再是农业生产的荒漠,屋顶和花园都有开发潜力,城市居民同样能为新农业作出贡献。
节流,杜绝食品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不少人从小就会背的古诗,放在现代社会,则是要对“光盘行动”身体力行。
事实上,全球每年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粮食在生产、运输、储藏、售卖、烹饪等环节被浪费掉,如果能减少浪费的话,那么光是省出来的粮食,每年就足以让上亿的人吃饱饭。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每年生产但未被食用的粮食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三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33亿吨。除了上述环境影响之外,不包括鱼和海产在内的食品浪费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商达7500亿美元。
在食物的消耗链上,食品浪费出现得越晚,造成的环境后果就越严重,因为在加工、运输、储存和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必须计入初始生产成本。据统计,全球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环节,其余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比如,收获的香蕉从卡车上掉落就是一种浪费,适宜人类食用但因零售商或消费者长期存放而变质的食物也是浪费。
从总的趋势看,在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更多地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而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零售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较普遍,占浪费总量的31%至39%,而低收入地区为4%至16%。
亚洲谷物浪费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可对碳排放、水和土地利用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稻米生产因其甲烷的高排放和大量浪费而尤为引人注目。
与粮食相比,世界各地肉类的浪费量相对较低,但肉类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这体现在土地占用和碳足迹方面,尤其是高收入国家和拉丁美洲,它们的浪费占全部肉类浪费的80%。
一些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地区粮食浪费现象尤其严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损失的谷物价值高达40亿美元,这些粮食至少可满足4800万人一年的最低粮食需求。
印度浪费食物现象也很突出,主要出现在谷类、豆类、水果和蔬菜收获前后。数据显示,印度每年农业总产量的40%被浪费。
在这些浪费严重的地区,未来确实要靠节约来让更多的入填饱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