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鼓起我生命的风帆等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k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音乐相识,是从幼时聆听父辈的二胡、笛、箫声开始的;喜欢上音乐则是从读师范开始。那是在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一位姓邓的女同学演唱《妇女翻身小唱》这首歌曲,它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旋律,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两个乐段那种忧郁、悲伤和欢快、流畅而又热烈形成对比的旋律,使我激动、兴奋,至今仍使我陶醉在美好的回忆里。原本喜爱音乐的我,自此对音乐的爱更加殷切。每到上音乐课时,我兴奋极了:老师在动情地歌唱,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的嘴而忘记一切;老师弹奏一首曲子,我会如醉如痴地跟着哼唱。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我制成了一把颇为像样的二胡,没有人在寝室里时,我便偷偷地学拉,不到一星期,竟然能把《东方红》这支歌曲拉得像模像样,内心的喜悦和得意,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自那以后,我课余时间几乎都沉浸在学习音乐之中。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井冈山下左安区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从繁华城市来到偏僻山乡,开始的确很不习惯,尤其是黑沉沉的夜晚在煤油灯下备课、改作业,有时真感到难受和疲惫,甚至心情灰暗孤寂。但我总不会忘记音乐,是音乐让我想起贝多芬的《悲怆》,那引子犹如一声痛苦而沉重的叹息,我会反复哼唱第一乐章,借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境,渐渐心情便开朗起来。井冈山红土地上民歌极其丰富,假日我常怀揣小本子奔走追寻于山林、田头、村间、路旁,听乡民们唱小调、山歌;我常常不顾天寒地冻、路滑摔跤的危险,背上二胡往他们那儿凑,我教他们唱新歌,他们教我唱民歌,许多爱唱歌的农民便成了我的朋友,我厚厚的本子上也记录了四五百首民歌。那时的我,心中无时不有音乐在流淌,创作旋律的激情也如喷泉四溢,几乎每一天都有一首歌曲从心里飞出,《江西新歌》《广播歌迷》《长江歌声》上都有我的旋律在其间盘旋,有的还在广播电台播放……我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
  1958年,我因被扣上“右派”的帽子而下放到五指峰垦殖场“劳动改造”。在那种情况下,我仍然没有忘记带那把二胡和几本音乐书;尽管每月只有29元的生活费,但我还是订了两份音乐杂志。紧张繁重的劳动累得我腰酸背痛,但一曲在手我便会尽情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忘记了苦累和委屈,消除了苦闷和不平。“四人帮”横行时,我的二胡被砸烂了,书也被烧毁了,我被赶进用杉树条、杉树皮盖成的“牛棚”里。冬天,寒风像冷箭般向身上射来;热天,犹如在蒸笼里煎熬,晚上蚊子多得可手抓,简直无法入眠。但是,我心中燃烧的音乐的火焰没有熄灭,音乐鼓励我活下去。就这样,在我失去自由的20年里,是音乐这位良师益友抚平我心灵的创伤,清除我心中的烦恼,滋润我干涸的心田,使我生命之树没有枯萎。
  重新登上教坛后,音乐更令我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工作、创作上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数十本金光灿烂的荣誉证书占据了我书架一角。音乐,让我和学生、朋友多了一条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音乐,让我感到天更阔,地更广,人间更美好,生活更充实。
  如今退休了,音乐仍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每当看书、写作乏了,我就会打开音响,欣赏那各种器乐奏出的动听旋律,聆听那优美的歌声;兴之所至,我也放开喉咙高声唱起来……
  音乐,它鼓起我生命的风帆,使我生命的航船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帮厨
  戴学群
  1962年,我还在江西师范学院读书。按当时学校安排,我们每学年要到在新建县的校办农场劳动一个半月。这年轮到我们班去劳动时,班主任将每个同学的劳动岗位作了安排。把我与另一个同学分在厨房帮大师傅打下手。
  学生帮厨打下手,就是除煮饭、烧菜、做馒头之类的技术活以外,厨房里所有其他杂事、力气活都由我们干。例如挑水,上百号人每天吃的用的几十担水,都要我们从十几米深的井中用绞车吊桶打上来,再挑到几百米远的厨房里去:大师傅做好馒头,要我两个在锅台上抬上抬下。这些都是劳动强度很大的活。不过,当我们看到刚出笼的馒头喷香松软,让人馋涎欲滴时,大师傅对我俩说的一番话。却又使我俩十分惊喜。大师傅说:“在这里可以随便吃,但不能带出去。”原来厨师行业有“潜规则”,工作时可以放开肚皮吃饱,现在帮厨的我俩获得了同大师傅一样的待遇,这不是大大的好事吗?要知道,当时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还未完全消除,粮食供应依然紧张,大学生月定量粮食每人才29斤。当时有不少人得了水肿病,就是因饥饿缺乏营养而导致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天天放开肚皮吃饱,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现在帮厨倒成了实现这一个想的美差,以致在惊喜之余,我还认为,毕业以后就去做厨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在厨房劳动约摸过了一个星期,我们两个的脸色就和大师傅一样,明显地光鲜起来。同学们既羡慕又妒忌,有人甚至讲我们多吃多占,给班干部和老师提意见。不过时间长了,他们看到我俩天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到厨房帮着准备大家的早餐;晚上收拾几箩筐碗筷,打扫厨房和饭厅卫生,到很晚才能上床睡觉,确实很辛苦,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几十年过去了,厨师没有当成,我还是做了教师。由于党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大政方针。国民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到我们毕业时。人们吃饱饭已经不太成问题,大家对当年帮厨那档子事也就渐渐淡忘了……
其他文献
我自幼喜欢写写画画,参加工作后,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党的宣传部门任职,所以养成了经常向报刊投稿的习惯。如今我已退休16年了,倘若遇到好题材时,仍然会戴上老花镜,立刻趴在桌子上动手写稿,乐此不疲。  可毕竟岁月不饶人啊!由于年老视力差,我总是写不到1000字,眼就花了,手就抖了,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很不美观,尤其是在誊抄稿件时,一不留神就会出错。我为此常常感到苦恼。儿女们见状后为我买来了电脑。女儿对我
期刊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登乐游原》,其中两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代诗人刘禹锡认为这样令老年人伤感的诗句不可取,于是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针对性地写道:“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朱自清在晚年时将李商隐的诗反其意进行改造:“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还将这两句诗写在纸上并压于书桌玻璃板下,既自勉又励人。  看人如看江。江水不可倒流,人老不可避免,朝阳总是要变为夕阳的,但夕
期刊
许多人家里的盆花,冬季叶绿花红。可是到了春天,却出现落花、落叶、枯枝、焦蕾等现象,有的甚至全株死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到了春天,种花者思想上容易大意,一遇上天气有些转暖,就把盆花搬出去晒太阳,他们忽视了春天天气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化盆被搬出搬进,因花适应不了这骤变的温度变化,很容易“感冒”,有的甚至死亡。因此,防止盆花“感冒”是春季养好盆花的关键所在。具体地说,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
期刊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老百姓最关注的焦点之一。“看病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看病贵”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医疗资源短缺之外又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80%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城市,20%在农村。近期曝光的广东珠海,浙江金华、丽水医院“回扣门”事件,湖南娄底某大型医院药剂科遭“医药代表”潜伏事件,再次提示“医疗体制不改,‘看病难、看病贵’难解”。2009年。新医改破冰起航,五项重点改革全部启动。
期刊
母亲80大寿,我送她的生日礼物是一双老年平底皮鞋。一是为聊表孝心,二是为了纪念母亲为我们做鞋的那段艰苦岁月。  我们兄妹6人,自打蹒跚学步、读书、上山下乡,直至参加工作,脚上一直穿着母亲做的鞋。冬穿棉,夏穿单,穿破了,母亲再做;脚丫大了,次年母亲会给我们做新的。记得儿时,每逢新年第一天,我们每个人的枕边。总会摆有一双崭新的棉布鞋。这是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新年礼物。鞋底密密匝匝的针脚,充满了温馨的母爱,
期刊
心乃命之源。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生命死活,也是一个人立身于世之本。人生一世,是活得正正派派、坦坦荡荡、心无邪念,还是活得一生心计他人、心为财命,这就要看这颗心是正还是歪,是好还是坏了。一个人怀有歪心、坏心,其下场将会是什么,众人皆知,姑且不说,这里只讲人不能有贪心。因为人一有贪心,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私心了,就会由小贪变中贪、中贪变大贪,乃至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便应了“人心不足蛇吞象”那句话。  一个人
期刊
憨大姓刘,名汉,瘦高个,眉粗唇厚;年过半百而精力旺盛;家有老妻,丑而贤,未育。  憨大乃刘家村人氏;生性憨直,认死理,一头撞在南墙上也不回头;既不会察颜观色,又不会阿谀奉迎。他喜欢帮人,有求必应,看到老弱病残,一定帮上一把,而且真心实意,不遗余力:别人小两口吵架,他会力劝不止,吼了男的,又数落女的,第二天小夫妻和好如初,反转来说他多管闲事……久而久之,刘汉便有了憨大的美称,盖因“汉”与“憨”同音,
期刊
漫步在“花园城市”,感受自然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也可徜徉在静谧的海滩,领略清澈的海水与白沙构成的南国情调:亦可步入神秘的“千佛之国”,体味浓郁的民族文化——这便是活力·风情·阳光的新马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之旅。无论是南国的风情园,还是古典的宗教建筑,抑或是极尽口腹之欲的美食,都会带给你无限的遐思。     新加坡篇·充满活力的动感之都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国土面积仅有710平方
期刊
“健康是1,其他是O”的生活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三招养生法:“仰天长啸”法、“倒行逆施”法、“白日做梦”法。  “仰天长啸”法。我家西墙外是一片田野。当初买房时。我还觉得房子挨田有些不便,现在才发现它的好处:我每天都可以到空旷的田野里喊上几嗓子!春季,小苗刚刚发芽,田野里生机勃勃。清晨和傍晚,我站在田边,面对着绿油油的垄地,放开喉咙喊上几嗓子,或者吼几句
期刊
1949年5月12日,都昌县迎来了解放。时年16岁的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投入到减租退息、剿匪反霸、废除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土地改革等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当上了村妇女代表。1952年,我被选为本乡(蔡岭)的妇女主任,并当选为乡人民代表。1954年,县里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我这个穷苦出身的黄毛丫头,被推举为县人民代表。旧社会重男轻女,妇女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任何地位。解放后,毛主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