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完全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村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一般在机房上课,学生面对的是电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经常要在讲台电脑上进行板演操作,但由于有电脑的阻隔,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课堂行為,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很难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经常会提前进入“自己神奇的世界”,对老师教学的内容视若无睹,而基础较差、自控能力较差的“双差”学生就经常不能抗拒周围事物的吸引,把关注的目光进行了转移,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玩游戏、聊天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时有发生。而这就像是传染病,影响着周围的学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后也就无心上机,不顾被批评,也要先“过把瘾”等,甚至有些学生竟然公开在课堂上说:老师,你不要讲了,放开来让我们自己操作吧!这些都是真存在的现状,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我市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九龙坡区安排这门课程占4学分,分两学年完成;高中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每周课时数为1节,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中的《网络技术应用》,也是每周一课时。除去期中、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每学年有效教学课时数大约在30节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下线都有差距。这还是较好的情况,有的区县只有高一开课,高二根本不开。
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在机房上课,但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先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操作方法演示,讲解一遍,学生照本宣科的去做一遍。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没什么区别。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
四、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配套设施跟不上
现在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存在差距,许多学校机器老旧,损坏的多,许多时候都不能保证每人一台机器。同时网络速度也慢,许多时候网络课根本没办法正常打开或是搜索网页,设备的维护更新等没有专门的保障,不能及时得到处理。近几年政府这方面投入多了一些,但还是有地区差异。
六、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因为特殊的农村环境,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
1.家庭贫富悬殊、水平不一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往往已经具备拥有个人电脑的能力,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强一些,而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则没有接触电脑的机会,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一些。
2.有的小学已经开设信息课,而有的小学却根本没有开过信息课
由于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导致基础好的一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负的心理,在课堂上认为老师只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太肤浅,出现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而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3.态度不正、鱼目混珠
许多学生在学习电脑的时候,不是在“学电脑”,而讲的是“玩电脑”,家里拥有电脑就可以用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聊天,学习目的参差不齐。这些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的教师往往缺少调查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却漠视这种差异的存在。
现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尝试、去实践、去总结,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完全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村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一般在机房上课,学生面对的是电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经常要在讲台电脑上进行板演操作,但由于有电脑的阻隔,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课堂行為,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很难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经常会提前进入“自己神奇的世界”,对老师教学的内容视若无睹,而基础较差、自控能力较差的“双差”学生就经常不能抗拒周围事物的吸引,把关注的目光进行了转移,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玩游戏、聊天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时有发生。而这就像是传染病,影响着周围的学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后也就无心上机,不顾被批评,也要先“过把瘾”等,甚至有些学生竟然公开在课堂上说:老师,你不要讲了,放开来让我们自己操作吧!这些都是真存在的现状,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我市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九龙坡区安排这门课程占4学分,分两学年完成;高中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每周课时数为1节,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中的《网络技术应用》,也是每周一课时。除去期中、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每学年有效教学课时数大约在30节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下线都有差距。这还是较好的情况,有的区县只有高一开课,高二根本不开。
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在机房上课,但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先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操作方法演示,讲解一遍,学生照本宣科的去做一遍。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没什么区别。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
四、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配套设施跟不上
现在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存在差距,许多学校机器老旧,损坏的多,许多时候都不能保证每人一台机器。同时网络速度也慢,许多时候网络课根本没办法正常打开或是搜索网页,设备的维护更新等没有专门的保障,不能及时得到处理。近几年政府这方面投入多了一些,但还是有地区差异。
六、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因为特殊的农村环境,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
1.家庭贫富悬殊、水平不一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往往已经具备拥有个人电脑的能力,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强一些,而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则没有接触电脑的机会,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一些。
2.有的小学已经开设信息课,而有的小学却根本没有开过信息课
由于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导致基础好的一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负的心理,在课堂上认为老师只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太肤浅,出现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而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3.态度不正、鱼目混珠
许多学生在学习电脑的时候,不是在“学电脑”,而讲的是“玩电脑”,家里拥有电脑就可以用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聊天,学习目的参差不齐。这些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的教师往往缺少调查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却漠视这种差异的存在。
现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尝试、去实践、去总结,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