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论述基于学生本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成长化视角”,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教学实践、阅读感悟、阅读挖掘、阅读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长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98-02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求,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指导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情感。但我们的教育现状是高喊素质教育,事实却一如既往的实行着应试教育。因此,必须要将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即杜威所说的变革,“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1]转变这种观念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
一、教学实践中的“成长化视角”
小学语文应当以儿童为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返童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验和表达,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多媒体课件演示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一条白线迅速移来,潮水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周围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潮的壮观与雄伟。然后再来理解“奇观”,这样学生就更直观、更感性地理解了“奇观”的意思。从而实现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的转换。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这就是说,在某些时候我们要将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从用儿童的思维去研读教材,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二、阅读感悟中的“成长化视角”
在阅读教学,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总是让学生跟着自己走,希望学生的答案能接近教学参考书,符合我们阅读题的答题要求。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他生活得经历、经验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善于启发诱导,还要善于等待,更要宽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感悟,要给学生留于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一些独特的体会和认识。例如,在教学《窃读记》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窃读”时的滋味的语句,感受作者“找到书”的惊喜、“饿得饥肠辘辘”的劳苦、“害怕被老板发现”的担忧以及“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甘甜,从而体会到林海音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读书的渴望。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为学生详解林海音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不能自由地读书,体会林海音喜爱读书却不能尽情读书的伤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如痴如醉般读书的缘由。
三、阅读挖掘中的“成长化视角”
在我们的很多公开课中,我们的教师为了使教学能有亮点,博得大家的赞誉,总是挖掘教材的留白,显示我们对教材理解,从而设计精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己的预设。基于学生本位的视角,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老师深层地挖掘教材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吗?其实,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只有通过积极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才可以自然的获得思想启迪。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适合儿童的,并非要采用灌输式进行启发引导。对于儿童来说,没有必要对思想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有些朦胧、模糊也没有关系,因为儿童处在身心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会有的体验和感悟,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当他再读这个故事时,就会有更深刻丰富的启迪,这总比我们采用灌输式说教的方式强加给他们要好。
四、阅读体验中的“成长化视角”
儿童的情感世界多彩而丰富,在他们的世界中,狡猾的狐狸会聪明、调皮、可爱,凶恶的狼可能会忠诚憨态;蝴蝶会跳舞,云朵会落泪;铅笔、橡皮等文具会交谈……我们成长可能难以理解和想象。这源于儿童的情感是感性的、单纯的;而我们成长恰恰相反,是理性的、复杂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保护儿童的童真。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非但没有保护,还受到了迫害,儿童失去了灵动的情感。例如,《阳光》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完这课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阳光,你会照到哪里?”学生如不知怎样回答,老师启发道:“我是阳光,我要照在花朵,让它快快开花;我是阳光,我要照在西瓜上,让西瓜赶快成熟……”于是学生们顺着老师的思路说,说的都是阳光的好处。只有一个学生的话给我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阳光要到南极去,他觉得南极的企鹅露着大肚皮太冷了,他要给它们温暖。”这样的回答感受到儿童和成长情感的差异很大。我们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是理性的,让孩子感受阳光的温暖,学生通常会遵循老师的逻辑,而这个学生想到了企鹅很冷也需要温暖,由此可见,儿童的情感是丰富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成长的想象。其实,生活中的万物,鸟虫鱼兽、花草树木在儿童眼里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许多的故事。我们要相信学生,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育仍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主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安排以教师为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强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这个现象非常明显。[2]学生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灌输来接受的,而是通过自我来构建的。课堂要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而不是以教师的理解和思路设计教学,要尊重学生,帮助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现在根本没有体现课堂中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中也没有真正发挥儿童独立自主的学习地位。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成长化视角”的教学方法,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2页。
[2]林存华著,《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36页。
作者简介:
张松梅(1979-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中级职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长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98-02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求,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指导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情感。但我们的教育现状是高喊素质教育,事实却一如既往的实行着应试教育。因此,必须要将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即杜威所说的变革,“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1]转变这种观念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
一、教学实践中的“成长化视角”
小学语文应当以儿童为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返童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验和表达,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多媒体课件演示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一条白线迅速移来,潮水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周围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潮的壮观与雄伟。然后再来理解“奇观”,这样学生就更直观、更感性地理解了“奇观”的意思。从而实现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的转换。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这就是说,在某些时候我们要将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从用儿童的思维去研读教材,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二、阅读感悟中的“成长化视角”
在阅读教学,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总是让学生跟着自己走,希望学生的答案能接近教学参考书,符合我们阅读题的答题要求。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他生活得经历、经验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善于启发诱导,还要善于等待,更要宽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感悟,要给学生留于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一些独特的体会和认识。例如,在教学《窃读记》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窃读”时的滋味的语句,感受作者“找到书”的惊喜、“饿得饥肠辘辘”的劳苦、“害怕被老板发现”的担忧以及“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甘甜,从而体会到林海音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读书的渴望。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为学生详解林海音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不能自由地读书,体会林海音喜爱读书却不能尽情读书的伤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如痴如醉般读书的缘由。
三、阅读挖掘中的“成长化视角”
在我们的很多公开课中,我们的教师为了使教学能有亮点,博得大家的赞誉,总是挖掘教材的留白,显示我们对教材理解,从而设计精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己的预设。基于学生本位的视角,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老师深层地挖掘教材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吗?其实,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只有通过积极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才可以自然的获得思想启迪。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适合儿童的,并非要采用灌输式进行启发引导。对于儿童来说,没有必要对思想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有些朦胧、模糊也没有关系,因为儿童处在身心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会有的体验和感悟,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当他再读这个故事时,就会有更深刻丰富的启迪,这总比我们采用灌输式说教的方式强加给他们要好。
四、阅读体验中的“成长化视角”
儿童的情感世界多彩而丰富,在他们的世界中,狡猾的狐狸会聪明、调皮、可爱,凶恶的狼可能会忠诚憨态;蝴蝶会跳舞,云朵会落泪;铅笔、橡皮等文具会交谈……我们成长可能难以理解和想象。这源于儿童的情感是感性的、单纯的;而我们成长恰恰相反,是理性的、复杂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保护儿童的童真。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非但没有保护,还受到了迫害,儿童失去了灵动的情感。例如,《阳光》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完这课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阳光,你会照到哪里?”学生如不知怎样回答,老师启发道:“我是阳光,我要照在花朵,让它快快开花;我是阳光,我要照在西瓜上,让西瓜赶快成熟……”于是学生们顺着老师的思路说,说的都是阳光的好处。只有一个学生的话给我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阳光要到南极去,他觉得南极的企鹅露着大肚皮太冷了,他要给它们温暖。”这样的回答感受到儿童和成长情感的差异很大。我们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是理性的,让孩子感受阳光的温暖,学生通常会遵循老师的逻辑,而这个学生想到了企鹅很冷也需要温暖,由此可见,儿童的情感是丰富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成长的想象。其实,生活中的万物,鸟虫鱼兽、花草树木在儿童眼里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许多的故事。我们要相信学生,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育仍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主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安排以教师为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强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这个现象非常明显。[2]学生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灌输来接受的,而是通过自我来构建的。课堂要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而不是以教师的理解和思路设计教学,要尊重学生,帮助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现在根本没有体现课堂中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中也没有真正发挥儿童独立自主的学习地位。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成长化视角”的教学方法,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2页。
[2]林存华著,《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36页。
作者简介:
张松梅(1979-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中级职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