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念倡导教师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拓展延伸,补充遴选。但是,这种拓展和整合并非随心所欲。在文本资源开发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贪多求全——大珠小珠落玉盘
  
  教师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准确、到位,就把教学内容向文本外、课堂外和校外延伸。教师总希望把课文中涉及的知识一网打尽,不留空白点。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跨越生命的桥》一文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有学生提出: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教师就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由于学生没有对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提炼,所以两三个学生的发言就足足用了十几分钟时间,其他学生都成了陪衬。就这样,半节课过去了,学生还在文本外徘徊。的确,有些知识盲点需要让学生理解,但没有必要了解得那么全面、那么详尽、那么系统。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主题思想,都有值得挖掘的语言训练点,这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这篇文章主要应该让学生体会大陆和台湾同胞的深厚情谊,了解文学通讯的写作形式。用历史和医学的知识大量挤占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有些“不务正业”。
  语文是一门包含着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知识的学科。但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文本所负载的所有内容。语文就是语文,它绝不是各科知识的“大拼盘”。当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是屡见不鲜。新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提高教学综合效益。但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服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对文本的学习只能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雨过地皮湿”式的教学是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二、谋新求异——为伊消得人憔悴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变了,对语文课的要求也高了。但许多老师重课标轻文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文化底蕴,只顾标新立异,跟风追潮。因此,“形式主义”之风越刮越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首先考虑如何让教学设计与众不同。他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雨来得救了,第一个为他高兴的人应该是谁?”然后一步步引出“掩护赵大叔”、“雨来上夜校”等内容。设计倒是新鲜了,但充满趣味的故事也被撕扯得支离破碎。学生一会儿在中间找,一会儿在两头画,忙得晕头转向。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能轻松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思路简洁明快,教师才能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小英雄雨来》是短篇小说,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故事情节,二是人物形象。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1)课文写了有关雨来的哪几件事情?(2)你觉得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懂的。然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这样,人物形象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诚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力求教学设计充满新意,充满情趣和诱惑力,充分张扬教师个性,这都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把目光锁定在一个“新”字上,置教学实际于不顾,挖空心思找亮点,教学常规就会被所谓的亮点遮蔽,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许多老师正是在苦苦寻觅新亮点的同时把传统的精华和宝贵的经验丢掉了,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到头来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掺杂求活——语文课成了“四不像”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师为了培养情感因素,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化、活动化,把大量的非语文化的东西引入课堂。语文课一旦离开文本,上成了美术课、科学课或思品课,甚至成了表演课,便失去了语文课的特点,成了“四不像”,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我看过不少教师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通顺,教师就播放有关海底的录像。奇形怪状的动物,形形色色的珊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学生的积极性倒是被调动起来了,齐读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我想,难道不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来体会事物形象么?假使有个别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太差,那么,课堂上老师又做了哪些努力让缺憾得到弥补?当然,我们不反对就文本中一些较生疏难懂的知识辅以其他方式帮助理解,但是,若将辅助手段当成语文课的“正餐”,那就错了。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要以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原则,要慎用多媒体。我们切不能为了搞花样、图热闹,以牺牲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代价而滥用一些现代教育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巢宗祺教授指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开放性,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每课必进行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语文教学中此风是万万不可助长的。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
  
  四、拓展求深——为谁辛苦为谁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有趣的小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从故事里得到启发和教育,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许多教师不满足文本内容,喜欢挑战和超越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感悟。我想,拓展也好,延伸也罢,必须依托文本,多元必须首先尊重作者那一元。否则,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比如学习《曹冲称象》一文,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曹冲,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呢?”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其中有个同学说:装石头多么麻烦呀!完全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这样人可以自己上船下船,方便多了。教师由衷地赞赏:“你比曹冲聪明多了!”的确,学生的办法比曹冲要好一些。但是,这篇文章本应引导要学习曹冲善于开动脑筋想办法的优秀品质,而经过老师这么一导,学生的思维将会随着兴趣的发展走向何方呢?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优点和弊端往往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存在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类似的问题。过分地求全、求新、求活、求深,会导致对文本指导功能的淡化。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发文本资源作为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不断由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水平”发展。
  
  作者单位
  广州番禺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语文课除了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外,还要培养其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就写作来说,第一学段(1~2年级)称之为“写话”,第二、三学段(3~6年级)改为“习作”。笔者认为,无论“写话”,还是“习作”,均应以“说”为基础。    一、“能说”,说什么  1.说自己想说的。小学生爱说话,教师应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说出来。比如学生向你告状,说“某某同学打我”,老师可追问他被同学“打”的时间和地点,为
期刊
精细的备课  □王丹薇    在重庆,我有幸听了田杰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二)”一课,对于像我这样只有两年教学实践的年轻教师来说,真是感悟甚多。但是我感受最深的是青年教师应该认真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扎扎实实地打好教学基本功。  由于田杰老师是异地借班上课,师生彼此很陌生。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上课前田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云南的片花,美丽的石林、丽江、翠湖等云南风光让孩子们连连称赞,对这位来自春城的老师颇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从理论的阐述、探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了从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了科学、辩证、理性的和谐境界,“和谐”“回归”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在较深的层面上进行剖析,探索改革的途径。  回眸2007年的语文教学,无
期刊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实际和认知规律,本节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实践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主题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期刊
“做法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当今流行的箴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要让农村孩子成为学习英语的主人,学会学习,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听、读习惯    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得清,才有可能模仿;听得准,才能说得对。在农村小学英语课时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听配套录音磁
期刊
在实际教学中,生成既可预料,也有意外。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应该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这个目标对生成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使课堂教学既不背离教学预设,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发展,从而使课堂的生成更具有效性。  1.捕捉生成亮点。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说出
期刊
一、数学随笔的诠释    新课程实施以来,与“语文日记”类似的“数学日记”逐渐火热起来,教师们都想通过数学日记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由于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学生的感受,效果往往不理想。日记是每天一记,但对于数学而言,这是不现实的。写数学日记也是需要灵感的,有好的内容、题材,学生才有话可写,所以把数学日记一词改成“数学随笔”,旨在写数学随想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感受深
期刊
什么是名师,有很多说法,课讲得好的、能教书的、善猜题的、所教学生成绩优异的……从教27年的我,接触过的教师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具备名师特质,然而,让我对名师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理解的,唐朝霞老师是其中的一位。  唐朝霞是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与唐老师相识,是在2002年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上,听着她入木三分、娓娓道来的点评,看着她才思横溢、亦庄亦谐的风采,心想这位小学老师有点不一般嘛。之
期刊
注视写下的这个题目,我的心头涌上阵阵被孩子们纯真生命撞击的感动。若干年前,关于“园丁赞”、“蜡烛颂”的几次真情告白,初为人师的记忆已被23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风干成一种时间的印痕。  三个六年,一百多个生命个体的跃然眼前,让我刹那间回到了自己班主任历程中的每一个时段:青春的记忆,让我受益终身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我和五十多个弟弟妹妹吸收、积淀、憧憬,沐浴爱中;平实的岁月,带着对生命个体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