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资料提示,将其与明人王文禄《补衍》对校阅读,进一步明确了此《驺子》实际上是对《补衍》的抄袭之作,不过是改个书名,删去一些“碍眼”的字句,托伪为战国邹衍之作。
小勤有堂杂钞
余嘉锡抄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09年10月份影印出版了《小勤有堂杂钞》(以下简称《杂钞》),是书共收抄本古代目录和珍贵史料十一种,兰格套印,精美雅致。此书的出版,是目录学界、收藏界的一大幸事。然而其中的《驺子》,从字体行款来看,与所收的其他十部钞本风格迥然不同,初次翻看时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并在拙文《余嘉锡的〈小勤有堂杂钞〉》中提出了质疑。
近日翻检书籍偶有所获,联系前后的序跋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测,遂撰此文,对其抄写者作比较详尽的探讨。进而按照资料提示,将其与明人王文禄《补衍》对校阅读,进一步明确了此《驺子》实际上是对《补衍》的抄袭之作,不过是改个书名,删去一些“碍眼”的字句,托伪为战国邹衍之作。
一、此《驺子》的抄者非余嘉锡
《杂钞》的出版说明写道:“‘小勤有堂’为余嘉锡先生的书斋名。本书十一种,为余先生所精心校抄。”也就是说编辑者认为包含《驺子》在内的十一种抄稿均系余嘉锡抄录。经认真比对,又查核相关资料,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是该书的美中不足之处。首先,从用纸来看,《杂钞》的其他几部均为兰格稿纸抄写,而此部《驺子》抄稿并非蓝格稿纸。其次,前面的题记结尾和卷首有三处朱印,分别为“连孟青”、“连小宋印”和“孟青金石文字”,正是题记人连文徵的印章;卷尾跋文后面也有一朱印,为“丹阳张素”,正是跋文作者张素的印章。现将题记和跋语迻录如下:
题记:
此书旧藏吾杭某大家,近其子孙匆出以易金帛,遂为京师琉璃厂所获。甲寅客居宣武门外,时与古物商相往还,每出秘本相示。此书以价过昂难必得,而脑中又深中先君子之旧好,不忍弃之,因雇人借录一通。时旧友张道孳先生同客京中,灯下同相校,颇错落不可卒读,因参考他书,乃始稍稍明晰。
原本亦抄本,有小清闷阁章,巢湖程氏宁箴堂藏书印章,曾藏汪阆源家章,转辗数往,决非近人所作。可知其抄本纸张亦开化纸,当康乾时殿本印刷品也。
篇中所述多祖佛氏,又间以耶氏之言,其依托当在耶教入中国之初。甲寅春季连文徵记。
跋语:
此书恐系伪造,其言多与西方印度诸经相出入。邹先生当东周时,何由而得此说也。至纪开辟以来,帝王名氏又与《路史》同符,观此益可决为后儒伪造矣。吾友连君孟清于京师得旧抄本,遂迻录之,而属余校雠其讹脱者。因附识数言于卷末,以俟海内博雅君子一教正焉。岁阳在甲寅之夏四月丹阳张素跋。
从题跋文中不难看出,此书当是连文徵雇人所抄,并与张素一同校正。案:连文澄,字孟青,号慕秦,又号小宋、老梦,清末浙江钱塘人。善书工诗词,俄人在哈尔滨办《远东报》,应聘任主笔。寻任黑龙江通志局长,撰《建置志》未脱稿。以母老归京,民国十一年(1922)病故。张素(1877—1945),字挥孙,又字穆如,号婴公,江苏丹阳人,南社成员,以词鸣于时,著有《闷寻馆词集》等。从二人跋语的落款时间“甲寅”来看,该书当是他们在1914年抄录并校正。又查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驺子》条目,著录丛编项为“小勤有堂杂钞”,相关附注“此书为连文澄抄”。可见该书在入藏国图时,已经断定非余氏所抄,并注明了真正的抄写者。近日偶读《古籍校读法》(余嘉锡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其中附录的《读已见书斋随笔》“辨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中提到:“明人书目中有《驺子》(见《世善堂书目记》,他家书目亦有之。),论者皆谓无其书,余尝获一旧钞本,盖即海盐王文禄所作之《补衍》,而易其名,托为邹衍所著也。”这进一步说明了该书非余嘉锡先生抄写,而是他的收藏品。据此推测,当是余氏将此书与自己抄写的书合放在一起收藏,进而造成了今天的误会。也正是余嘉锡将此抄本与自己的亲自抄录同样宝贵,装在一起,这部《驺子》得以再版机会,与广大读者见面。所以与其说是一个遗憾,不如说是《补衍》的机缘,让后人明确《驺子》系对其全篇的抄袭。
二、此《驺子》系抄袭托伪之作
上面引文提到余嘉锡先生判定,此本《驺子》就是明代王文禄的《补衍》。《补衍》二卷,明人王文禄辑撰。王文禄,字世廉,号沂阳子,海盐(今属浙江)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万历十二年(1584)尚在世。有《诗的》、《王生艺草》、《竹下寤言》、《文脉》、《策枢》、《书牍》等。所辑《百陵学山》收录明人著作近百种。生平略见《徐氏家藏书目》卷七“王生艺草五卷”条,以及《百陵学山》所附王文禄跋文。《驺子》正是王氏《百陵学山》之一种,初印于明万历年间,后被收入明陶珽编《说郛续》、明郑梓辑《明世学山》和《艺圃搜奇续集》等丛书。可能是因为夹杂在这些大部头的丛书内,《驺子》不太引人注意,以至于此托伪本《驺子》出现时,见者均因内容涉及佛语等表示怀疑,但是未能拿出确凿的证据。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集成初编》,将百陵学山本《补衍》影印。于是我按照余先生的提示,将其与此抄本《驺子》对校一过,发现二书内容完全相同,甚至连刻本《补衍》每行二十二字的行款都没有改变,只是作伪者更改了书名,并把书中明显的标志如篇名下的解题等一一删除,又将涉及战国邹衍以后的文句删削,一部旧抄本《驺子》就被炮制出来了。下面依次列出两书的文字异同,读者可一目了然。
抄本《驺子》介绍驺衍:“齐驺子衍游燕,燕王师之,筑碣石宫。深观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始终》《大圣》《主运》之篇十余万言。”而《补衍》在此段之后,仍有一段文字:“竟无一言存,惜也。迁《史》载篇目且不详,岂秦火亡邪!予仰思学何受也?殆夙禀六通神圣徒欤?每览典传有合者,按篇目仿佛类集之,曰《补衍》,凡四篇,用广寰中所见之陋云。海盐沂阳王文禄世廉。”这正是明显的标志,是作伪者必须删除的。
《驺子•天地始终篇》直接切入正文,而《补衍》在篇题下有:“气弥虚空,性真湛澄,无初无疆,浑辟靡停。同异攸列,往复有恒,大化自然,莫亏莫增。补《天地始终》。”又是碍眼字句,不删何以惑人!又“自子至寅为晓,自戌至亥为夜”后有“由大挠作甲子遡之,子天开,丑地辟,寅人生,自开辟至我明嘉靖辛亥,一千一十五万五千四百六十八年”一句,同样是作伪者所忌讳的。
《驺子•邃初大圣篇》也是直接切入正文。同样《补衍》在篇题下有:“粤诞至人,分别二仪,建极作则,裁辅攸宜,听聆元声,触类先知,神妙无方,三才乃归。补《邃初大圣》。”篇末一段为:“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以下,载诸《史记》;唐虞、夏、商、周,载诸《尚书》。大圣功烈著矣,人咸习闻以故不著于篇云。补者,补逸也。物忘土,鱼忘水,人忘前圣,可乎?鸿濛虽荒邈矣,古犹今,今犹古也,特久斯忘耳。悲夫!予犹惧后之忘今也噫。”而《驺子》中的这段话是:“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虞、夏、商、周,大圣功烈著矣,人咸习闻以故不著于篇云。物忘土,鱼忘水,人忘前圣,可乎?鸿濛虽荒邈矣,古犹今,今犹古也,特久斯忘耳。悲夫!予犹惧后之忘今也噫。”可谓删改手段利落。
《驺子•五德主运篇》仍是直接正文。《补衍》篇题下有:“阴阳消息,五气布行,生克制化,损益因更,迹应万有,一元穆清,泥则厌胜,通斯永贞。补《五德主运》。”又“周人木德,王色尚赤”后有:“秦水德,王色尚黑;汉火德,王色尚赤;魏土德王,晋金德王,隋火德王,唐土德王,宋火德王,元水德王,我明土德王,上接唐虞中天之数云。”“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后有:“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同。”《驺子》全部省去。
《驺子•怪迂之变篇》还是直接正文,《补衍》此篇题下有:“乾坤浩渺,尘妄纷纠,倏忽呈没,曷明曷幽?万变恒常,浚索徒侜,名实非异,异见相仇。补《怪迂之变》。”篇末最后一句是:“不睹疑之也。聊述此篇以发例云。”《驺子》则为:“不睹疑□□□□□,聊述此篇以发例云。”
通过上面的对校,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抄本《驺子》就是将王文禄辑撰的《补衍》进行了必要的删削,抄录后易名而成,旧抄本经袁可立、小清闷阁、汪士钟等人递藏,连文徵等据以抄校,后为余嘉锡所获,又于50年代入藏国家图书馆,其中第二叶和第三叶为错简,当是旧抄本如此。然而,为什么一部如此低劣的抄本会让余嘉锡之前的收藏者识别不出究竟,并且宝贵视之呢?从书后闲闲居士的题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题记为:“衍时佛法未入中国,而此书多用佛语,盖好事者依托为之,非本书也。相传亡宋有山东时一僧泛海得之海岛石室中,岂即此僧为之者与?”按,明人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依名号时间推测,此处的“闲闲居士”应该就是袁可立。照此来说,《驺子》的作伪时间最晚不超过明崇祯六年(1633)。连文徵跋语谓原抄本用“开化纸”,并据以断为康乾之物。开化纸并非因清宫御用才产生的,而是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出现,所以连氏说法不确切。对于清人来说,虽然明知是一部托伪之书,但这个旧抄本的弥足珍贵掩盖了它内容的价值,加之有前人题记,也就无人去认真研究它的来源了。
显然,余嘉锡先生是读过王文禄《补衍》的,所以拿到抄本一看即能判定真伪,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抄袭来源。可见目录版本之学不可停留在“书名书皮”的层次,只有认真校读过,方可达到真正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除了从“闲闲居士”到张素等人题跋的提示,在对校的过程中,确实可以发现文内佛语连篇,可见王文禄所说的“典传”,并非《史》、《汉》,而多是与战国历史和邹衍毫不相干的东西,这无疑也暴露出来明人学风的浮躁。而如今真正要了解邹衍及其思想,应该参见清人马国翰辑录的《邹子》所保留的只言片语,而非此抄本《驺子》。评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小勤有堂杂钞
余嘉锡抄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09年10月份影印出版了《小勤有堂杂钞》(以下简称《杂钞》),是书共收抄本古代目录和珍贵史料十一种,兰格套印,精美雅致。此书的出版,是目录学界、收藏界的一大幸事。然而其中的《驺子》,从字体行款来看,与所收的其他十部钞本风格迥然不同,初次翻看时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并在拙文《余嘉锡的〈小勤有堂杂钞〉》中提出了质疑。
近日翻检书籍偶有所获,联系前后的序跋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测,遂撰此文,对其抄写者作比较详尽的探讨。进而按照资料提示,将其与明人王文禄《补衍》对校阅读,进一步明确了此《驺子》实际上是对《补衍》的抄袭之作,不过是改个书名,删去一些“碍眼”的字句,托伪为战国邹衍之作。
一、此《驺子》的抄者非余嘉锡
《杂钞》的出版说明写道:“‘小勤有堂’为余嘉锡先生的书斋名。本书十一种,为余先生所精心校抄。”也就是说编辑者认为包含《驺子》在内的十一种抄稿均系余嘉锡抄录。经认真比对,又查核相关资料,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是该书的美中不足之处。首先,从用纸来看,《杂钞》的其他几部均为兰格稿纸抄写,而此部《驺子》抄稿并非蓝格稿纸。其次,前面的题记结尾和卷首有三处朱印,分别为“连孟青”、“连小宋印”和“孟青金石文字”,正是题记人连文徵的印章;卷尾跋文后面也有一朱印,为“丹阳张素”,正是跋文作者张素的印章。现将题记和跋语迻录如下:
题记:
此书旧藏吾杭某大家,近其子孙匆出以易金帛,遂为京师琉璃厂所获。甲寅客居宣武门外,时与古物商相往还,每出秘本相示。此书以价过昂难必得,而脑中又深中先君子之旧好,不忍弃之,因雇人借录一通。时旧友张道孳先生同客京中,灯下同相校,颇错落不可卒读,因参考他书,乃始稍稍明晰。
原本亦抄本,有小清闷阁章,巢湖程氏宁箴堂藏书印章,曾藏汪阆源家章,转辗数往,决非近人所作。可知其抄本纸张亦开化纸,当康乾时殿本印刷品也。
篇中所述多祖佛氏,又间以耶氏之言,其依托当在耶教入中国之初。甲寅春季连文徵记。
跋语:
此书恐系伪造,其言多与西方印度诸经相出入。邹先生当东周时,何由而得此说也。至纪开辟以来,帝王名氏又与《路史》同符,观此益可决为后儒伪造矣。吾友连君孟清于京师得旧抄本,遂迻录之,而属余校雠其讹脱者。因附识数言于卷末,以俟海内博雅君子一教正焉。岁阳在甲寅之夏四月丹阳张素跋。
从题跋文中不难看出,此书当是连文徵雇人所抄,并与张素一同校正。案:连文澄,字孟青,号慕秦,又号小宋、老梦,清末浙江钱塘人。善书工诗词,俄人在哈尔滨办《远东报》,应聘任主笔。寻任黑龙江通志局长,撰《建置志》未脱稿。以母老归京,民国十一年(1922)病故。张素(1877—1945),字挥孙,又字穆如,号婴公,江苏丹阳人,南社成员,以词鸣于时,著有《闷寻馆词集》等。从二人跋语的落款时间“甲寅”来看,该书当是他们在1914年抄录并校正。又查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驺子》条目,著录丛编项为“小勤有堂杂钞”,相关附注“此书为连文澄抄”。可见该书在入藏国图时,已经断定非余氏所抄,并注明了真正的抄写者。近日偶读《古籍校读法》(余嘉锡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其中附录的《读已见书斋随笔》“辨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中提到:“明人书目中有《驺子》(见《世善堂书目记》,他家书目亦有之。),论者皆谓无其书,余尝获一旧钞本,盖即海盐王文禄所作之《补衍》,而易其名,托为邹衍所著也。”这进一步说明了该书非余嘉锡先生抄写,而是他的收藏品。据此推测,当是余氏将此书与自己抄写的书合放在一起收藏,进而造成了今天的误会。也正是余嘉锡将此抄本与自己的亲自抄录同样宝贵,装在一起,这部《驺子》得以再版机会,与广大读者见面。所以与其说是一个遗憾,不如说是《补衍》的机缘,让后人明确《驺子》系对其全篇的抄袭。
二、此《驺子》系抄袭托伪之作
上面引文提到余嘉锡先生判定,此本《驺子》就是明代王文禄的《补衍》。《补衍》二卷,明人王文禄辑撰。王文禄,字世廉,号沂阳子,海盐(今属浙江)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万历十二年(1584)尚在世。有《诗的》、《王生艺草》、《竹下寤言》、《文脉》、《策枢》、《书牍》等。所辑《百陵学山》收录明人著作近百种。生平略见《徐氏家藏书目》卷七“王生艺草五卷”条,以及《百陵学山》所附王文禄跋文。《驺子》正是王氏《百陵学山》之一种,初印于明万历年间,后被收入明陶珽编《说郛续》、明郑梓辑《明世学山》和《艺圃搜奇续集》等丛书。可能是因为夹杂在这些大部头的丛书内,《驺子》不太引人注意,以至于此托伪本《驺子》出现时,见者均因内容涉及佛语等表示怀疑,但是未能拿出确凿的证据。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集成初编》,将百陵学山本《补衍》影印。于是我按照余先生的提示,将其与此抄本《驺子》对校一过,发现二书内容完全相同,甚至连刻本《补衍》每行二十二字的行款都没有改变,只是作伪者更改了书名,并把书中明显的标志如篇名下的解题等一一删除,又将涉及战国邹衍以后的文句删削,一部旧抄本《驺子》就被炮制出来了。下面依次列出两书的文字异同,读者可一目了然。
抄本《驺子》介绍驺衍:“齐驺子衍游燕,燕王师之,筑碣石宫。深观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始终》《大圣》《主运》之篇十余万言。”而《补衍》在此段之后,仍有一段文字:“竟无一言存,惜也。迁《史》载篇目且不详,岂秦火亡邪!予仰思学何受也?殆夙禀六通神圣徒欤?每览典传有合者,按篇目仿佛类集之,曰《补衍》,凡四篇,用广寰中所见之陋云。海盐沂阳王文禄世廉。”这正是明显的标志,是作伪者必须删除的。
《驺子•天地始终篇》直接切入正文,而《补衍》在篇题下有:“气弥虚空,性真湛澄,无初无疆,浑辟靡停。同异攸列,往复有恒,大化自然,莫亏莫增。补《天地始终》。”又是碍眼字句,不删何以惑人!又“自子至寅为晓,自戌至亥为夜”后有“由大挠作甲子遡之,子天开,丑地辟,寅人生,自开辟至我明嘉靖辛亥,一千一十五万五千四百六十八年”一句,同样是作伪者所忌讳的。
《驺子•邃初大圣篇》也是直接切入正文。同样《补衍》在篇题下有:“粤诞至人,分别二仪,建极作则,裁辅攸宜,听聆元声,触类先知,神妙无方,三才乃归。补《邃初大圣》。”篇末一段为:“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以下,载诸《史记》;唐虞、夏、商、周,载诸《尚书》。大圣功烈著矣,人咸习闻以故不著于篇云。补者,补逸也。物忘土,鱼忘水,人忘前圣,可乎?鸿濛虽荒邈矣,古犹今,今犹古也,特久斯忘耳。悲夫!予犹惧后之忘今也噫。”而《驺子》中的这段话是:“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虞、夏、商、周,大圣功烈著矣,人咸习闻以故不著于篇云。物忘土,鱼忘水,人忘前圣,可乎?鸿濛虽荒邈矣,古犹今,今犹古也,特久斯忘耳。悲夫!予犹惧后之忘今也噫。”可谓删改手段利落。
《驺子•五德主运篇》仍是直接正文。《补衍》篇题下有:“阴阳消息,五气布行,生克制化,损益因更,迹应万有,一元穆清,泥则厌胜,通斯永贞。补《五德主运》。”又“周人木德,王色尚赤”后有:“秦水德,王色尚黑;汉火德,王色尚赤;魏土德王,晋金德王,隋火德王,唐土德王,宋火德王,元水德王,我明土德王,上接唐虞中天之数云。”“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后有:“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同。”《驺子》全部省去。
《驺子•怪迂之变篇》还是直接正文,《补衍》此篇题下有:“乾坤浩渺,尘妄纷纠,倏忽呈没,曷明曷幽?万变恒常,浚索徒侜,名实非异,异见相仇。补《怪迂之变》。”篇末最后一句是:“不睹疑之也。聊述此篇以发例云。”《驺子》则为:“不睹疑□□□□□,聊述此篇以发例云。”
通过上面的对校,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抄本《驺子》就是将王文禄辑撰的《补衍》进行了必要的删削,抄录后易名而成,旧抄本经袁可立、小清闷阁、汪士钟等人递藏,连文徵等据以抄校,后为余嘉锡所获,又于50年代入藏国家图书馆,其中第二叶和第三叶为错简,当是旧抄本如此。然而,为什么一部如此低劣的抄本会让余嘉锡之前的收藏者识别不出究竟,并且宝贵视之呢?从书后闲闲居士的题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题记为:“衍时佛法未入中国,而此书多用佛语,盖好事者依托为之,非本书也。相传亡宋有山东时一僧泛海得之海岛石室中,岂即此僧为之者与?”按,明人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籍,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皇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依名号时间推测,此处的“闲闲居士”应该就是袁可立。照此来说,《驺子》的作伪时间最晚不超过明崇祯六年(1633)。连文徵跋语谓原抄本用“开化纸”,并据以断为康乾之物。开化纸并非因清宫御用才产生的,而是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出现,所以连氏说法不确切。对于清人来说,虽然明知是一部托伪之书,但这个旧抄本的弥足珍贵掩盖了它内容的价值,加之有前人题记,也就无人去认真研究它的来源了。
显然,余嘉锡先生是读过王文禄《补衍》的,所以拿到抄本一看即能判定真伪,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抄袭来源。可见目录版本之学不可停留在“书名书皮”的层次,只有认真校读过,方可达到真正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除了从“闲闲居士”到张素等人题跋的提示,在对校的过程中,确实可以发现文内佛语连篇,可见王文禄所说的“典传”,并非《史》、《汉》,而多是与战国历史和邹衍毫不相干的东西,这无疑也暴露出来明人学风的浮躁。而如今真正要了解邹衍及其思想,应该参见清人马国翰辑录的《邹子》所保留的只言片语,而非此抄本《驺子》。评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