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变迁下的童话批评r——以《木偶奇遇记》为例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儿童文学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至今,已历经一百余年,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变迁中,童话批评几乎完整地参与了这一过程,并且在不同时期反映了儿童文学的不同特点.其中,《木偶奇遇记》作为较早翻译的外国童话经典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几百种中译本,而对它的童话批评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末.《木偶奇遇记》的童话批评历程是中国童话批评的微型折射,其七种主要批评路径在佐证童话批评盛况的同时,也能折射出童话批评及中国儿童文学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华人族群现已成为英国第三大少数族裔移民群体.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移民英国的华人尽管存在内部差异,但在融入主流社会方面存在一定共性.一是经济融入层次较高,这是由华人职业层次、经济活力和收入水平等决定的;二是政治融入层次较低,其原因在于华人参政热情普遍不高,且华人族群内部分裂,组织性较低;三是华人的文化融入不断推进,这缘于英国华人新生代更高的文化融入意愿和融入能力.英国华人在英国主流社会中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和文化融入等方面并不均衡,但随着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整体的族群社会融入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父亲是个秀才.rn倒不是真的考取了功名,科举制度早就消亡了.父亲手巧,看啥会啥,相对来说,又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村里人就叫他秀才.rn记忆里,父亲什么都会.别人家有书桌,他去看一眼,回来就能照着样子,叮当叮当做一个.别人家有沙发,他又去看一眼,整两块海绵回来,咣当咣当又做一个.
期刊
《东北通史》出版后,有批评者提出15个问题指出该书史料运用不严谨,对重要地名的考证失之模糊,对重要事件的记载存在遗漏,尤其缺少记述东北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真相,以及东北与全国铸为一体的内容.金毓黻先生撰文予以回击.他指出学术批评的态度应是抱持善意,备列优点之后再举其不足,在方法上应观其大.《东北通史》解决了数十个东北史地纠结难解的问题,将会成为研究东北史的参考书.这场学术争论涉及东北史研究的史料甄别、材料取舍、东北史的写作方法以及学术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对于我们研究东北史学学术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华人自宋代下西洋,散居南海诸国港口各地,有文献可考者,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尤以闽南人居多.唐宋至明清时期南海交通贸易兴盛,福建沿海的舟子海商顺季风下南洋至马来西亚垦拓.随之而至的“月子”习俗作为闽南族群的乡族记忆,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成为生命礼俗的重要元素.福建闽南族群的饮食习俗、行为礼俗和习俗禁忌在当地传承与嬗变,彰显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塑造身份认同、促进与其他族群交流与融合、彰显闽南家族社会血缘伦理的社会功能.
太原地区的“过唱”习俗源远流长,其文化生态保存也相对较为完整,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习俗与信仰祭祀活动相伴而生.从太原市万柏林区赛庄村五龙庙为中心的案例来看,以龙王信仰为中心构成的祭祀圈活动与“过唱”习俗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最初由庙会信仰祭祀活动衍生而来的“过唱”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祭祀圈有关活动虽早已戛然而止,但“过唱”习俗却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赛庄村的龙王信仰在大山深处顽强地存在着,并且逐渐演变为民众对于乡村记忆的象征符号.
“力命之辨”即人力和天命的关系问题,是横贯东西方数千年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历代先贤探讨的焦点.《管锥编·列子张湛注》中的“力命篇”给予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先秦时期的庄子以“时命”居之,列子承接墨子以“力命”对举,不过墨子倡导的是“非命”认为“命者非仁者之言”,列子则主张“知命”即了解天命.西方的马基雅维利提出要取悦甚至征服命运,尼采说要“爱命运”,与中国“力命观”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结合钱钟书在本篇中的训诂理论对东西方的“力命之辨”问题进行探析,可以得出他本人的力命观 ——“心死神活”.
身体政治是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将身体从生物学层面中抽离出来,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加以审视,从而摆脱以往的固有阈限,得出更为综合的结论.笔者运用权力话语、德勒兹生成理论,全面考察巴勒斯围绕身体所构建的独特的文学世界.具体而言,巴勒斯通过肉体“辖制”与欲望“生成”两种维度,对身体政治加以展现,一方面深刻揭示出隐性资本权力与技术主义对身体的强烈控制;同时也展现出对“赤裸生命”的本能追求.
小说文本中前后两回回目互为对仗,内容也相互黏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单元,整体上呈现出了平稳、对称的架构.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叙事干预,有意拉近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并在有意摆脱说唱文学影响的洪流中独树一帜.两条叙事链条融合相配,主线以神魔小说情节为范式,清晰明朗,副线则是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改编,起点稍晚,与主线配合融洽.“作意好奇”也使得莲岸的女英雄形象在小说史上既独具一格,又承前启后,《归莲梦》是章回体小说文体流变史上的重要节点.
《午夜之子》以主人公萨利姆的视角回溯了印巴分裂、印度独立前后的社会图景.小说借助于不可靠叙述的方式,以“事实——事件轴”为立足点,与“价值——判断轴”“知识——感知轴”之间形成互动,在这一过程通过萨利姆对父辈及自我的追寻之旅揭示其面临的身份危机:一方面,萨利姆因父母身份的更替而导致自我身份不断变化,使得个体身份呈现“不确定性”,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也隐喻了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印度人在精神上游移于两种文化之间,因而无法摆脱殖民文化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萨利姆在独立后的印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致无从实现个体价值
近年来,内容语言融合理念在应用语言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当下,国内外相关研究不断涌现,但多为教学效果验证和理念应用探讨,更宽广视域下的考量有待深入发展.本文基于国家新文科建设探究内容语言融合理念的概念整合和内容的潜在构成,以期通过语类实现语言、认知、内容和问题的融合,为新时代这种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参考.研究表明:语类所涉及的修辞知识、学科知识、过程知识、形式知识是问题、内容、认知和语言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