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迪坎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迪坎在地理上释意为“最后一个山洞”。连接艾丁湖畔到库木塔格沙漠。水、驼铃、骆驼刺、石头……是戈壁荒原上的灵光闪现。写着绿洲字样的风,跟随一缕缕炊烟吹向大漠深处。
  1
  那年的夏天我来到迪坎。
  夏天的迪坎是大自然随手而作的一幅水墨画。在偌大的纸张上,随意圈圈点点,着墨重的是连成片的葡萄地,着墨淡的是间或排开的树木,榆树、沙枣树、杨树,高矮不一,枝叶疏密有间、黄绿不匀,不分种类杂居在一起。大片戈壁是画的底色和背景,参差不齐的房屋穿插于墨痕之间若隐若现,炊烟、羊群、孩童这些灵动的元素是画面里最有活力的内容。高高垛起的草堆是最温暖的色调。偶尔突兀地出现几辆精致轿车和骑士般的越野车,也不必惊异,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向迪坎以南某个矿点行进。一阵尘土扬起,风的画纸又添了几笔荒漠的原色。
  对于迪坎,我有种拥抱又分离的亲切感。人们常说,留恋一座城市,其实是留恋一个人,留恋一个村庄,大多是与淳朴的灵魂相契合。这份留恋和不舍,像一颗种子遗落在记忆深处,时间越久思念的味道就越浓。一天,我回去了,走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对我点头示好,笑问“哪里来的,你?来,房子里坐一下……”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用手指向前方的村口,老乡无暇顾及我来的方向,只顾热情邀请我到家里做客。我被拉进了院子,落座在蓝色的板床沿上,主人早已把茶水备好,品一口薄荷茯苓茶,清凉之气,沁人心脾。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直到满口清香,主人看到我们这么喜欢他的食物,心满意足地笑了。走出院门,眼底一望无垠的戈壁沙砾,激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调准镜头的焦距,笑脸、旧屋、戈壁,无论怎样构图,都是一幅绝美的摄影作品;苍老的榆树,半虚掩的院门,无论怎样运笔,都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作;放开语言的堤岸,任它倾泻,或诗、或歌、或文,都是一篇熟稔于心的华章。这时候,缓慢地行走,缓慢地与自己相遇,与更辽阔的寂静相遇。
  七百年前的那个春天,河流干涸,沙尘肆虐。金发碧眼的楼兰人携妻拥眷,逃离家园,在没有方向的荒漠上缓慢行进。一片草地或一棵树苗成为他们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一片水成为了一个家族的理想。他们看到不远处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却不敢靠近。他们坚信,有炊烟的地方一定会有水,俯身大地仿佛听到流水淙淙声,这是大地的情话,留下吧,每个人的心里都能听到。他们就在这里开凿了一口坎儿井。接着托克特坎、裁缝坎、那瓦依坎、琼坎、帕喀尔坎……在此汇集。这些以井命名的村庄滋养着迪坎的过往。
  2
  从县城出发,沿着库木塔格沙漠一路向西行。车子像颗滚动的石子,以流水般的速度在公路上前行。前方,一层层热浪汇聚成湖泊在路上漂浮,车像一叶扁舟在湖里划行。车里的空调已经开到最大档,人依然汗流浃背。巨大的静裹挟着天空和大地,任何的语言交流都会被热浪冲散,只能自己与自己对话。这是戈壁荒原的另一个海,旷远无比的大地随意呼吸几下,呼出的气汇聚成为了自己的海洋,每个人都在制造一个幻境,让自己越走越深。车上了一个小坡,抬眼再向车窗外看去,从荒漠戈壁里突兀地冒出来一大片的绿来,它们傲然地立于飘渺的热浪中,让我从遥远的海市蜃楼中回归。难怪呢,要不是这些骆驼刺,这条路可能早被沙漠掩埋了,一直沉默不语的L说,这简单的一句话,平复了燥热带来的躁动,并有一股清凉流淌于心间。
  这是一个庞大的骆驼刺国度,一丛两丛,一片两片簇拥成一个王城或一座宫殿。所有的骆驼刺抱成团或相拥成簇,在它们密集的“领空”下面聚集了一堆细密的沙,分不清楚骆驼刺是因沙而生,还是骆驼刺要俘获沙而战。被沙堆簇拥的骆驼刺丛居于沙堆之上,迎着沙漠里的热浪随风摆动像个凯旋者。一阵风起,跟随风向扬起的沙尘不顾一切地朝骆驼刺扑来,骆驼刺不动声响地迎接风的到来,它们随着风的方向摆动着身姿,与风在荒漠中进行交战。风说,把沙留下,你可以继续走。一阵风起身而走,尘烟随后跟去。风力要是再大一些,沙尘就会越过骆驼刺,直接闯入对面的庄稼地。我曾亲眼见过一对年轻夫妇跪在地头,捧着被一场狂风席卷的幼苗而痛哭流涕,那近乎绝望的哭泣声让人心生怜惜和无奈。一场狂风夺走了他们一年的希望。不远处的骆驼刺记住了这一幕,摇摇晃晃,像是在立誓,要拼尽全力与沙作战。一堆沙丘掩埋了一丛骆驼刺,它又从沙丘一侧来开始新的生长,紧接着又是一个沙堆的形成。荒原上的骆驼刺越来越多,沙堆也越来越多。终于,细小柔软的沙子簇拥在骆驼刺身下,温顺得像个刚刚被驯服的顽劣孩童。
  七月初,正是骆驼刺盛花期。隐隐约约的黄绿色中间夹杂着一些红晕。远看,遍野紫红色的刺花若隐若现地藏于戈壁大漠的荒芜中,你不禁吟出“近看红色远却无”的诗句。近看,一朵朵紫红色小花散落在刺针间,像给骆驼刺带上了小红帽。娇小嫣红的花朵从刺杆上生长出来,卵形的花瓣有序地排列,每一朵花都选择自己喜歡的时间来开放。含苞待放的花朵是粉红色的,娇艳妩媚;盛开的花朵呈紫红色,两瓣对开的花瓣排满了细细的刺针,让人能想到二元平衡的哲理。我蹲下来,以最近的距离接近一丛骆驼刺,有着防风抗沙使命的骆驼刺,突然间变得温柔起来了,不再彰显男儿的英雄气概,而摇身变成了妩媚娇艳的女子,它们头顶美丽的花冠,在一阵风吹拂下,频频向我致意,我仿佛行走在一个色彩绚丽的大花园里,又像走进了西游记里的“女儿国”,“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哪一丛骆驼刺是它们的女王呢?骆驼刺花落之时,果实早已长成,盘踞在骆驼刺尖,如针尾小小的青色果粒牢固地攀附在刺针上,等待着生长成熟。在刺丛下的沙堆上,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的足迹,它们也是为这个奇异的果实而来吗?
  我想去揭开这个秘密。庞大的骆驼刺王国,它们是何时诞生于此?是谁赋予它使命和力量?在毫无生机的荒原,始终以一个昂扬向上的姿态生长。漫漫黄沙与葱绿的骆驼刺相配,最终会演绎着怎样的故事。我在骆驼刺的果实——刺蜜里找到了答案。
  刺蜜,又称为刺糖。据史料记载,自汉、晋以来,刺蜜作为西域土特产入贡中原王朝,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一直延续到清。久居高堂大殿的文武百官,对一包色如琥珀晶莹剔透如沙粒的物品面面相觑,听风尘仆仆的西域进贡者操着异地的口音,阳塔克西克尔、阳塔克西克尔(维吾尔语,刺蜜)。大臣们神色凝重地品咂着贡品,甜呈酸,爽口而有余香,一个个点头称是。随即禀报帝王,此物,甚佳。再一探询,刺蜜还有医疗功效,除食用外,可入药,主治“骨蒸发热痰嗽,暴痢下血,可止胃血除烦”。他们对于金银珠宝的贡品早已司空见惯,对这份来自于西域的刺蜜多了一份神秘的想象,在浩渺的荒野戈壁竟然生产出如此尤物。当得知采集刺蜜的过程,更是兴味盎然。七月底,刺蜜成熟,在骆驼刺丛下铺一块干净的布单,而后轻轻晃动骆驼刺,刺蜜就结结实实地落在布单上。一株骆驼刺能收2两刺蜜。帝王和大臣赞不绝口。前去进贡的鲁克沁王大受鼓舞,这荒野之物,竟然让京都朝廷官员赞许,这是何等幸事啊!他回到西域后,命臣民大量收集。遍及西域荒漠上的骆驼刺越来越多,唯独迪坎乡的托特坎村的骆驼刺才能结出纯度最好的刺蜜。   一阵风吹来,骆驼刺又一次完成了与风的交接。它从来不会在意曾经的过往,只自顾自地生长。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来记述。我仿佛聆听到了它们的说话,心底涌起一股感动,对眼前的空旷充满了敬意。
  3
  迪坎遗址位于迪坎乡迪坎村东南的马力克和木匝坎儿井自然村之间、库木塔格西缘的戈壁上,就是我所在的位置。满眼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仿佛都有来处。它们安静地躺在这里,这长满石头的荒滩叫——玛瑙滩。
  迪坎的玛瑙滩是去往南山矿区的必经之路,也是爱石者的理想之地。
  对石头很有研究的M同事说:捡石头就像猴子掰苞谷,捡一块丢一块,边丢边捡,最后剩下的就是有缘的。我不太苟同他的观点,这是与日常生活相悖的理论。但,进入奇妙的石头世界,就只能遵循这个规则。不然,总不能把整个玛瑙滩的石头全搬回去吧。我虽不懂石但很敬畏石。石头和水是我尊奉为神的自然之物。一个坚硬一个柔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博大和纯净,水生万物,而石收万物。世界万物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将归依于“石”,再与世界相遇。捡石头的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地与石头说话,这块像人脸,那块像脚印,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给石头命名,每块石头都笑而不答。我继续在玛瑙滩上寻找,我最终没捡到一块心仪的石头,可能我严重缺乏想象力,再者,我不够“通灵”,但我没有多少失望。万物讲缘。我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纸袋子,把经过我眼前圆润、颜色不一的小石头捡拾到袋子里。我把它带回家,带着我的气息。我将与它们温柔相处,记住旷远宁静的心情,留恋冬日午后的宁静。
  看石头太久眼睛酸胀,抬眼看天空,无边的蓝纯净得像一块柔软的纯色棉布,轻轻擦拭冬日午后。放眼远望,找不到天的边际,天和地连在了一起。不知道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捡石头。“啊”——一个粗犷的声音此时响起,寻声望去,只见一位同行者仰天呼喊。他说,他在呼唤自己的灵魂。石头、蓝天、白云都听到了,不知道他们能否帮助那个中年男人找回灵魂。
  转身看看已经走了很远的路程,再摸摸袋子里的石头,仿佛把整个迪坎带在了身边。这些被命名为“迪坎的石头”将成为某一篇文字的主题。我写下一个文字就像擦去石头上的一块泥土,窥探生命的秘密。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一些奥妙。
  4
  老张不是迪坎的人,却在迪坎安了家。老张不会说维语,但是它能听得明白。
  老张一副干瘦的身架,光着膀子,一条黑色布带缠在腰间。他坐在这间狭窄屋子的中间,屋子只有几平米,中间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几个茶碗。老张坐在桌子的中间,左边是他的老伴,右面是他的儿子和儿媳,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光溜着身子在地上跑。一张行军床靠着墙放置,床上歪着几个老乡,他们光着脊背,聚精会神地地看着TCL21英寸电视里播放的一场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义演会。里面还有一间屋子,随地堆放着餐巾纸、矿泉水和青菜,这就是老张一家人经营的“豫东快餐店”。一个从中原来的豫东快餐店的名字,被迪坎的太阳晒得褪色,多了几许的怀旧和沧桑。
  我的到来没有惊动屋里人,歪在床上看电视的人们回头斜视了下门口,只有老张叼着旱烟袋,以老板的身份打了声招呼,找个小凳子请我们坐下。一同进屋的男士们也卷起裤腿,顺手接过老张递过来的烟卷,和老张一块吧嗒吧嗒地抽起旱烟来。我稍微显得拘谨,我不大习惯夹在这满屋子光着脊背冒着汗臭味的男人们的中间,刚想退出来,老张的老伴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开始和我搭讪,她热情地说:坐、坐,这里还有凳子,她麻利地从床底下给我抽出了个小凳子递给我,自己也顺便拿起一只黑色鞋帮子挤了挤床上歪着的男人,坐到床沿上,做起了针线活。听着麻利又不失贤淑的老板娘的斤斤两两地算着生意上的小账,老张边抽着旱烟,边讲着他和他的儿子来到新疆如何打拼的故事。几年前,当还是年轻力壮的老张听从新疆回老家的同乡说,西部大开发,新疆的钱很好挣,特别是有个鄯善的小地方发现很多的新矿点,将来五到十年会有很多挣钱的机会。敢闯敢干的老张和几个伙计先合买了一辆拉矿的车,踌躇满志地带上儿子跟随着他的同乡来到了小城鄯善。一年时间适应气候环境,两年打拼。在鄯善他当过搬运工、刷涂料、小时工、搬煤运煤……凭着他们吃苦耐劳的那份韧劲,钱没挣多少,但觉得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宽裕。他现身说法,动员了亲戚凑份子买了两辆拉矿石的大货车,接着村里人学着老张家,又有几家亲戚凑份子买了大货车,跟随着老张来到了鄯善。
  从鄯善县城到南山矿区,去一天的路程,回来一天的路程,老张和他的儿子换着开车,累了就把车停在戈壁滩上歇息一会,夏天喝着被晒得滚烫的水,冬天啃着冻结成冰的冰块,要是遇到沙尘天气,几个拉矿的伙计把车围成个圈,人凑到一起免得走散,忍着饿,挨着冻,等到天气好了再继续赶路……这样恶劣的气候并没有吓坏这些来自中原的汉子们。一天老张突然想到,不如让自己的媳妇过来,在去往南山矿区的路上开个小店,一来一家人也可以团聚了,二来可以帮助这些奔波在谋生路上的同道们有个歇脚的地方。这一提议得到了拉矿兄弟们的一致赞成,他们选来选去无意中看到一家新落成的新宅,高门大院,气派地立在这条被老张用目光丈量过、用汗水测试过的马路旁,他就毫不犹豫地找到了房主,租下了这间房子。
  每当他从荒野的矿山上拉着几吨重的矿石,一路晃晃悠悠地从山里往外走时,那从一扇扇窗里透出的灯火,给予他多少希望、欣喜、温暖和向往呀!这条路跟随着灯火延伸着,从西北边陲的荒野戈壁到中原大地。
  老张的房主是白克力。白克力是迪坎的“名导游”,专门为进楼兰探险寻古的爱好者服务。我总是在揣摩,老张要租白克力的房子时候的情景,他们互相打着手势,伸着指头,画着圈,然后再哈哈大笑,握着手,抱一下。时间久了,语言也就通了,你来我往,远亲也不如这近邻了。从此老张就成为真正的迪坎人了。
  老张和他的豫东快餐店在迪坎无序的时间里悄然地存在着,不停地接待着过往的行人,有的是熟客,有的新客,但吃完了,都说,真不错,在这样的地方,还能吃到一顿汉餐,有机会下次再来。
  当太阳隐去之际,开设在废弃烽燧台上的豫东快餐店又开始热闹了起来了。为了能招待好这几个喜欢听故事的人,老张专门驱车几十里外鲁克沁街上买我们想吃的顺风耳、鸭肠子、腊肉……
  好热闹的白克力把晚上睡觉的铺位铺在了离快餐店不远的一块空地上。
  我们几个把晚餐的聚会也搬到了睡铺旁边,有着江南秀才气质的阿春说,今晚我们在烽火台上喝酒吃肉,我也想来一次“烽火戏诸侯”啊,可惜我的褒姒在哪里,我的诸侯在哪里?
  “这是我的地方。”
  “不,這是我的地方。”
  同行的三位年近不惑的男士竟然抢起铺位了,那是酒酣之后的少年回归。
  他们在没有烟火的烽火台上豪饮和买醉,说粗话、唱情歌……
  他们说,这一晚他们是将士,门前马路上轰隆隆的车声是战马的声音,褒姒是天上的星星,诸侯在他们的酒杯里,他们再做一次毫无拘束的少年的梦……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这是席慕蓉写给青春的诗句,每一个字被反复诵读和记忆,它就成为了青春。
  烟火中的迪坎大地,因不曾年轻,故不会老去。
其他文献
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着。  当年何等厉害的雪豹里拉吉今天已经衰老。比对人的年龄,它大概是五十好几的样子。如果是人,这个时候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还可以做许多大事。可是对于雪豹来说,便差强人意了。  它的状态明显处于颓势了。  有两只年轻的雪豹,对它领地垂涎三尺,曾经来過两次,被它狰狞的驱赶吓走了。可是,今天,它们又来了。  两只都年轻,都健壮,一只脸上有一条伤疤,一只脑顶上长一疙瘩。它们走来,站在离里
期刊
在过去70年时间里,中国数亿人口脱贫,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榜样。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已经在马尔代夫开发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马尔代夫的马累国际机场扩建项目、道路的修建以及港口项目等。  索马里驻华大使阿瓦莱·阿里·库拉内:  多年来,中国在制造技术和科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如今,中國正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分享这些经验和成果。“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当代人民和子孙后代的生活带来
期刊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了“贸易畅通不断提升”,其中一组贸易数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不到4
期刊
森林里有几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耍,有啄木鸟慧慧、红疣猴探探和哈比鹰翔翔,另外还有一只很邋遢的小野猪嘟嘟。  嘟嘟不爱洗澡,还喜欢在泥里打滚,每次都和小伙伴们在清晨或者黄昏时一起玩耍,觅食,野猪嘟嘟虽然不爱干净,却是个热心肠,喜欢给小伙伴们帮忙,谁遇到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  这天,森林里阳光明媚。一大早,晨光暖暖地照在哈比鹰翔翔的窝里,它展开双翅,在空中盘旋,看到探探已经在树上伸着懒腰,慧慧早
期刊
2018年是中國与丹麦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两国在包括健康、食品与农业、知识产权和市场监管、文化、旅游、海事、政法事务和城市发展等58个领域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中国已成为丹麦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欧盟以外第二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国在丹麦的投资从2017年的2.9亿美元增至11亿美元。除经贸合作外,中丹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2017年“中丹旅游年”期
期刊
看西山桃花想起故人的问候  “少年依旧,美好”  有时在阳台上远远望你  如在朋友圈看着并不真切的你  每一次开放都是新生  每一片粉色都从旧的骨骼里长出  故人是我,身体渐渐进入中年  灵魂还在修行的路上  故人是安静的你,小女儿乘兴起舞  大风起,你以落花相迎  明亮的雨夜  葫芦的藤蔓顺着晾衣绳  已经爬上了阳台的栏杆  (我的阳台居然还有葫芦)  黄昏时分,天空像一张发黄的报纸  它的头条
期刊
《苏武》后记  写苏武,不易。  班固在《汉书》中所写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但在今日读来,却感觉班固已将苏武写尽,让人实难再落笔。  古代名著,对后人是一种占有。  但我对苏武仍有兴趣,将他所处的地方与匈奴的纠葛视为汉匈历史中最为凝重的事件。于是决定,以今人视角探入历史,作苏武小传。  在写作过程中,遇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今年夏天去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那里是“丝绸之
期刊
由一滴雨开始  由一滴雨开始,就能把  所有雨看作风景  就能自由  穿越湖水,草地  如同泛着鳞鳞波光的记忆  被夜露唤醒  从前事都是呢喃  我只是  被一只雁唤醒,被自己的疼痛缩进梦里  所以我并没有  站在高高的天山上  看一滴雨究竟会落到哪里  或者在雨中  把人生当作眷恋  之后,就让多余的缠绵  从体内  带着沉吟和唏嘘  暮春时节  在博尔塔拉,我从一棵草  看见了旧时光  看见晚
期刊
依曼干孜沟的诉说  1964年11月的一天,在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公社泊勒坎村的一个马厩里,孕妇段翻娃正撕心裂肺地喊叫着,年轻的丈夫袁忠槐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的第一个娃。几个月前,他们才从甘肃天水逃难到这里,举目无亲,是这个村的生产队长加勒斯拜收留了他们,安置在了这个马厩里。马厩四面透风,寒风凛冽,外面飘着大雪,马厩里没有一点儿热气。袁忠槐泪水直流,束手无策。痛不欲生的段翻娃
期刊
著书者说  晨光褪去了金黄,清茶热了又凉。窗外桃花又新发几枝,蜜蜂总能找到甜味的路径。布衣下的这颗心,虽有孤单,也存着天下。  偌大的镇街,我只需一间小屋。一桌一椅,铺上洁白的纸,磨开浓黑的墨。再没有这样安谧的场景,铺排开半生的心事。  一炷沉香,在晓色中修行。仪式古老,仪式唤醒日渐枯竭的行云流水。面对一张白纸,我不敢轻易说出热爱。  那么多人悬在空中,双足不能落地;那么多人蓬头垢面,匆匆赶一条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