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恋现象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lan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从师生恋形成原因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出发,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师生恋现象当前校园内并不罕见,师生们对师生恋所持的看法和态度不一,且大部分人对师生恋相关政策均不了解或從未听说。研究有针对性地从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等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处理师生恋现象,提出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和处理办法及加强文化及文艺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等引导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生恋;恋爱;爱情观;策略
  1 研究背景
  师生恋是指在校园内,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恋情。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内,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指导和热心的关怀,使得青年学生很容易产生对教师的幻想、崇拜甚至是喜爱。而自古以来老师都被认为是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的神圣职业,所以在人们的意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上下有别的,这也使得师生恋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经久不衰的话题,其中的利与弊始终难以明确。
  本研究立足于分析师生恋的时代背景、成因以及现象透析,提出可行性的引导策略研究,从社会、学校及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加强师生恋引导和管理的策略。
  2 研究过程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校园中的不同角色对师生恋的了解、看法和态度,研究通过访谈调查,从访谈者的话语分析中把握当前高校师生恋现象。
  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以某高校的具有代表性的2位教师及8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研究通过设计问题对十位访谈对象的深入访谈,并对每个问题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回答进行记录。本研究进行访谈时,从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追问:
  1.你如何看待师生恋?
  2.你身边有过师生恋的例子吗?他们是如何交往的?
  3.你认为师生恋的利弊是什么?
  4.你是否了解师生恋的相关政策?是否支持?
  2.2 访谈结果及分析
  2.2.1 对师生恋态度
  A老师:“首先,从年龄上我是无法接受的。但我觉得师生恋只是多种多样恋爱中的一类而已,只要两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且都是单身,与这两个人是否是师生关系就不大了吧。”
  B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显得比较敏感:“我觉得师生恋不是见不得人的事,男女青年追求真爱无可厚非,主要还是看师生恋双方能否较好的约束自己。当然,我坚决反对教师和未成年学生谈恋爱。”
  C同学:“我对师生恋处于中立态度。师生恋会受到挺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受老师的年龄、是否已婚等。”
  E同学:“我觉得师生恋是挺特殊的一种恋爱关系,但是如果双方都能够在学习和教学工作中摆正自己的心态的话还是可以支持的;如果是一方已婚,那就应该受到谴责!”
  J同学:“我看过一些有关师生恋的小说和电影,他们的故事都很浪漫,也过得很幸福。任何人都有选择爱情的权利,不应该被身份所束缚。”
  2.2.2 身边的师生恋现象
  A老师:“我知道有几个老师是师生恋,几十年来,他们也都很幸福。他们的交往也就如现在大多数情侣是一样的。”
  B老师:“以教师角度的师生恋目前还没有。但我在就读研究生时候,有同学是和导师师生恋的,相处方式看起来跟一般的情侣差不多吧。”
  F同学:“有,他们的交往与普通情侣无异。”
  G同学:“真的师生恋的倒没有,但偶尔还是会听说学生和某个老师比较亲密,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师生恋。”
  I同学:“我身边没有师生恋的例子。”
  2.2.3 师生恋利弊关系
  A老师:“利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进步和成长。弊在于如果教师在生活中总是以师自居,时间久了总是会很容易产生矛盾。而且师生恋也很容易使我们的高校教育失去公平。”
  B老师:“我认为教师肯定会在各个方面对学生多加照顾,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但是一旦分手或关系破裂,难保不会出现报复行为,还有一个就是师生恋中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D同学:“我觉得利在于师生恋可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自由恋爱进一步发展,也符合时代的发展。弊端在于师生恋容易使学生忽略学习,老师无心教学育人,还有可能产生使校风受挫等不良影响,使师生恋污名化加重。”
  G同学:“我觉得师生恋弊大于利,因为老师会对学生多一些主观因素的照顾,学生也可能会因此分散注意力或无法认清自己。”
  I同学:“好处就是教师阅历比较丰富,对学生会有帮助。坏处就是很多人会带有色眼镜看待这段交往。”
  2.2.4 师生恋相关政策
  A老师:“我之前有在网上看到一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我是非常赞同的。”
  B老师:“具体的政策我不了解,如果真的出台了,我会很支持,因为这个现象本来就是需要约束和规范的。”
  I同学:“我暂时不了解有关的政策,但是我会很支持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师生恋现象。”
  J同学:“我没有了解到,但我觉得师生恋只是两人的恋爱,源于两个人的选择,没有到需要有关政策的地步吧。”
  2.3 访谈小结
  综合上述10位采访对象对师生恋的看法和态度,本次访谈的结论如下:
  2.3.1 对师生恋看法不尽相同
  不同的对象对师生恋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少访谈者表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且没有违背道德伦理的情况下,不反对师生恋,但如果违背道德伦理或者触碰法律法规的,则坚决反对。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学生受师生恋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师生恋抱有过于浪漫的看法,对师生恋困境和弊端却了解不够。   2.3.2 对师生恋利弊认知存在矛盾
  对于师生恋的弊端,不少受访者担心教师和学生恋爱过程中,教师出现滥用职权,从而损害其他师生利益,有害教育公平;其次是认为学生可能会陷入恋情而无法专心学习,影响学业;再次是无论是否有不当行为,师生恋情的公开,都容易对教师、学生以及高校带来舆论压力等事先预想不到的不利影响。对于师生恋的益处,访谈对象表示师生能够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是符合新时代的恋爱观的。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师生恋的利弊认知是具有矛盾性的。
  2.3.3 师生恋现象已不罕见
  不少受访者都表示身边存在过师生恋的现象,或者有师生间交往过密的例子。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师生恋情侣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相处得很融洽的,不会因为身份的差距而存在着明显的恋爱问题,能够像普通情侣一样平等、和谐相处。
  2.3.4 师生恋政策引导不够
  大部分访谈者都表示不了解有关师生恋的具体的明文规定和政策法规,并比较支持相关的政策出台,认为师生恋应当引起重视并进一步建立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来更好地保障师生恋中双方的权益。但也有小部分訪谈者认为师生恋也只是属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私人情感,是一种普通的恋爱关系,不应该戴有色眼镜去妖魔化,并不用上升到出台政策的地步。
  3 引导策略及建议
  研究认为,在不违反道德并且不侵害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师生恋并不是什么不正当、见不得光的恋情,这也正是新时代自由恋爱观念的表现之一,是值得我们为它去污名化的。但是只要违背道德伦理或者侵害任何一方的利益时,就应该被禁止,并且进一步加大惩戒的力度,不再是停留在谈话训诫或道歉赔偿的层面,而是将其法规化,进行严格的约束以及管制,并在产生不利影响时接受相应的惩罚。
  本研究还提出应对校师生恋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正确引导,并严格规范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应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恋爱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师生恋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进行及时预判,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防止弊端演化。
  笔者试图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及教育部门对师生恋的态度以及引导策略。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长效机制的意见》(下文称《意见》),首次针对高校教师,画出被称为“红七条”的师德禁行行为,其中第七条将“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列为高校教师在教学、生活和科研中禁止触碰的红线。而自《意见》颁布以来,高校师生恋导致的不良后果却依然层出不穷,这对学生、学校及社会风气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对此,本研究基于《意见》提出了关于师生恋的相应引导策略及建议。
  3.1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身为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多重的,学生的领路人、教育者、管理者等,是时代与社会的榜样和模范。德为师之本,师德建设是永恒的课题。在师生恋的问题上,高校教师应自觉对自身严格要求: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有与学生发生暧昧情感的念头;二是要洁身自好,行为举止要得当得体,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和师德。三是面对学生的示爱,要坚决、果敢的拒绝。
  同时,高校应该规范教师管理,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及监督,及时了解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及时将师德失范教师清理出队伍;可以定期与学生展开师生座谈会、定期进行教师评教,并及时发现问题;还应该采取警示和监督措施,如建立师德考察机制,在校园明显处公示教师师德失范举报电话等,让教师在思想上建立不可逾越的红线。
  3.2 重视解决未婚青年教师的婚姻问题
  当前高校中,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校园毕业又回到大学校园就业,这导致他们接触的人类型比较单一,再加上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仿,使得青年未婚教师更易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恋爱关系。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重视校内青年未婚教师的婚姻问题,来有效降低校园师生恋产生的几率。
  对此,学校可通过不定时举办校内外未婚青年联谊活动,增加未婚青年教师与校内外适龄未婚青年的认识和交流,为校内青年未婚教师创造与校内外适婚青年的恋爱机会,这有助于促进青年未婚教师婚恋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侧面上规范师生关系。
  3.3 强化未婚青年教师对师生恋风险的认知
  师生恋的复杂和特殊,这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在面对师生恋时应理智和谨慎。对此,高校必须强化未婚青年教师对师生恋风险的认知,使青年教师清楚而全面意识到与学生之间的恋人关系更不易处理,需要慎之又慎,一步行错,动辄影响职业生涯,使得其在求学和从业上做出的无数努力付诸东流。
  高校可以通过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及《教职工守则》中反复强调和呈现师生恋的风险,也应将其贯穿高校教师的整个执教生涯。
  3.4 建立监管机制并建立健全处理办法
  高校应重视和直面师生恋问题,对校园内的师生恋不再放任置之,而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嗅觉,严格自觉地建立校园师生恋监管机制及队伍,从伦理、道德、教育公平等方面做出理性而正确的评估,明确的界定师生恋的性质。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将是否遵循师生双方的意愿作为最基本的评判原则。
  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师生恋处理办法,并在校园进行推广和公示,也可以独立成章写进《学生手册》及《教职工守则》中。
  对于正当的、平等的、无害的师生恋,应及时转移该教师对该学生的学业等评价、评优、推选等资格,严格遵守“利益回避”原则,所谓 “利益回避”原则,就是如果老师和学生有恋爱关系,可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荣誉评定,而这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
  对于违背道德伦理、不正当的师生恋零容忍,如违背伦理的“小三式”师生恋、违背道德的“性侵式”师生恋,则应该严格根据师生恋情况对师生一方或双方做出训诫和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依据国家法律,依程序进行处理。
  3.5 对学生加强引导   师生恋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现象,高校应正视、直面师生恋问题,而不再是隐晦的暗指或是避而不谈。
  高校应该在入学教育、黑板报、班会或者校园传播媒介等向学生普及高校师生恋存在的隐患以及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性教育、恋爱教育,可以通过思政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更要引导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用辩证的眼光理性看待师生恋;并正确、深刻理解爱情的责任及意义,学会承担和处理爱情所带来的责任和问题,切勿盲目地用“自由恋爱”蒙蔽双眼。
  同时高校应该及时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存在困惑或不解,要及时解决处理。
  3.6 推动正面积极的文艺作品对学生的引导
  本研究还注意到,受到很多小说作品和文艺作品塑造的完美师生恋的影响,这样的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将学生的视野限制在一个完美的“象牙塔”中,使得他们而无法正确认识师生恋,很难理性看待师生恋的弊端,甚至认为师生恋充满了浪漫幸福。
  对此,高校应该丰富大学生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和推荐学生鉴赏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作品,并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各式各类的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中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3.7 政策和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尽管教育部发布的《意见》,首次提及了校园师生恋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尚未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并不具有足够的公信力和威慑力,更无法有效的应对师生恋现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因此,本研究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高校师生恋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每个人都有选择爱情的权利,应让正当的、平等的、无害的师生恋正常化、光明化,使其能够像正常的婚恋关系一样发展,受到国家和法律的支持,受到《婚姻法》的庇护。
  本研究还注意到男教师和女学生之间的恋情作为校园师生恋中最为普遍的存在,性骚扰的危险也潜伏在这之中。许多被冠以“师生恋”的名义而遭遇教师性骚扰的学生不敢发声,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确切,这导致受害学生发声具有不确定性,进而让这种侵害越发肆虐。因此,建立关于师生恋的职能监管部门以及一套可供运行的监督管理体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除此之外,《教师法》等法规及措施中也并未明确提及师生恋现象,因此本研究认为《教师法》等教育法规及政策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与时俱进,直面当下高校师生恋现象,增加明文规定禁止任何侵犯社会、学校及个人权益的师生恋行为,并以法律的权威明确规定违反相关法规、政策的处罚办法,让在师生恋中受到侵害的一方在维权、保护自己的时候有法可依、有所保障。
  4 结论
  师生恋,是自从师生关系存在开始,就已经出现的一种现象,师生恋现象的发生有着其必然性,并与人成长的历程和社会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高校师生恋现象的探讨不会停止,研究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在符合道德伦理并不侵害社会、学校及个人任何一方的利益的前提下,并不应被完全否定和强行禁止,但其始终存在的伦理学上的困境并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及危险,研究认为应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规范化管理,让师生恋严格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国栋.浅析高校师生恋现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0).
  [2] 杨燕,李坚,李锦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5).
  [3] 孙耀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視大学学报,2018(02).
  [4] 易雪媛,黄燕.师生恋的伦理透析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05).
  [5] 张俊.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6).
  [6] 孙敏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突发事件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陈家欣(1999—),女,广东汕头人,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在读;何姿帆(1998—),女,广东潮州人,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在读。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东莞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移民城市的发展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传承发展好客家山歌,要做到“抢救原生态,创新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吸引新一代”。本文主要围绕东莞客家山歌的分布、传承、发展与城市的融合等进行讲述。  关键词:客家山歌;移民城市;传承与发展  “客家”是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大批南迁的汉族居民。目前客家人遍布国内 1
期刊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远征军在维米岭战役一战成名。“维米岭神话”成为加拿大对一战的普遍记忆。1936年,随着维米岭纪念碑的揭幕,该地成为加拿大参加一战的经验的集中地。1967年,纪念加拿大联邦成立一百年活动中,维米岭战役成为追溯加拿大民族历史的作品的中心内容。1967年以后,随着重点转向社会历史,加拿大学界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裂性,这削弱了对维米岭意义的表达,但是“维米岭神话”仍然存在,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给英美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一部英美电影大片的名字可以迅速吸引大众,也实现了它的商业价值。近几年,电影片名翻译理论迅速崛起,但都没有形成体系。本文试从“言语社区”的一个要素----文化视角尝试性去研究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问题,实现中西电影的文化价值,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视角;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
期刊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中,以“物”比“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作为审美对象的“物”承载着为带来审美愉悦之作用,将审美与伦理道德相结合蕴含于“物”的审美方式,称之为“比德”。胡家祥先生曾经对“比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将自然现象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从自然景物的特征上体验到属于人的道德含义,将自然物拟人化。”“比德”的审美观念认为,“物”的自然性与人的道德品格具有相近的特质,将“物”的自然属
期刊
摘要:古希腊哲学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希腊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广泛,由此发展出米利都、爱利亚、毕达哥拉斯等学派。各学派主要以对世界本源的思想为出发点,思考哲学范畴的启蒙问题,其中不乏对于和谐思想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对早期希腊哲学中和谐思想的研究,探寻其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毕达哥拉斯为例,分析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包括“数与和谐”的对立统一、道德哲学中的和谐
期刊
摘要:情感是民间舞蹈表演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情感的抒发,舞蹈内涵可以得到鲜明的阐述。舞者进行表演时必须要把握民间舞蹈表演的情感基调,将内心的思考结合动作,成功演绎舞蹈。所以成功的民间舞蹈表演者必须要有高超的舞蹈技巧,还必须要准确把握民间舞蹈表演的情感基调。只有准确地把握民间舞蹈表演的情感,才能够做到舞蹈表演效果的最优化,让观众的注意力与情感与舞蹈紧紧结合,激发并带动观众的情感。所以本文以此为出发
期刊
摘要: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人的一生都會历经着生老病死的过程,死亡二字颇为沉重。事实上沉重是留给活着的人,脱离了肉体的躯壳,变成了不可捉摸的灵魂,应该也就无意识罢。而葬礼就是后代专门纪念先人,表达敬意的庄重仪式。从古至今葬礼过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的农村葬礼演变至今,仍在传承,我们年轻的一代有必要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当代农村;葬礼仪式  我打小生长在农村,红事参加过不少,但白事很少接触,因为
期刊
摘要: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历代书法大家对临帖都非常重视,一方面临帖是走向创作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临帖也是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将字帖作放大与缩小的处理,多角度的临帖,有利于更加准确的感受古人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  关键词:临帖;放大;缩小  1 临习的意义  自古以来,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都是在临帖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历代书法大家对临帖都非常重视。一方面临帖是
期刊
审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审美能力和水平会随着我们的年龄的阅历增长而成长,一个艺术人的审美能力决定了他的眼界和创作高度,因此审美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值得深究的学问,在本学期的视觉美学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以往从未涉及到的内容,深有所感,受益匪浅。  本论文想结合的艺术作品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领袖贝尼尼所作的《阿波罗和达芙妮》雕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多为繁复与浮夸,大多数表现出的是贵族生活的奢丽繁华与人性中的
期刊
摘要:教师公寓是高校提供给教职工的过渡性用房,也是教职工主要的生活休闲场所。为实现教职工安居乐业,教师公寓的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充实教师队伍文化生活,娱乐教师家庭休閑生活,是高校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本人立足于本校实际,对教师公寓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师公寓;文化建设  家是幸福的港湾,教师公寓就是高校每位教职工的家。家,在忙碌的时候给他放松,在疲惫的时候给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