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探其花”,亦“循其根”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er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给予了根生的表象;根,则赋予了花生命的支撑,花与根,就如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潜藏规律”。如果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那么这只是“插花”之美;唯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躬行实践,在自然态的探究中,发现知识同时亦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鲜活的、有根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儿童年龄特点 差异化教学 综合学习活动 文化渗透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这是卢梭倡导活动教学之缘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围绕任务或项目的核心,基于儿童的特点有效设计音乐活动,达到提升音乐素养的初衷呢?笔者尝试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同龄段不同的能力层次,以及活动目标的融合导向加以探索实践。
  一、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任务或项目的趣味性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对于小学階段的学生,有趣的情境、真实的体验往往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基于任务或项目的音乐学习,主张采用多感官联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立体的音乐体验。
  【案例一:在敲打的趣味游戏中植入“积极探索”之根】
  音乐欣赏《鸭子拌嘴》
  教学片段:
  1.听辨一欣赏一表演。
  以“击鼓传花”的游戏导入,依次出示三件最基本的打击乐器:鼓、锣、镲。在游戏中让三个学生“敲敲打打”,聆听其音色。
  2.欣赏一讨论一听辨。
  (1)欣赏《老虎磨牙》(不告知曲名),解决两个问题。
  ①主奏乐器是什么?还能听到哪些乐器的声音?
  ②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
  揭示曲名,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并聆听音色。
  (2)围绕主奏乐器——鼓,进入第二环节,展开讨论。
  ①想一想: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让鼓发出不同的音色来?
  ②试一试: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摆放一面扁鼓,组员可以轮流在鼓上尝试。
  ③说一说:敲击不同部位获得什么音色。(为欣赏“刮奏”做铺垫)
  (3)欣赏精彩片段“磨牙”,要求学生听辨出“刮奏”这一演奏形式。
  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啥都敲碰探索一番”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演奏的多样方法。这是基于真实体验的情境活动,也是饶有趣味的生活学习,它将让学生对此“一经获得知识便永远记住”,也为今后“根据乐器不同的音色特点表现音乐的不同形象”等实际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基于学生的能力特点,关注任务或项目的差异性
  在执教的平行班级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班级之间总存在着些许的差异。在设定活动任务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预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力求能力提升的最优化。
  那么面对同一课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施教?笔者觉得可以有两个大体思路:其一,可以重组教学内容,即按原有框架,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各项内容比例偏重略有不同;其二,调整任务目标,按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对任务目标的达成度。
  【案例二:在同课的梯度异构中带入“成功体验”之感】
  歌曲《在一起》A乐段的不同教学
  (一)
  1.认识“d、m、s”三个单音好朋友。
  2.在对比演唱中观察同中之异,熟悉由“d、m、s”组成的乐句。
  3.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单音用节奏组合起来,就成了音乐。
  4.通过听辨排序,将三个乐句组合成①③①②旋律。
  5.揭示:老师只是把第一乐旬简单地重复了一遍,一段动听的旋律就产生了。
  (二)
  1.出示三个音符朋友“d”“m”“s”。
  2.复习由“d”“m”“s”三个音组成的土家族儿歌《乃哟乃》,并说一说它的节拍和情绪是怎样的。
  3.出示新旋律,“今天‘d’‘m’‘s’又亲亲热热地走到一起,组成新的旋律。”
  4.听老师范唱,学生开口默唱,感受不同情绪。
  5.引导揭示:同样的音为什么组成了不同情绪的音乐?揭示“荡漾”的秘密——切分节奏。
  6.跟着琴声一起唱一唱,并邀请学生随着这优美抒情的音乐手拉手跳起来。
  根据学生体验表达能力的不同程度,案例一的活动任务偏向于探索歌曲旋律的内在结构规律,由简单的“1、3、5”三个音人手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这样的学习活动适合于有一定读谱能力的学生。案例二活动任务形式看似多于案例一,但实则它对学生读谱能力要求有所降低,更偏重于对音乐的整体情绪、韵律感知等初步阶段。通过引导学生“新旧知识超链接”,从同中有异的对比中感受本课歌曲的独特风格,由出现频率最高的切分节奏入手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并在重音的律动辅助下帮助他们把握歌曲的韵律特点。
  因此,基于学生能力起点的学习活动不仅要推动横向整体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必须关注差异层纵向的不同生长空间,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中实现能力提升的最大化,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感。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初衷,把握任务或项目的方向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最后目标都在种种境界的总和,就是说使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集在一块儿,构成了有机体系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基于任务或项目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活动中渗透“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知识能力积累。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大杂烩”,而应博而有选、取而有择,是一种方向明确的有机交织。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握好任务或项目的方向性。
  【案例三:在表达的自主选择中融入“曲情统一”之识】
  《蓝色的雅德朗》——特定情境表达的音乐元素选择
  观看影片《桥》的故事片段。
  1.角色代入1:“如果你告别亲人,即将奔赴战场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2.角色代入2:“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选择怎样的节拍、速度等音乐元素表达战士那时那刻的心情?”
  3.播放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揭示现实情境与歌曲情绪的矛盾反差。
  4.在反差中引导体验:歌曲速度稍快,情绪坚定、积极,没有忧伤与颓废,有的只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无畏。由此可以感受到南斯拉夫人民坚强乐观的民族个性。
  5.迁移导入:“不管是告别亲人奔赴战场的战士,还是远离家乡漂泊在远方的游子,他们的歌声总是那么明朗、从容。一起来听另一首南斯拉夫民歌《蓝色的雅德朗》。”
  德国教育家荣格提出:“儿童要从靠自身的直觉容易把握的小范围的‘生活共同体’,即从乡村的公园、池塘和丛林出发,进而认识大范围的‘生活共同体’——整个世界。”笔者将其理解为教育的视角可“以小见大”。在音乐教学中,某首歌、一段乐曲等都可以将其作为载体,以“音乐传情达意”,力求在深入浅出的“最近感悟区”为学生找寻到音乐学习初衷的起点处——怎样用音乐准确表达内心情感。
  本案例就以一段故事、一个场景、一首歌为“窗”,引导学生去触摸“音乐与民族精神”的隐约人文关联。不论是“故事的聆听”还是“结合故事情节对音乐元素的选择设想”,这些综合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体会“当音乐元素与情感表达反常态而行时的矛盾感”。虽然以一曲而窥整个民族精神不尽可能,但“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典民歌中的一音一符更饱含民族情感与精神。在预设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尝试于细微处融入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用学生可感可言的方式,深入浅出、逐步推进、渐入佳境。
  音乐是多感官的综合艺术,它旨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基于任务或项目的综合音乐学习活动,力求保持自然秩序的状态下无限地接近、实现这个美好理想目标。保持自然秩序,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循其根本”,即遵循教学规律、成长规律,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也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前行。
其他文献
【摘要】“你有什么感受?”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提问。此问题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却可反映出学生品德课堂学习中情感体验的深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预设,预测学生各种可能的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引领、帮助,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提问意图。  【关键词】引领 情感 体验  【案例一】  《高峡出平湖》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在
1  警车开进金山林场大院时,邬天正在山坳里穿行,密林蔽日、信号隔绝,唯有雷声滚滚,远在天际,与风声混成低沉的咆哮。  邬天沿溪流溯源而上,行至一半,潺潺流水已隐于地下,成为一片褥湿的沼泽,两侧则是千仞壁立,如死亡般绝望。邬天当然可以回头,回到溪流的下游,甚至一路退到两河口,等长岭公路上过路的汽车。可如此一来,这处山坳便会出现在他的梦中,扭曲成不同的形状。  事实上,邬天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片绝境
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听说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和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因此,借用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感,师生共同活动,体验交际乐趣,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英语,喜欢交际,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感  小学英语课本内容大多与人们学习生活有关,让学生直接面对并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能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口语交际成为快乐的事。  如
构建“高效课堂”,对于每位教师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原有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技能,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全面贯彻落实高效课堂改革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全体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既成长知识与能力,也成长情感与创造力。  一、注重氛围营造,强化培训指导  为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身为省级学科
【适用年级】  五年级。  【设计理念】  吕叔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标准对每学段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
摘 要: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中的“读写互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那么这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进行批注式阅读、加强口头表述联系等方式来“读写活动”,以“写”来加深对“读”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获得审美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写
一  九月的大地真干净。  我坐在九月的天空下,一种寥廓的情感油然而生。身边是我拖着鼻涕的弟弟,他有些痴傻地望望天,又望望日艮前一片收割干净的豆子地。地里真是干净呀,一颗黄豆都捡不到了。我弟拿袖笼擦擦鼻涕说:“咱回吧,二姐,不然妈又要骂咱。”我抱着膝头,目光延伸在很远的地方,没吭声。一望无际的倒伏的金黄在我面前一漾一漾的,看久了,像是一汪调色的水醋,泡酸了我的眼睛。我鼓胀着眼珠子说:“你先回吧,咱
【摘要】自主提问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然而自主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现,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项挑战。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了解学情,顺应自主提问的主体;创设情境,优化自主提问的氛围;预设充分,引导自主提问的方向;积极评价,促进自主提问的升华,不断优化自主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  【关键词】自主提问 思维发展
數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在从事数学科学研究活动后所揭示的数学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数学科学产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内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反映和体现其背后所蕴藏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渐了解和深入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将以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少》的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体现和落实数学思想去
[摘要]要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就需要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包容他们迥异的个人色彩,并由此聚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思维动态与情感波澜等多方面学习因素,从而实现语文“合-实”课堂的充实和丰满,在自主钻研文本、合作学习中走向语文学习的共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聚合策略 个性差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立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要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就需要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