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师生在语言交流中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中的非语言交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影响学生记忆的因素,用非语言行为将学生的听觉、视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直观形象,活泼生动,且有助于教师掌控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师生交流顺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使用的感觉器官有差别,所以记忆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人通过实验提供了以下的数据: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25%,而将视觉听觉器官结合起来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65%。如果说教学语言是使学生通过听觉器官来获取信息的,那么非语言教学则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来获取信息。教师如果能在向学生输出语言信息的同时,适当地输出非语言信息。那么,输出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而提高教学效率。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目光、表情、手势、姿态、仪表、人际距离、辅助语言等。在课堂教学中它或伴随师生语言行为,或代替师生语言行为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和调控。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的82%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行为实现,而只有18%的信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可见,充分利用教学中非语言行为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利用非语言行为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非语言行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比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原子核外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在讲的过程中可辅之以手势:左手握成拳头表示原子核,右手握拳绕左拳旋转表示电子绕核高速旋转情况,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其次,非语言行为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世界的进步;在讲侯德榜等中国化学前辈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作出的艰辛努力;在讲山西汾酒的假酒致人死于非命;在讲毒奶粉事件等不法商贩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健康为代价的时候,我们除了用语言表达以外,再辅以相应的崇敬、愤怒、厌恶等表情和手势,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师生的共鸣。
第三,非语言行为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比如在课堂上,某些同学把一个化学问题延伸得比较远而展开讨论,影响正常教学的时候,如果用语言强行打断学生的讨论,会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打断呢,则会引起课堂混乱或中断。此时,教师用目光注视或手势示意等非语言行为,就显得婉转含蓄,学生容易接收,也不容易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利用非语言行为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而非语言行为也是辅助化学实验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讲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时,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讲述某仪器应该如何使用和操作,往往会显得抽象难懂,而且罗嗦费时。但如果配以相应的操作演示则非常直观形象、简洁明了。例如:讲试管的使用时,如何振荡试管内的反应物,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借助腕力振荡,但学生往往不是这样而是做手臂运动,或左右摇摆,或上下摇晃,这样的操作不仅振荡效果差,还容易使试管内的液体溅出伤人。教师在讲解时如果不配以相应的动作说明,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反之,如果对正确或错误的操作辅之以相应的动作示范,并进行比较,学生则很容易模仿并掌握。另外,教师在演示时的目光、表情、动作、姿态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表情自若,目光沉着自信,熟练操作,不仅能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相反,若教师演示时目光不自信,神态慌乱,操作生疏而不规范,不仅影响实验效果,容易导致失败,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表现出对实验的恐惧,进而转变成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学科的不喜欢等,这种危害是巨大的,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非语言行为的独特作用,让师生都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这一双边活动。
三、利用非语言行为控制好学生的课堂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知识信息的传输与交流是课堂的主旋律。但课堂师生交流中,需要教师很恰当地调控学生的行为,使课堂活而不乱。如果我们仅仅用语言来调控,势必会造成教学活动的中断,而此时用非语言行为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非语言行为肯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微笑的面容、赞许的目光;当一个后进学生能大胆地举手,主动解决学习问题时,教师能给他竖竖大拇指;当学生上课表现有进步时,你能走近他并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教师的这些非语言行为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关心、爱护和重视,感到自已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用非语言行为否定学生的课堂不当行为。教师对学生课堂的一些小小的违纪行为,如讲小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等,如果用语言进行纠正,往往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造成教学活动的中断。这一举动也容易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情感上的对立,还要花时间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我们提倡用非语言行为来否定学生的课堂不当行为。如:当学生讲小话时,放慢讲课速度,一字一停并配以严厉目光注视;或提高或降低音量,走到违纪者面前,但并不正视违纪者,继续讲课;当然如果违纪者较多,经反复示意效果不佳,教师可停下课来,用严厉的目光扫视学生。这时学生会因为你讲课声音的改变而抬头观望,此时正好与你严厉的目光相对,虽然无言,但却能心领神会,很快收敛起来,重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和补充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能增强课堂形象性、直观性,增强课堂感染力,使课堂交流顺畅,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冰洁.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3
[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职业秘书非语言传播——《秘书之友》,2008年05期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使用的感觉器官有差别,所以记忆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人通过实验提供了以下的数据: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25%,而将视觉听觉器官结合起来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65%。如果说教学语言是使学生通过听觉器官来获取信息的,那么非语言教学则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来获取信息。教师如果能在向学生输出语言信息的同时,适当地输出非语言信息。那么,输出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而提高教学效率。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目光、表情、手势、姿态、仪表、人际距离、辅助语言等。在课堂教学中它或伴随师生语言行为,或代替师生语言行为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和调控。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的82%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行为实现,而只有18%的信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可见,充分利用教学中非语言行为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利用非语言行为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非语言行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比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原子核外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在讲的过程中可辅之以手势:左手握成拳头表示原子核,右手握拳绕左拳旋转表示电子绕核高速旋转情况,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其次,非语言行为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世界的进步;在讲侯德榜等中国化学前辈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作出的艰辛努力;在讲山西汾酒的假酒致人死于非命;在讲毒奶粉事件等不法商贩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健康为代价的时候,我们除了用语言表达以外,再辅以相应的崇敬、愤怒、厌恶等表情和手势,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师生的共鸣。
第三,非语言行为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比如在课堂上,某些同学把一个化学问题延伸得比较远而展开讨论,影响正常教学的时候,如果用语言强行打断学生的讨论,会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打断呢,则会引起课堂混乱或中断。此时,教师用目光注视或手势示意等非语言行为,就显得婉转含蓄,学生容易接收,也不容易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利用非语言行为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而非语言行为也是辅助化学实验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讲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时,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讲述某仪器应该如何使用和操作,往往会显得抽象难懂,而且罗嗦费时。但如果配以相应的操作演示则非常直观形象、简洁明了。例如:讲试管的使用时,如何振荡试管内的反应物,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借助腕力振荡,但学生往往不是这样而是做手臂运动,或左右摇摆,或上下摇晃,这样的操作不仅振荡效果差,还容易使试管内的液体溅出伤人。教师在讲解时如果不配以相应的动作说明,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反之,如果对正确或错误的操作辅之以相应的动作示范,并进行比较,学生则很容易模仿并掌握。另外,教师在演示时的目光、表情、动作、姿态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表情自若,目光沉着自信,熟练操作,不仅能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相反,若教师演示时目光不自信,神态慌乱,操作生疏而不规范,不仅影响实验效果,容易导致失败,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表现出对实验的恐惧,进而转变成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学科的不喜欢等,这种危害是巨大的,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非语言行为的独特作用,让师生都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这一双边活动。
三、利用非语言行为控制好学生的课堂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知识信息的传输与交流是课堂的主旋律。但课堂师生交流中,需要教师很恰当地调控学生的行为,使课堂活而不乱。如果我们仅仅用语言来调控,势必会造成教学活动的中断,而此时用非语言行为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非语言行为肯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微笑的面容、赞许的目光;当一个后进学生能大胆地举手,主动解决学习问题时,教师能给他竖竖大拇指;当学生上课表现有进步时,你能走近他并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教师的这些非语言行为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关心、爱护和重视,感到自已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用非语言行为否定学生的课堂不当行为。教师对学生课堂的一些小小的违纪行为,如讲小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等,如果用语言进行纠正,往往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造成教学活动的中断。这一举动也容易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情感上的对立,还要花时间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我们提倡用非语言行为来否定学生的课堂不当行为。如:当学生讲小话时,放慢讲课速度,一字一停并配以严厉目光注视;或提高或降低音量,走到违纪者面前,但并不正视违纪者,继续讲课;当然如果违纪者较多,经反复示意效果不佳,教师可停下课来,用严厉的目光扫视学生。这时学生会因为你讲课声音的改变而抬头观望,此时正好与你严厉的目光相对,虽然无言,但却能心领神会,很快收敛起来,重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和补充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能增强课堂形象性、直观性,增强课堂感染力,使课堂交流顺畅,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冰洁.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3
[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职业秘书非语言传播——《秘书之友》,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