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科目,在日常教学中,只有组织学生充分展开活动,才能够使学生吸取更多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无法灵活掌握科学知识。因此需要以活动为主,提升学生科学学习的内驱力。
一、掌握学生的基础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对很多问题与现象都有所认识,有自己的看法。想要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活动。例如对于物质的溶解,学生已经知道食盐以及糖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还知道醋等液体也能够在水中溶解。此外,学生还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认识,如很多学生都知道汽水中就溶解了二氧化碳,当汽水瓶打开时,气体便能够从中冒出等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先了解学生的基础,假如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仅会浪费课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二、开展活动
(1)运用实验
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创设教学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一旦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好奇心,就能够自主探究,但假如好奇心没有得到培养或者运用,就会逐渐衰减。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如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此时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思考,并设计出实验方案,随后展开实验(如可利用电池,导线以及钉子制作成较为简单的电磁铁装置),最后便能够按照实验结果来得出科学的结论。假如学生的实验效果不明显,教师也不能直接否认学生的想法,应当帮助学生找到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帮助学生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如此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准备一些材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四人一组,寻找材料。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就需要课外取材。因此学生可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寻找一棵植物,种在花盆中,带到课堂上,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植物。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挑选一些较为特殊的植物,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植物的习性等,如此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小组内寻找的植物分给其他小组,如此便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成功找到植物。假如条件允许,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辟一小个植物园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植物种在植物园中,精心照料植物,使植物能够茁壮成长。如此便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且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很多科学知识,一举多得。
(3)举办科技节
一些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科学,热衷于探究活动。例如男生都喜欢制作“热气球”以及“飞机模型”等,女孩都喜欢制作“自制相框”或者“编织小人”等。在参加科技节前,教师应当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作品。如制作”热气球“时,就需要由一些学生来准备材料,用软纸裁出几片叶状的纸片,随后由其他组员对着,并使用胶水将其粘在一起,制作成气球,随后用透明胶将四根线粘在气球的底部,用橡皮泥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课桌上,最后使用小电吹风,调慢速度,将风口对准底部吹气,气球就会慢慢变大,并且会拉紧线,慢慢升起来。此时教师就可按照学生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出其中出现的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变废为宝,收集生活中的易拉罐或者塑料瓶等,运用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变废为宝,如此便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来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巩固知识。针对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适当穿插一些以前学习过的内容,随机展开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展开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与学习情况,以此改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或者与学生谈话以及实验记录等,以此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按照学生的课堂反馈来调整教学活动,如增加课外活动或者多开展一些科技小竞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科学知识来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就是活动,无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于探究的热情通常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江苏】
一、掌握学生的基础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对很多问题与现象都有所认识,有自己的看法。想要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活动。例如对于物质的溶解,学生已经知道食盐以及糖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还知道醋等液体也能够在水中溶解。此外,学生还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认识,如很多学生都知道汽水中就溶解了二氧化碳,当汽水瓶打开时,气体便能够从中冒出等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先了解学生的基础,假如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仅会浪费课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二、开展活动
(1)运用实验
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创设教学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一旦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好奇心,就能够自主探究,但假如好奇心没有得到培养或者运用,就会逐渐衰减。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如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此时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思考,并设计出实验方案,随后展开实验(如可利用电池,导线以及钉子制作成较为简单的电磁铁装置),最后便能够按照实验结果来得出科学的结论。假如学生的实验效果不明显,教师也不能直接否认学生的想法,应当帮助学生找到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帮助学生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如此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准备一些材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四人一组,寻找材料。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就需要课外取材。因此学生可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寻找一棵植物,种在花盆中,带到课堂上,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植物。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挑选一些较为特殊的植物,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植物的习性等,如此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小组内寻找的植物分给其他小组,如此便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成功找到植物。假如条件允许,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辟一小个植物园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植物种在植物园中,精心照料植物,使植物能够茁壮成长。如此便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且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很多科学知识,一举多得。
(3)举办科技节
一些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科学,热衷于探究活动。例如男生都喜欢制作“热气球”以及“飞机模型”等,女孩都喜欢制作“自制相框”或者“编织小人”等。在参加科技节前,教师应当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作品。如制作”热气球“时,就需要由一些学生来准备材料,用软纸裁出几片叶状的纸片,随后由其他组员对着,并使用胶水将其粘在一起,制作成气球,随后用透明胶将四根线粘在气球的底部,用橡皮泥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课桌上,最后使用小电吹风,调慢速度,将风口对准底部吹气,气球就会慢慢变大,并且会拉紧线,慢慢升起来。此时教师就可按照学生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出其中出现的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变废为宝,收集生活中的易拉罐或者塑料瓶等,运用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变废为宝,如此便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来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巩固知识。针对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适当穿插一些以前学习过的内容,随机展开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展开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与学习情况,以此改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或者与学生谈话以及实验记录等,以此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按照学生的课堂反馈来调整教学活动,如增加课外活动或者多开展一些科技小竞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科学知识来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就是活动,无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于探究的热情通常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