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美育分享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更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为炎黄子孙留下经典诗文无数,凸显尔雅温文风范。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者,乃是体现中国作为诗歌大国、文化大国风范的最精辟概括。中国诗歌传统、文化传统,某种意义上与中国文学传统是同构关系。在古代社会,诗是文学的总称。我们现在所说的诗,其实彼时指称的就是文学。而文学自诞生以来,便与美结缘,与善相伴。诗学即文学,文学即人学。文学与人类的关系亲密无间休戚与共,并影响人类的存在与进化。对此,想必每一个与诗、与文学有所接触的人均有体会。
  就笔者这一代人来说,从小便浸淫在“三红一创”“青山保林”“鲁、郭、茅、巴、老、曹”以及“四大古典名著”的文学甘霖里。读这些作品,令人荡气回肠。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中,我们寻找人生目标,探索理想信念,增进情感体验,学习做人做事,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善良、诚实、自信、勤奋等品性,有良知的人坚守仁、义、礼、智、信,不像西方人常常是取自宗教信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读过的诗文化、经典文学。正是在此意义上,窃以为近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等节目,有着非同一般的美育功能和人文价值。
  在真人秀、宫斗戏、穿越剧的弥漫下,《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为荧屏吹进了一缕沁人心脾的清流。《中国诗词大会》的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中国古诗词,分享古典之美,感受文化之深,并从传统文化、经典诗文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有学者评价:“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属于合家欢型电视文化节目,对于广大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开拓视野的方式,可以见到很多平时不常见的或者经常说错的词语、诗句。现在日常写作、交流全部都在键盘化,提笔忘字是常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见字如面》以及近期推出的《朗读者》,乃是培养观众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人们多角度地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出现的内容,很多都是人们曾经读过和听过的,它让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参与,并起到场外同步参赛和体验的效果。
  而央视《朗读者》的闪亮登场,再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朗读者》有意将文学切入人生,让两者进行了一场暖心的围炉夜话。首场的主题词是“遇见”,让各界精英嘉宾根据主题词去叙说自己的人生故事。《朗读者》第一期的成功播出,让我们对“美文之于人的影响”命题有了深刻的认知。《朗读者》的朗读文本大都是经典或精品:有96岁高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朗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一对夫妻吟咏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有商界精英柳传志饱含深情亲笔写下的《写给儿子的信》,也有无国界医生蒋励携三位同伴朗诵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还有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诵刘瑜的散文《愿你慢慢长大》。节目间隙穿插的人物访谈,看似与《艺术人生》“撞衫”,但与后者差异显然。如果说朗读是美文重温,那访谈就是从人性的角度阐扬美文的意蕴。两者乃是一种“互文”“互证”的关系。从视听效果看,《朗读者》的美文与人物情感结合得相当紧密,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和统一。
  央视文化节目系列的推出,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这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恰恰在于打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复兴,美可以说是先行者,唯有美才能导出善。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思潮导致的道德滑坡,使得人们更渴望和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而诗文经典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滋养人们内心的。在此意义上,《中国诗词大会》以及之前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以及之后推出的《朗诵者》,已然形成了一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巨大文化合力,对广大观众形成了一种颇为有益的经典文化熏陶。
  《朗读者》作为文化情感类节目,彰显央视作为权威电视传媒机构的高远情怀和善美追求。诚如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所言,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许多普通人都面临很大压力,应该有一个契机,让大家安静下来。如今的年轻人,拼搏一天下来想看点好玩的、好闹的,但这样的节目现在太多。打开电视,屏幕上各种花色,各种快节奏,各种消费娱乐,乱花早已迷人眼!央视开播《朗诵者》这样的节目,并非只是想让大家读几篇美文,也不是让很多人汇聚在一起比拼朗诵艺术,更不是像《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那样局限于演艺明星群体,而是广纳各界人士去朗诵优美文本,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让他们“遇见”各种各样的美好,沐浴化人养心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每一位中国人都可以通过重温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也能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审美精神和人人必需的与人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央视文化类节目系列所阐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想到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说过,“人之所以为人,不唯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而奥斯托洛夫斯基在其长篇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用主人公之口,也回答了何为生命价值的问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系列文化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的重温,净化心灵,升华境界,激浊扬清,拯救灵魂。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民众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總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重应试轻素养,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央视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播出与良好效果,不啻是对上述薄弱环节的及时有效增益。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启迪,即美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人们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达到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目的。尤其要注重激发人的文化艺术兴趣,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
  (作者单位:深圳报业集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中国电影产业自身的升级与成熟、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入,再加上跨界、跨业资本介入的多元合力,共同促成近两年IP改编电影在新的电影产业生态中的繁荣和运作模式的“升级”。这既体现为IP改编电影数量的急剧上升,又反映在“跨媒介”IP改编电影所跨之媒介的广度与合作的深度之中。然而,电影产业自身带有的高风险特性,加之这些电影在IP转换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种种新风险,已使IP改编电影的项目操盘者必须具备理性科学的
期刊
一、泛奇幻作为一种类型  在类型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奇幻(fantasy)、科幻(science fiction)、魔幻(magic)类电影都是数字技术与电影紧密结合下的革新产物,也是体现数字特效技术魅力最为适宜的电影类型。但这三者的概念在本质上有所差别,科幻作品的创作范式主要是描写科学技术所创造出的新世界、新事物,表达科技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魔幻类作品起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其显著特点是必须以现实
期刊
中国现代散文的源流发端于五四时期,作为几千年来的文学大宗,散文在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中首先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对散文的定义至今莫衷一是,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性小品文,而广义上,则可以将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文体都归之为散文。散文如水,色清味不寡,形散神不散,是一个既容易入门又难以突破的文学门类,其营构艺术和取材路径都极其自由,也正因此,散文才具有了常写常新、持久不衰的文体魅力。2016年,彭晓玲、申
期刊
在中国当下文坛,儿童文学面临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一方面,儿童文学的市场表现长期呈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火爆之态;另一方面,在中国整个文学大系中,儿童文学又并没有被完全的接纳,呈被边缘化之姿。市场是无形的指挥棒,儿童文学市场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令许多人趋之若鹜。市场需求的旺盛,市场进入的低门槛往往带来了作品质量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基于这样复杂的创作与出版现状,其他文学门类一些作家便对
期刊
当学界还在为厘清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非虚构等等这些概念争辩之时,湖南的报告文学作家们又一次负笈出发,默默远行了。他们或走进莽莽群山,在古老的土地上挖掘鲜活的历史故事;或把眼光投向底层,将书写的话语权交给永不发声的弱势群体,讲述他们的苦难和悲辛;他们走出湖湘大地,胸怀国家和民族命运,写就军事科技成就的自豪;他们秉持正义,缅怀英雄,让被误读被淡化的丰功伟绩不再雪藏……他们可以在大历史大时代的
期刊
阮梅是以写报告文学起家的作家,她创作的《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汶川记忆:中国少年儿童生命成长启示录》《天使有泪》《罪童泪》等图书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收获。她的作品里有一种坚硬的现实,对这种现实的切肤之痛使她的作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在这部《亲爱的女儿》一书中,她的创作别开生面地从“他者”到“自我”转型,以书信体的形式向女儿讲述自己
期刊
杨柳湾的《杨柳青青江水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版)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长篇小说。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是当下常见的现实生活,所运用的表现手段是当下流行的微信形式。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是一群80后的小伙子和90后的姑娘,“他们是独生子女,孤独地快乐着,成长着,思考着,奋斗着,迎接着花样的时节”,也许,在一般人眼中,这是“娇惯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向上、坚毅、善良、有担当,将是国
期刊
黑格尔说:“人啊,努力去‘认识你自己’;文学啊,努力去表现人。”{1}文学始终都以人作为表现的主体,努力表现“人”,从“人”出发回归于“人”本身,“人”构建起了文学的整个生命脉络。湖南作家始终以敏锐的双眸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每一部小说,不管它愿意或不愿意,都拿出一种答案来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的存在?它的诗在哪里?”{2}2016年,湖南中短篇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坚持从现实出
期刊
刘起林教授的当代文学研究以长篇小说和文学思潮为中心,涉及历史文学、红色文学、知青文学、文学湘军等众多领域,他的研究以鲜明的问题意识、逻辑严谨的学理范式、守中持衡的价值立场,直面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实生态,从而与消费性、商业化的浮躁、泛化批评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呈现出一位学院派批评家的品位与良知来。  一、问题意识与文学现象的多维审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学转型,使时代思潮、文化观念
期刊
《聂小倩》是一篇好小说。  请不要误会,我说的不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而是当代作家张世勤的短篇小说《聂小倩》。不过,要想把张世勤的短篇小说《聂小倩》的好处说清楚,还得从蒲松龄的《聂小倩》说起。  蒲松龄的《聂小倩》写的是“幽魂”变“倩女”的故事:聂小倩原本美貌女鬼,为老妖所迫,化为倩女,变幻人间,魅惑男子,或摄其精血,或截其心肝,供老妖享用。聂小倩虽为女鬼,但心性良善,不愿“历役贱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