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渐修与顿悟是中国禅宗思想中两个代表性的主张,并曾多次对中国的艺术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现在看来,两者并没有绝对意义的是非对错之分。通过对两者内涵的分析和体悟,反而可以引发对当代绘画为何画、怎样画的思考。基于此,本文从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修顿悟和渐修渐悟四个维度,就两种思想给当代绘画的启示进行了分析,继而获得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渐修与顿悟;当代绘画;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六祖慧能思想在当代绘画中的表现形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2018021)。
一、禅宗漸修与顿悟的由来及内涵
禅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五祖弘忍大师在弟子中寻找继承人,要求弟子都做一首诗,用来检验弟子们的水平。名为神秀的弟子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人们要不断地修行和反思,来抵挡外界的诱惑和不良因素的干扰,是一种强调入世的修行心态,即“渐修”。另一名弟子慧能则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强调心性相通,直指人心,是一种主张心境互依的出世心态,即“顿悟”。渐修和顿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对立状态,成了禅宗历史上著名的公案。今天看来,两者并无绝对意义上的是非对错之分,反而能够给当代绘画创作以丰厚的启示和借鉴。
二、渐修与顿悟对当代绘画的启示
关于渐修与顿悟,自古以来的研究十分丰富和深入,也有很多学者主张在禅宗文化语境下将渐修和顿悟以联系的视角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胡适曾在《中国禅学的发展》中将渐修和顿悟分为了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修顿悟和渐修渐悟四种类型,是一种较为综合性的全面认识,对于当代绘画创作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一)顿悟顿修的启示
顿悟好比把许多乱丝一刀斩断,而顿修如把一团白丝一下子丢到染缸里,红即红,黑即黑。其对当代绘画创作的最大启示则在于创作初心的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语境的形成,绘画者的眼界空前开阔,思维异常活跃,一心想开辟出新天地、新风格,但是却在不自觉中走进了误区。一些创作者陷入了自我欣赏的迷境,因为绘画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当代绘画对主观性的强调,更为他们找到了一套“合理”的外衣,作品看似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其实毫无内涵和精神可言。反之,有一些创作者却能够在纷杂的形势面前保持冷静和从容,不盲从于任何一种思想和风格,而是从头至尾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
这一点在几位女性画家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如始终对亲情和生活充满热情的闫平。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闫平便开始了母子和生活主题的创作。在她看来,白天在学校创作和教学,晚上回到家做家务陪伴孩子便是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她用质朴和随意的风格对孩子的成长、全家人的日常生活等进行了记录,因此她的作品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另一位女画家申玲则执着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表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她的表现对象是自己、学生、学校门口的出租屋和商店等,旨在展示出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状态。新世纪前后,她则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女性群体,试图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例,引发人们对女性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给人以热情和坦诚之感。诚如她所言,自己的泪水与欢笑都是永恒的创作主题。通过对两位画家创作历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顿悟渐修是贯穿于她们创作全过程的,她们从一开始就是到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始终坚守着初心,也自然获得了丰硕的回报。
(二)顿悟渐修的启示
顿悟好比婴儿坠地,男女即分,这叫顿悟。但他需慢慢发育长大,且受教育,成为完人,这叫渐修。其强调的是从结果出发,再在过程中对结果进行丰富与革新。具体到绘画创作上,则表现为一种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所谓守正,即对长久以来绘画思想、技法、风格的认同和继承;所谓创新,则是根据时代发展和个人思想,对绘画形式和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直至形成新的成果。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地顿悟与渐修、守正与创新过程中发展至今的。
这一点在中国肖像油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肖像油画是西方油画的重要门类,油画传入中国后这一传统也得到了继承。其在当代发展的转折点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罗中立的《父亲》横空出世,之所以称为是横空出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在绘画形式上的大胆突破。将一位农民苍老的面容以伟人画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直接启发了肖像油画创作的顿悟,创作者们意识到了肖像油画应该开始从集体到个人,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如忻东旺,这是一位以农民工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农民工是中国当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艺术家的关注,颇有几分难登大雅之堂的味道。但是忻东旺却用热情的笔触对农民工进行了歌颂,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忻东旺不仅着眼于农民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自己获得经济收益摆脱贫困等表象,而且还关注农民工的内心状态,虽然农民工建设了城市,却难以在这里立足,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所以人物的脸上虽然挂着微笑,却又分明蕴含着几分无奈和自嘲。不仅是表现对象的创新,还有一些创作者在技法和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如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方立均,其笔下的光头形象已经成了个人标签。而冷军则追求极端的写实效果,“亿万像素的照相机”已经成了他的新名片。可以看出,顿悟渐修是符合绘画发展规律的,需要创作者不断观察与思考后形成顿悟,并以个性化的方式渐修,则一定会迎来质的飞越和提升。
(三)渐修顿悟的启示 渐修顿悟好比砍树,砍了一千斧头,树还是直立不动,这叫渐修;到一千零一斧头,树忽然倒了下来,这叫顿悟。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因果关系的,没有前面的一千斧头,仅靠最后一斧头,大树也绝不会应声而倒。其对于当代绘画的启示在于绘画者应不断的积累、尝试和思考,并付诸实践。或许在开始阶段不被人重视和认可,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则一定会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以著名画家尚扬为例,其代表作当属著名的《董其昌计划》。尚扬早年的创作以山水风景为主,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他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新世纪初开始了《董其昌计划》的系列创作。在形式方面,他不断推陈出新,彻底打破了笔墨的局限性,通过新材料的运用和对西方绘画的借鉴,让笔墨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品质。特别是能够把握图像符号的类似性,把传统和当代的图像都看成一种生态系统,把它们放在化合与转换的过程中去解释,从而消弭了传统图像形式与当代图像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物质的状态和主观的状态在这种组合中形成诗意的关联。在内涵方面,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重点思考对象,特别是对当代生态危机的直观展现,带给了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风格。现在回过头来对这一过程进行审视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渐修和顿悟的过程。尚扬曾表示,自我肯定和否定是个人绘画创作的两个关键词,虽然每一次否定都是让人苦恼的,但是却锻炼了自己认知知我和外界的能力。在这个否定和肯定不断交织的过程中,他不断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积极向古人学画,同时注重将个人创作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希望让作品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引发当代人的思考和感悟,而个人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他的这种渐修顿悟是值得其他绘画者学习和效仿的,也是渐修顿悟的价值所在。
(四)渐修渐悟的启示
渐修渐悟如同磨镜,先将粗糙的铜慢慢地磨,直至平滑光亮,可以照见人影,甚至最后还有可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可以看出,渐修渐悟强调的是一个边思考边实践的过程。创作者既不能一味蛮干,也不能仅停留于空想,而是要边想边做,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历练和提升。这一点对于一些新型绘画形式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领军者胡伟为例,在综合材料绘画传入中国之初,一度让很多创作者感到十分兴奋,在看到一些之前從未见过的材料出现在绘画中,自己也禁不住要大展拳脚。一时间,各种闻所未闻的材料充斥于创作中,还有很多创作者沉溺于各种材料实验中不能自拔。在这个热潮中,胡伟却十分清醒,他深刻认识到绘画材料的丰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开辟出一个新方向;如果运用不当,则会违背基本的艺术创作规律,失去了绘画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应该坚定地走民族化发展之路,其作用有二:第一是可以加快这门全新绘画形式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第二是可以给创作者制定一个范围和界限,避免误入歧途。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古代人物、壁画等民族素材,也有水、云、书卷等传统文化意象,还有对中国画的技法借鉴。可以看出,胡伟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对综合材料绘画的本质有着明确把握,虽然不断尝试新材料,但是保证每一种新材料的运用都是有的放矢的,避免了技法实验和材料堆砌的误区,构建起了一个个性化的艺术新世界。可见,这个渐修渐悟的过程,正是一个创作者成长和历练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综上所述,禅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可以给当代绘画以丰富的借鉴。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禅宗文化中渐修和顿悟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作为当代创作者来说,要在尊重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立足传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因子,同时要面向当代,让作品为当代人喜闻乐见,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孟云飞.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中的禅宗意味——从“以禅喻诗”到“以禅喻画”[J].文艺评论,2019,(04).
[2]钟慧.禅宗思想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9,(08).
【关键词】渐修与顿悟;当代绘画;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六祖慧能思想在当代绘画中的表现形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2018021)。
一、禅宗漸修与顿悟的由来及内涵
禅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五祖弘忍大师在弟子中寻找继承人,要求弟子都做一首诗,用来检验弟子们的水平。名为神秀的弟子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人们要不断地修行和反思,来抵挡外界的诱惑和不良因素的干扰,是一种强调入世的修行心态,即“渐修”。另一名弟子慧能则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强调心性相通,直指人心,是一种主张心境互依的出世心态,即“顿悟”。渐修和顿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对立状态,成了禅宗历史上著名的公案。今天看来,两者并无绝对意义上的是非对错之分,反而能够给当代绘画创作以丰厚的启示和借鉴。
二、渐修与顿悟对当代绘画的启示
关于渐修与顿悟,自古以来的研究十分丰富和深入,也有很多学者主张在禅宗文化语境下将渐修和顿悟以联系的视角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胡适曾在《中国禅学的发展》中将渐修和顿悟分为了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修顿悟和渐修渐悟四种类型,是一种较为综合性的全面认识,对于当代绘画创作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一)顿悟顿修的启示
顿悟好比把许多乱丝一刀斩断,而顿修如把一团白丝一下子丢到染缸里,红即红,黑即黑。其对当代绘画创作的最大启示则在于创作初心的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语境的形成,绘画者的眼界空前开阔,思维异常活跃,一心想开辟出新天地、新风格,但是却在不自觉中走进了误区。一些创作者陷入了自我欣赏的迷境,因为绘画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当代绘画对主观性的强调,更为他们找到了一套“合理”的外衣,作品看似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其实毫无内涵和精神可言。反之,有一些创作者却能够在纷杂的形势面前保持冷静和从容,不盲从于任何一种思想和风格,而是从头至尾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
这一点在几位女性画家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如始终对亲情和生活充满热情的闫平。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闫平便开始了母子和生活主题的创作。在她看来,白天在学校创作和教学,晚上回到家做家务陪伴孩子便是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她用质朴和随意的风格对孩子的成长、全家人的日常生活等进行了记录,因此她的作品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另一位女画家申玲则执着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表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她的表现对象是自己、学生、学校门口的出租屋和商店等,旨在展示出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状态。新世纪前后,她则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女性群体,试图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例,引发人们对女性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给人以热情和坦诚之感。诚如她所言,自己的泪水与欢笑都是永恒的创作主题。通过对两位画家创作历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顿悟渐修是贯穿于她们创作全过程的,她们从一开始就是到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始终坚守着初心,也自然获得了丰硕的回报。
(二)顿悟渐修的启示
顿悟好比婴儿坠地,男女即分,这叫顿悟。但他需慢慢发育长大,且受教育,成为完人,这叫渐修。其强调的是从结果出发,再在过程中对结果进行丰富与革新。具体到绘画创作上,则表现为一种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所谓守正,即对长久以来绘画思想、技法、风格的认同和继承;所谓创新,则是根据时代发展和个人思想,对绘画形式和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直至形成新的成果。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地顿悟与渐修、守正与创新过程中发展至今的。
这一点在中国肖像油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肖像油画是西方油画的重要门类,油画传入中国后这一传统也得到了继承。其在当代发展的转折点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罗中立的《父亲》横空出世,之所以称为是横空出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在绘画形式上的大胆突破。将一位农民苍老的面容以伟人画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直接启发了肖像油画创作的顿悟,创作者们意识到了肖像油画应该开始从集体到个人,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如忻东旺,这是一位以农民工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农民工是中国当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艺术家的关注,颇有几分难登大雅之堂的味道。但是忻东旺却用热情的笔触对农民工进行了歌颂,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忻东旺不仅着眼于农民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自己获得经济收益摆脱贫困等表象,而且还关注农民工的内心状态,虽然农民工建设了城市,却难以在这里立足,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所以人物的脸上虽然挂着微笑,却又分明蕴含着几分无奈和自嘲。不仅是表现对象的创新,还有一些创作者在技法和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如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方立均,其笔下的光头形象已经成了个人标签。而冷军则追求极端的写实效果,“亿万像素的照相机”已经成了他的新名片。可以看出,顿悟渐修是符合绘画发展规律的,需要创作者不断观察与思考后形成顿悟,并以个性化的方式渐修,则一定会迎来质的飞越和提升。
(三)渐修顿悟的启示 渐修顿悟好比砍树,砍了一千斧头,树还是直立不动,这叫渐修;到一千零一斧头,树忽然倒了下来,这叫顿悟。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因果关系的,没有前面的一千斧头,仅靠最后一斧头,大树也绝不会应声而倒。其对于当代绘画的启示在于绘画者应不断的积累、尝试和思考,并付诸实践。或许在开始阶段不被人重视和认可,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则一定会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以著名画家尚扬为例,其代表作当属著名的《董其昌计划》。尚扬早年的创作以山水风景为主,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他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新世纪初开始了《董其昌计划》的系列创作。在形式方面,他不断推陈出新,彻底打破了笔墨的局限性,通过新材料的运用和对西方绘画的借鉴,让笔墨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品质。特别是能够把握图像符号的类似性,把传统和当代的图像都看成一种生态系统,把它们放在化合与转换的过程中去解释,从而消弭了传统图像形式与当代图像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物质的状态和主观的状态在这种组合中形成诗意的关联。在内涵方面,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重点思考对象,特别是对当代生态危机的直观展现,带给了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风格。现在回过头来对这一过程进行审视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渐修和顿悟的过程。尚扬曾表示,自我肯定和否定是个人绘画创作的两个关键词,虽然每一次否定都是让人苦恼的,但是却锻炼了自己认知知我和外界的能力。在这个否定和肯定不断交织的过程中,他不断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积极向古人学画,同时注重将个人创作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希望让作品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引发当代人的思考和感悟,而个人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他的这种渐修顿悟是值得其他绘画者学习和效仿的,也是渐修顿悟的价值所在。
(四)渐修渐悟的启示
渐修渐悟如同磨镜,先将粗糙的铜慢慢地磨,直至平滑光亮,可以照见人影,甚至最后还有可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可以看出,渐修渐悟强调的是一个边思考边实践的过程。创作者既不能一味蛮干,也不能仅停留于空想,而是要边想边做,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历练和提升。这一点对于一些新型绘画形式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领军者胡伟为例,在综合材料绘画传入中国之初,一度让很多创作者感到十分兴奋,在看到一些之前從未见过的材料出现在绘画中,自己也禁不住要大展拳脚。一时间,各种闻所未闻的材料充斥于创作中,还有很多创作者沉溺于各种材料实验中不能自拔。在这个热潮中,胡伟却十分清醒,他深刻认识到绘画材料的丰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开辟出一个新方向;如果运用不当,则会违背基本的艺术创作规律,失去了绘画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应该坚定地走民族化发展之路,其作用有二:第一是可以加快这门全新绘画形式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第二是可以给创作者制定一个范围和界限,避免误入歧途。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古代人物、壁画等民族素材,也有水、云、书卷等传统文化意象,还有对中国画的技法借鉴。可以看出,胡伟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对综合材料绘画的本质有着明确把握,虽然不断尝试新材料,但是保证每一种新材料的运用都是有的放矢的,避免了技法实验和材料堆砌的误区,构建起了一个个性化的艺术新世界。可见,这个渐修渐悟的过程,正是一个创作者成长和历练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综上所述,禅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可以给当代绘画以丰富的借鉴。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禅宗文化中渐修和顿悟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作为当代创作者来说,要在尊重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立足传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因子,同时要面向当代,让作品为当代人喜闻乐见,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孟云飞.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中的禅宗意味——从“以禅喻诗”到“以禅喻画”[J].文艺评论,2019,(04).
[2]钟慧.禅宗思想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