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曲艺》情怀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酷爱曲艺,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唱快板、说相声。后来又陆续学了单弦、大鼓、评书和三弦弹奏。再往后,慢慢试着学习曲艺创作,17岁时在1966年2月号《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快板书《巧伏击》,手写的稿子第一次变成了铅字,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的曲艺爱好从表演、伴奏开始向创作方面倾斜,同时也更加关注各类曲艺书籍和刊物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最先接触的是《说说唱唱》,至今我手中还珍藏着一本1953年《说说唱唱》的合订本,现在都快成文物了。
  《曲艺》杂志是1957年2月创刊的,先是双月刊,后改为月刊。每本两毛钱。就是这两毛钱一本的杂志,当年我也没钱(也舍不得)全年订阅,可又喜欢,怎么办呢?那时西单商场里有个第二游艺社,北京青年曲艺队的回婉华先生和王文林每天在那里演出相声、快板等。挨着这个小剧场有个卖过期杂志的旧书店,一毛或者一毛五一本,我每次去听相声都去那里淘宝,挑选过期的《曲艺》,每本能便宜不少。现在的年轻人听起这些往事来一定觉得可笑,但当年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比如听相声计时收费,十分钟两分钱!当然这是历史了。
  还说《曲艺》。该着我走运,大约在1960年前后,我花一本《曲艺》的钱从一个收废纸的老太太手里买了一本1957年的《曲艺》合订本!50多年来,这本合订的《曲艺》我前前后后不知看了多少遍,她伴随我从业余到专业,并且经历了从《曲艺》的读者、作者到特约编委的三个历程。
  我爱读《曲艺》,先是买过期的,后来参加了工作,每月能挣三四十块钱,就有条件买刚出刊的新杂志了,期期不落。那时还是铅字排版,新杂志散发着油墨的芳香。一册《曲艺》在手,我准是从头到尾地仔细看完,从中找出合适的演出脚本,如快板《周仓偷孩子》《飞夺泸定桥》、相声《妙语惊人》、评书《程咬金出狱》、岔曲《红军过草原》等;更使我获益的,是刊物丰富的曲艺知识和历史掌故。我们小时候学艺,就是到老先生家去拜访,而《曲艺》仿佛把我带进了一所专业的大学,常读常新,太多太多的曲艺知识、作品、文论……,几十年来伴我成长,至今仍能感受到她带给我的裨益。
  《曲艺》曾一度停刊,但我一直坚持业余写作。不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写的都是紧跟形势、应时应景的段子,自己写,自己演,作品几无生命力,时过境迁,多已被淘汰和遗忘。
  1979年《曲艺》复刊,当时编辑部在东四八条52号。是年,北京燕京曲艺团成立。我和王文林、刘洪沂、张长来、康松广、李世明等加盟该团,成了专业演员,我还兼做创作员。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我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有时团里办专场,我一个人就创作了六个节目中的五个,还给各种报纸、杂志写稿,每月每周都能有作品或文章发表。
  除了《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天津演唱》《辽宁群众文艺》《山东群众文艺》,我也向《曲艺》投稿,先是在《曲艺通讯》发表些小报道和消息动态等。上世纪80年代初,我被借调到北京曲协工作,逐渐结识了老编辑冯不异、赵亦吾以及陈阵、李志、常祥霖、安保勇、王丹蕾、张小枫、李玉这些编辑部的朋友。
  我第一次正式在《曲艺》发表作品,刊登于1979年9月号,是我和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合作的北京琴书《慈母心》,内容是歌颂张志新烈士的。段子经关先生演出后反响强烈,还荣获了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三等奖。自那以后,我步入了《曲艺》作者的行列。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各类作品五六十篇,担任特约编委后不久我又被选为第六届中国曲协理事,我跟曲协和《曲艺》更亲近了。那时编辑部设在农展馆南里10号,后又搬到现在的安苑北里。在李玉担任编辑部主任那段期间,我得暇就去编辑部坐一坐,聊聊天儿,帮忙看看稿子并把听到的一些读者意见反馈给他们。比如,《曲艺》曾出过一段“刊中刊”,就是把每期的作品部分另行刊印一册,夹在杂志当中,我听到不少读者反映,“刊中刊”不便携带和收藏,容易遗失,就把情况向有关负责同志说了,经过多方提议,后来作品又改回在正刊中刊登了。
  帮编辑看稿子,替杂志把把关,有时还真能发现问题。如有一段快板书《护宝》,说的是中原地区老百姓自发抵御日寇掠夺,保护国宝司母戊方鼎的故事。文中有“日军在中原展开挖宝大行动”,这样的句子是非不清,得改;再有一个段子说犯罪分子“怀揣手枪为防身”,还有一个题目叫《盼》的小段儿最后一句是“卖寿衣的盼死人”……我把这样不恰当的句子挑出来,请编辑们在编辑稿中修改。这些年,除了写作品,我有时也帮杂志写些“编者按”“卷首语”和作品平台的“导语”什么的,做这些事情我很开心,因为我爱曲艺,也爱《曲艺》,所以乐此不疲。
  编辑李玉是一位穿着朴素、工作踏实、为人低调的女同志。她热爱编辑工作,尊重作者,编审稿件十分认真,有时真是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可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整本杂志连一位编辑的名字也没有,一些简讯、消息之类,也仅在文尾以“曲闻”“曲平”等署名。不仅李玉、杜佳、刘红英,包括前面提到的老编辑(有的已经去世),无一不是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甘为他人做嫁衣。现在,编辑部又来了一些时尚、好学的年轻人,也像他们的前任那样敬业,为办好《曲艺》依旧操劳着,辛苦着,奉献着。
  出于对曲艺的执着和对《曲艺》的热爱,我也发自内心地愿意为《曲艺》做点事。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编辑部想发表一组相关的书画作品,我为中国曲协求得一幅著名画家李燕先生(李苦禅大师的公子)的作品《鹰》。画作题字是“远瞻山河壮”,小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嘱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作”。这幅作品刊发在当年7月号《曲艺》封三上。
  热爱曲艺之余,本人亦爱好书法,《曲艺》杂志也曾多次发表我的书法、诗作,现在编辑部的墙上还挂着我写的一幅“生书熟戏”的书法作品,因此我对编辑部总有一种“我爱我家”的眷恋情结。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在《曲艺》即将迎来60岁华诞的时刻,让我以一首藏头诗来结束这篇小文吧!
  曲苑沃土绽红花,
  艺术园地育新芽。
  月有佳篇飨读者,
  刊物广联你我他。
  六路八方同携力,
  十三辙韵赞中华。
  春播奇葩为百姓,
  秋收硕果乐万家。
其他文献
备受关注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揭晓,全国154位曲艺家申报表演奖,江苏的扬州评话演员马伟排名第一;全国132个节目申报节目奖,江苏两部苏州评弹作品《牵手》《徐悲鸿
期刊
2016年10月16日至2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福建省曲协、财团法人台北艺术家文教推广基金会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活
期刊
你被歧视了没?rn肖明(化名)没想到,年龄竟然成为他继续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最大“动力”.本科和硕士均在双一流高校就读的肖明2019年研究生毕业,在校园秋季招聘会上,他向多
期刊
一  公元8世纪,那是一个秋天。有一位诗人,在唐朝的长安城,写下诗篇。预言般地种下多多情探,谶纬般地后起种种幻变。  王昌龄,杨玉环,苏州评弹,朱慧珍,悄悄,在历史的台幕集结。  许多年代过去,一曲“俞调”开篇《宫怨》,朱慧珍的评弹“情诗”有名了。  哦,《宫怨》。它,“唱哭了爱人的泪,伤着了贵妃的心,挖走了听众的魂”。而其幽幽的灵气和微微的亮光,几乎全部来自“供给侧中马前卒”,上述那位并非普通唐
期刊
在房屋建筑中,现浇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复杂的问题,造成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种,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必须要从其产生的原因下手.本文主要结合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的环境不断变化,更加复杂,给综治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所以,加强企业综治保卫工作就必须要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
由四川省曲协推送、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排演的四川盘子《心如莲》获得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评委对此评价最多的是“创新、好听、有地方特色”。  笔者有幸与《心如莲》曲作者、国家一级作曲王文能老师从音乐的角度,对曲艺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探讨,王老师感叹:“写出来的作品既要让年轻人喜欢,又要让内行人承认,太难了。我一直在创新和回归的路上学习和探索,年纪越大顾虑越多。然而我最担心的,是行业缺乏
期刊
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于阐述传统投资评价方法,主要是净现值法的缺陷,同时介绍了实物期权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实物期权法在项目投资及战略投资中的应用。 期权是未来一定时期采取
在我没有走进相声界这个队伍的时候,就知道相声大师侯宝林被北京大学聘为语言学兼职教授。我还知道他与许多文化学者有着很好的交情,通过各种各样的交往,显示相声艺术的文化和文学地位。  在与诸位学者的交往中,有一位成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他就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  由于许嘉璐先生的专业是中文,长期在高等学府从事中文的教育工作,1994年开始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
期刊
当前,国家进一步对外债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境内企业从境外融入资金更加便利,借入外债的主体资质和外债资金的使用范围均得到进一步放宽。随着外债宏观审慎政策的推广,境内客户通过境外银行融资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显著。跨境直贷业务,因有助于深化银企合作,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而被越来越多的境内企业和银行所关注。由于国际关系环境存在多变性与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导致了跨境融资的额度与难度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存在风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