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以及开放式基金的涨幅普遍达到100%以上,因此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赚钱的诱惑,纷纷加入到了买股票和买基金的行列。由于对投资知识的缺乏,中老年人往往会忽视一个投资规律:高收益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以及承受高风险的心脏,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馅饼。而老年人由于受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因素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一般偏弱。如今年4月末,深沪股市连续大跌。与此相连的是股票型基金持续走低,贵阳就出现了一位老年“基民”由于接受不了自己所持基金的价值大幅度缩水而在银行营业点当场晕倒,幸亏及时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因此,老年人一般不宜进行高风险产品的投资。
笔者了解到,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因受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缺少理财知识等因素影响,只能做一些最普通的投资,如定期存款、买国债,但获得的利润并不理想,尤其是自去年以来我国的CPI居高不下,这一部分的利润已经不能弥补通货膨胀的损失。这两年。随着我国股市的复苏和高涨,基金的赚钱效应已经被广泛认可,再加上年底基金的分红实在太诱人,促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基民”。
我们发现,虽然许多老人买基金的数额动辄数万,下的本钱很大,但他们当中有的连基金是什么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哪家公司的基金更好,哪支基金更赚钱,只是因为听别人说现在基金收益很大就开始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以下两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58岁的张大妈,之所以成为老年“基民”是因为手头上有点闲钱却不知道怎样让它增值,存在银行利息太低,炒股又不会,当她听说有人买基金赚了不少,便跑到银行去买了基金。南明区的周老爷子,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想用手中的钱再赚点钱,但是自己又不太懂理财知识,另外他还发现如今的投资理财产品算起来虽不少,可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却不多。去年,他的一个老邻居买基金赚了好几万,年底还分了不少红利,让他非常羡慕。就在几天前,他在老邻居的指导下,一下就买了一万多元的基金。
2006年火爆的基金市场,让许多原先并不涉足基金投资的中老年人也加入其中。然而,近期股市的波动与低迷,引来了众多投资者的不解与抱怨。特别是收入微薄却把家当都压在基金上的老年人。这一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老年人基金理财应“稳”字当先。
首先,不应把理财当发财。老年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而不要被某支基金某段时间的丰厚收益冲昏了头脑。所谓理财,是合理地安排投资,以钱生钱并不是理财的全部含义。而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有所减少,加之必须准备一部分钱养老。因此在买基金时必须考虑风险问题,切忌激进,抱着发财的观念把已有的积蓄投资于基金,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心理压力,对身体健康很不利。
其次,老年人应当认识到,高收益其实意味着高风险,应当了解不同基金产品的特点。基金市场中品类众多,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股票基金的风险最高,混合基金次之,而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最低。由于股票基金中股票占据了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当股市调整时,基金跌得也厉害。老年人应当避免这种高风险的投资,而低风险的稳健投资品种,债券基金等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不同的债券基金也有差异,如:有的债券型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实际属于保守配置型基金;有的债券基金参与新股申购,涉足股票的比例小;也有全部投资债券并不涉足股票投资的纯债券基金。
再次,老年人可以把基金理财作为理财“菜篮子”中的一员,切忌押上毕生积蓄投资基金。因为相比起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基金理财总是存在风险的。中老年人必须准备好养老钱,在资金还有富余的情况下再适当投资基金,一来具有获利的希望,二来也可以体验退休后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总的说来,老年人进行基金理财一定要“稳”字当先。我们建议中老年人在了解基金概念的基础上,适当分配资金选择债券型基金等低风险品种进行投资。这一投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风险规避者。最后提醒广大基金投资者,特别是老年人,基金投资是一个放长线的工作,不能因为市场暂时的波动就心灰意冷,应当调整自己的投资心态和理念,以长期投资观念看待基金投资。
笔者了解到,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因受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缺少理财知识等因素影响,只能做一些最普通的投资,如定期存款、买国债,但获得的利润并不理想,尤其是自去年以来我国的CPI居高不下,这一部分的利润已经不能弥补通货膨胀的损失。这两年。随着我国股市的复苏和高涨,基金的赚钱效应已经被广泛认可,再加上年底基金的分红实在太诱人,促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基民”。
我们发现,虽然许多老人买基金的数额动辄数万,下的本钱很大,但他们当中有的连基金是什么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哪家公司的基金更好,哪支基金更赚钱,只是因为听别人说现在基金收益很大就开始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以下两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58岁的张大妈,之所以成为老年“基民”是因为手头上有点闲钱却不知道怎样让它增值,存在银行利息太低,炒股又不会,当她听说有人买基金赚了不少,便跑到银行去买了基金。南明区的周老爷子,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想用手中的钱再赚点钱,但是自己又不太懂理财知识,另外他还发现如今的投资理财产品算起来虽不少,可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却不多。去年,他的一个老邻居买基金赚了好几万,年底还分了不少红利,让他非常羡慕。就在几天前,他在老邻居的指导下,一下就买了一万多元的基金。
2006年火爆的基金市场,让许多原先并不涉足基金投资的中老年人也加入其中。然而,近期股市的波动与低迷,引来了众多投资者的不解与抱怨。特别是收入微薄却把家当都压在基金上的老年人。这一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老年人基金理财应“稳”字当先。
首先,不应把理财当发财。老年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而不要被某支基金某段时间的丰厚收益冲昏了头脑。所谓理财,是合理地安排投资,以钱生钱并不是理财的全部含义。而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有所减少,加之必须准备一部分钱养老。因此在买基金时必须考虑风险问题,切忌激进,抱着发财的观念把已有的积蓄投资于基金,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心理压力,对身体健康很不利。
其次,老年人应当认识到,高收益其实意味着高风险,应当了解不同基金产品的特点。基金市场中品类众多,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股票基金的风险最高,混合基金次之,而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最低。由于股票基金中股票占据了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当股市调整时,基金跌得也厉害。老年人应当避免这种高风险的投资,而低风险的稳健投资品种,债券基金等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不同的债券基金也有差异,如:有的债券型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实际属于保守配置型基金;有的债券基金参与新股申购,涉足股票的比例小;也有全部投资债券并不涉足股票投资的纯债券基金。
再次,老年人可以把基金理财作为理财“菜篮子”中的一员,切忌押上毕生积蓄投资基金。因为相比起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基金理财总是存在风险的。中老年人必须准备好养老钱,在资金还有富余的情况下再适当投资基金,一来具有获利的希望,二来也可以体验退休后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总的说来,老年人进行基金理财一定要“稳”字当先。我们建议中老年人在了解基金概念的基础上,适当分配资金选择债券型基金等低风险品种进行投资。这一投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风险规避者。最后提醒广大基金投资者,特别是老年人,基金投资是一个放长线的工作,不能因为市场暂时的波动就心灰意冷,应当调整自己的投资心态和理念,以长期投资观念看待基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