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审美教育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美的心灵,美的结构,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这些都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之。
  
  一、在欣赏中感受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在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在熏陶感染中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 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在揣摩理解中感知形象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如《西门豹》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五、 在诵读中体味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通过想象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课文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情境独立去画一幅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初夏小荷初现的情境,而且通过绘画表达出了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富有感染性的形象,而且是鲜明生动的,显示了人本质力量的形象。审美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生活兴趣,使学生变得更高尚、更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语文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所谓音乐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才能。音乐能力是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能力主要是指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是对每位学生音乐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育。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差异,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的话,肯定是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    一、认识差异,平等对待    
期刊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告诫所有教育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后进生转化一直是班级工作的难点。而职业学校里汇集了来自各校的学习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习惯上的“差生”。转化这些学生,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职校
期刊
提起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和困惑。但是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值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不少,每次考试或作文竞赛优秀作文却不多,而平庸和尚未成文的作文却不少。下面就我个人的作文教学经历谈一些困惑。  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两天一篇日记,一天半张字帖,一
期刊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会说,怎么和我想的差不多?但当真让你写,却不一定能写得出来,或者写得没有看到的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想和写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那么怎么来完成这一语言转化过程,写出内心所想,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呢?    一、丰富表象,激活内部语言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他们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例
期刊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
期刊
“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对中学各学科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中学美术课是展现和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平台。首先,美术课能培养求知心。“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学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美术课能培养好奇心。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
期刊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传递、授业、解惑”,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下面
期刊
合作学习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小组学习:    一、根据学生特点,建立优化互补学习小组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强调问题意识,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发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性地学习,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善疑、多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为提高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