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人对太平天国失望之后,把希望寄托在阿思本舰队身上。他们不仅希望阿思本舰队制止清政府在获胜后的屠杀,也希望重新恢复运河秩序,并协助大清帝国政府有效地掌管国家、履行对列强所承诺的国际义务方面发挥作用。
在英国国内还在为阿思本舰队争论的时候,著名的《泰晤士报》于1863年4月4日发表了长篇政论,对阿思本舰队的使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旗帜鲜明地为政府的政策辩护。
该文首先报告喜讯说:“我们一次次地报道了中国舰队的组建即将完成,现在,他们终于就绪可以为中国政府服务了。”北京号、中国号及厦门号已经开往中国,将到达好望角了;而在美国和其它地方,也在为这支舰队建造新的舰艇,这些舰艇将组合成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轻快舰队,“足以横扫半个世界,将在中国把发现的任何敌人消灭”。报道说,“这是任何一个年轻、强壮而有野心的海军官兵都十分渴望加入的舰队。我们对这样一支虽小、但精心装备的舰队,寄予了很大期望。”
文章认为,向中国输出这样一支舰队,证明了英国在推广文明方面的自信,以及英国人的聪明才智和高尚道德:中国的内乱毕竟是占世界人口1/3的大内乱,英国在此时挺身而出,而并不为这样小的一支军力是否能在这样大的帝国发挥作用而犹豫,也不为舰队是否会对基督教世界有利而担心。
文章说,那些叫做太平军的叛乱者就是“土匪”(文章直接使用了中文发音词Tu fei),他们不应当被当作政治团体,而只是社会的病毒。这是些游手好闲的、穷困的、无知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抢劫团伙。只有那些为他们走私商品的无良商人才会说太平军的好话。伦敦一些商人采购了大量军火,想走私偷运给太平天国,以换取那些被太平天国掠夺后廉价销售的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绸。“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华帝国,而且也侵害了诚实的商人们的利益,更是对人道的践踏”。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思本舰队之前,英国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内战中,宣布中立,尽管西方报纸嘲笑这种中立是为了“可以自由地向双方出售军火”,但正因为英国及其他列强的“中立”,客观上给了太平天国以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如火如荼的初期,英国和法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无疑在客观上给予了太平天国以巨大的支持。但是,随着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陷入胶着,更由于太平天国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英国的“中立”政策开始了动摇,并最终因为阿思本舰队而宣布彻底放弃中立。尽管太平天国方面宣称,将把“洋兄弟”们的阿思本舰队看作是对自己的挑衅,但这样的威胁性表态,即使刊登在英国报刊上,也难以挽回英国的政策。
《泰晤士报》文章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来,他们本可以将南京建设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但太平天国却证明了自己充满着邪恶,到处进行摧毁和破坏,“南京与其说是一个政府的首都,不如说是一群强盗的巢穴”。因此,阿思本舰队肩负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使命,首要就是光复南京,太平天国已经丧失了人心,南京的抵抗将不可能持久,“叛乱者们即将人头滚滚,但这对诚实的商人来说是好事”。
文章将太平天国比喻成海盗,“在没有道路系统的中国,扬子江就是中国的高速公路,而盘踞着南京的太平天国海盗们就是路霸……能摧毁这种盗贼巢穴的任何警察,都值得我们的感谢……我们将期待着攻克南京的捷报,并且期待着阿思本舰队制止政府军在攻克后的血腥报复。”有意思的是,英国编辑们的担忧还真的发生了,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攻克南京后,果然发生了大屠杀和大劫掠,史学界一般也认为这一“南京大屠杀”促成了曾国藩更坚定地急流勇退。
文章继续宣扬道,阿思本舰队的第二重使命,就是重整大运河的航运,建立省际电报网络,并向中国人传授蒸汽和电力的知识,“这不只是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克服自身进步的瓶颈的需要”。蒸汽与电力如能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中国人的商业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发展的瓶颈就将被突破,文明就能重新在中国大步地前进。至于压制和清剿猖獗的海盗,只是阿思本舰队的第三个任务。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攻克南京之后才能实施。
文章呼吁阿思本舰队要在协助大清帝国政府有效地掌管国家、履行对列强所承诺的国际义务方面发挥作用。“在西方世界,那些从支持太平军的掠夺和屠杀中发财的,那些利用太平军掩护自己的走私行为的、或者那些受了蛊惑而头脑不清醒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一定要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在英国国内还在为阿思本舰队争论的时候,著名的《泰晤士报》于1863年4月4日发表了长篇政论,对阿思本舰队的使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旗帜鲜明地为政府的政策辩护。
该文首先报告喜讯说:“我们一次次地报道了中国舰队的组建即将完成,现在,他们终于就绪可以为中国政府服务了。”北京号、中国号及厦门号已经开往中国,将到达好望角了;而在美国和其它地方,也在为这支舰队建造新的舰艇,这些舰艇将组合成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轻快舰队,“足以横扫半个世界,将在中国把发现的任何敌人消灭”。报道说,“这是任何一个年轻、强壮而有野心的海军官兵都十分渴望加入的舰队。我们对这样一支虽小、但精心装备的舰队,寄予了很大期望。”
文章认为,向中国输出这样一支舰队,证明了英国在推广文明方面的自信,以及英国人的聪明才智和高尚道德:中国的内乱毕竟是占世界人口1/3的大内乱,英国在此时挺身而出,而并不为这样小的一支军力是否能在这样大的帝国发挥作用而犹豫,也不为舰队是否会对基督教世界有利而担心。
文章说,那些叫做太平军的叛乱者就是“土匪”(文章直接使用了中文发音词Tu fei),他们不应当被当作政治团体,而只是社会的病毒。这是些游手好闲的、穷困的、无知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抢劫团伙。只有那些为他们走私商品的无良商人才会说太平军的好话。伦敦一些商人采购了大量军火,想走私偷运给太平天国,以换取那些被太平天国掠夺后廉价销售的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绸。“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华帝国,而且也侵害了诚实的商人们的利益,更是对人道的践踏”。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思本舰队之前,英国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内战中,宣布中立,尽管西方报纸嘲笑这种中立是为了“可以自由地向双方出售军火”,但正因为英国及其他列强的“中立”,客观上给了太平天国以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如火如荼的初期,英国和法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无疑在客观上给予了太平天国以巨大的支持。但是,随着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陷入胶着,更由于太平天国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英国的“中立”政策开始了动摇,并最终因为阿思本舰队而宣布彻底放弃中立。尽管太平天国方面宣称,将把“洋兄弟”们的阿思本舰队看作是对自己的挑衅,但这样的威胁性表态,即使刊登在英国报刊上,也难以挽回英国的政策。
《泰晤士报》文章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来,他们本可以将南京建设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但太平天国却证明了自己充满着邪恶,到处进行摧毁和破坏,“南京与其说是一个政府的首都,不如说是一群强盗的巢穴”。因此,阿思本舰队肩负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使命,首要就是光复南京,太平天国已经丧失了人心,南京的抵抗将不可能持久,“叛乱者们即将人头滚滚,但这对诚实的商人来说是好事”。
文章将太平天国比喻成海盗,“在没有道路系统的中国,扬子江就是中国的高速公路,而盘踞着南京的太平天国海盗们就是路霸……能摧毁这种盗贼巢穴的任何警察,都值得我们的感谢……我们将期待着攻克南京的捷报,并且期待着阿思本舰队制止政府军在攻克后的血腥报复。”有意思的是,英国编辑们的担忧还真的发生了,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攻克南京后,果然发生了大屠杀和大劫掠,史学界一般也认为这一“南京大屠杀”促成了曾国藩更坚定地急流勇退。
文章继续宣扬道,阿思本舰队的第二重使命,就是重整大运河的航运,建立省际电报网络,并向中国人传授蒸汽和电力的知识,“这不只是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克服自身进步的瓶颈的需要”。蒸汽与电力如能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中国人的商业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发展的瓶颈就将被突破,文明就能重新在中国大步地前进。至于压制和清剿猖獗的海盗,只是阿思本舰队的第三个任务。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攻克南京之后才能实施。
文章呼吁阿思本舰队要在协助大清帝国政府有效地掌管国家、履行对列强所承诺的国际义务方面发挥作用。“在西方世界,那些从支持太平军的掠夺和屠杀中发财的,那些利用太平军掩护自己的走私行为的、或者那些受了蛊惑而头脑不清醒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一定要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