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趣、有细节的历史读物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m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末,我编辑的新书《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问世,它是我构思“历史拼图译丛”的第一本书。要说《洗脑术》的策划,就不得不说到“历史拼图译丛”的初衷和选择标准。
  書业流行一句话: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书也要有大众捧场才行,毕竟是生意,曲高和寡就只能孤芳自赏。此言不虚,但此理演至极端便是跟风逐流,而不图社会价值。所幸近一两年来大陆《看历史》、《文史参考》等文史类杂志火爆,民国史、近代史类型畅销,社会阅读趣味果真如社会学家所言在积累、重拾常识。书业常说的“双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若能合一,当是喜事一件,我等恭逢其盛,“历史拼图译丛”也就应时而生。
  译丛的思路是做有趣味、有细节的历史读物,不碰妖精打架的地摊秘史和骨感恼人的学术选题。我试图在历史的长卷中选出那么几十个事件、几十个人物,以一种拼图式、碎片化的方式去观察、理解历史,人人可从中拼贴出自己的历史观——我们受教科书的单一的、意识形态化的、决定论式的、有趋势而无细节的历史教育浸染太久了。政治史、军事史以及经济史等等有洞见,但过于宏观;因为宏观,所以无暇关照众多微观的细节。有一定基础、学养的读者更倾向从历史细节中发掘和归纳自己的理论,而对于没有基础的普通读者,他们一直就更乐于听说一些历史故事而不是历史趋势。有了细节,我们才能在其中获得趣味。
  《洗脑术》即是按此标准入选。“洗脑”一词为美国人所创,指一种使受害人甘心屈从于洗脑人意志的手段。《洗脑术》以“洗脑”为主题,梳理美、英、加三国从冷战起直到反恐战争中的洗脑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民间的疑似洗脑案件,每章都自成一文,均以故事开头,备陈细节,步步深入。虽言异国往昔荒唐事,拨动的却是我等国人的心弦,谁家没有经历那十年洗脑浩劫的长辈,而我等小辈谁又不是成长于这浩劫的后果余波之中呢?所以当我看到《洗脑术》书讯之后就见猎心喜,拿到样书试读后就一锤定音了。
  选题既定,接下来的两桩大事就是翻译和封面设计。因本书引用解密资料卷帙颇繁,所涉人物又是上天入地,许多西方人物姓氏、尾名、中间名一个不少——这是作者自信所言皆实、可供查询的一种诚恳态度,但不少人仅出场一两次就转瞬即逝,于读者来说并无知晓他们名字的必要,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此种情况我只能逐个排查,适量删减。
  另外,本书出版以后不少朋友神秘地询问:是不是删了很多?实际上,本书确实删掉了一个原来的第九章,却并非如大家所想是被和谐,而是另有非禁忌的考虑。全书讲的都是冷战时期西方军方和民间对个体思想的控制企图,而第九章却突兀地讲述了一个父亲被心理有疾的女儿诬指对她性犯罪的故事。这个糊涂蛋父亲竟因为女儿言之凿凿和律师的循循诱导而认了罪。说这是洗脑,未免牵强。这章充斥女儿虚构的性虐待细节,书中虐性,读之虐心,我深恐读者也会不适,这样的细节太不有趣,于全书主题亦是损伤。我条陈利弊,经作者同意后删去了这一章。这是本书删节的真相。听说台湾也出了这本书的繁体字版——《洗脑:操控心智的邪恶科学》,两岸书人文化生态不同,不知对岸版本有无类似删节。
  设计上,照我的个人偏好和对出版物的理解,势必要在书封上好好操练一番。由于“洗脑”二字过于抽象,必要选取能视觉化其涵义的符号。“脑”并不是好的表现主题,一不小心就弄得血肉模糊,所以我决定在“洗”上下工夫。我把目光放在了政治宣传画上——宣传画鼓吹、号召、呐喊的艳丽特性正是我所需要的,并且宣传即是洗脑的一种手段,强烈地暗示了我们的主题。和美编商议后,我们决定用一个身穿星条旗、正在播撒种子的农妇作为封面的主体——参考自美国1917~1918年胡佛任食品管理局局长时组织绘作的支援一战的农业宣传画,并做细微但重要的修改:第一,撒出的种子改成字母;第二,脚下的土地沟壑改成大脑沟回状。许多朋友表示封面不错,也有许多朋友表示看不明白,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书既已出,也就只能在日后的系列书中改进了。
  出版以后我将信息放于网上,围观者甚众,圈内朋友不论相熟与否皆捧场替我广为传播。作为责编我既喜且愧,受人关注当然欢喜,即便是在互联网中“想读”人数的虚拟跳动也让我开心,但当“想读”人数突破千位,我愈发的惶恐,生怕我的第一本拙编有负众望——如今遍地虚张声势、矫揉作态的书,说不定我的书哪天就上了那“标题党”的榜单——虚拟的唾沫亦能让人脸红。这本书以及它所属的“历史拼图译丛”就是在这样一种深深的担忧中脱胎降生的,希望我的出版理念能因它们而达成,希望它们走得很好。
其他文献
我没见过鲸向海,只知道他是虔诚的诗的信徒,写诗,也写散文,1976年出生,现为精神科医生,一直以来活跃于网络。印象中,鲸向海是神秘的,寡出的,少见他办什么新书发表会或公开演讲行程。本以为借由此次访问,得以亲炙,但终究没能见到他本人。  鲸向海甫于近期出版第四本诗集《犄角》,相继在其它媒体看见相关报道,也多是采取笔访形式。“即使我们无法真的见面,我们也因为共同理解了我们永远都是孤独的这个事实,而彼此
期刊
台北市市长郝龙斌  台北市一直期许成为华人文创的“首都”,而我知道龙图腾公司将来是两岸四地文化交流出版的一个平台。龙图腾的成立,我相信对于未来长远的两岸交流、文化的发展有着实质的意义。我们常常讲,两岸要经济交流,经济交流要手牵手,但更要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心连心。我们透过手牵手、心连心,让两岸更紧密结合,这是我们共同的期许,共同的愿望。我也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台北市真正成为华人文化圈的文化
期刊
1956年,张贵兴出生于婆罗洲西北部的罗东镇,其时正值马来西亚独立的前夕。1976年,张贵兴赴台留学,后定居台湾。从马来西亚到台湾,数十年的文学浪游,让他的文字,除了受马华文学的浇灌之外,也深受台湾文学的哺育,从而形成了马华文学特有的认同与被认同相互交织的特质。  “婆罗洲小说能算台湾文学吗?”,同样的,也不算马来西亚文学。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在他早期的《弯刀、兰花、左轮枪》中,就已初露端倪。一
期刊
婆罗洲(Borneo),由北婆罗洲、文莱、加里曼丹等洲所组成,是世界第三大岛和亚洲第一大岛,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的岛屿。著名作家李永平的作品,就多与婆罗洲有关。  李永平的父母都出生于中国大陆,父辈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到了砂拉越,本想存够钱后返回大陆,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如愿。李永平就这样出生在婆罗洲,成长在婆罗洲。早在高中时期,李永平就对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并尝
期刊
来到长春,出火车站后的感觉并不太好。兴许是因为功课做得不够的缘故,对于长春,我并没有太多把握可以从中汲取些什么,印象中只记得这是个以工业为发展基础的城市,以及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经由日本的协助而选定长春(当时称为新京)成立的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十二年,但是依然留下了帝国的指标建物。中国的悠远历史让皇宫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最富盛名的当属北京的故宫。然而清朝入关之前在沈阳
期刊
柯裕棻最新散文集《浮生草》,一如书名,写的是浮生百态,人情惘惘。她穿行于再寻常不过的人世场景,化身为一个幽静敏锐的旁观者,将细细的品察,写成了美好细碎的浮想。然,又不仅于此,《浮生草》有泰半篇章写的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思辨与顿悟,写这部分的时候,柯裕棻的笔触明显变了,收敛起悠柔闲淡的情思,变得严谨,甚至有些肃穆了。  写他者的时候,柯裕棻娓娓道来,像铺了一条清幽的小径,乍看通直坦率,实际上,却藏着意
期刊
《碑》我整整构思酝酿了一年时间,2007年9月1日动笔,到2012年1月出版,写了四年多时间,加上构思酝酿是五年多。一共改了七遍,其中有三稿几乎是推翻原稿重来,而且前五遍完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我自己要改。2009年8月改到第三稿时,台湾和大陆两家出版社排出清样要出版,我发现作品并没有激起他们多少激情,我给责任编辑打电话,问感觉怎么样,责编说很不错。我说你说心里话是不是特别好,责编说特别好她不好
期刊
一口气看完厦门作家金小刀创作的长篇小说《困局》,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书的封面上,那个偌大的漩涡图形再次搅动着我的神经,那是个漩涡,也是一团迷雾,更像是一眼深不可测的井……  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湛江、汕头、厦门等地的走私腐败大案,相信不少读者记忆犹新,《困局》描述的内容无疑取材于这些轰动一时的大案的某些案情,但作者显然并不想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其中的某个案子,或者不想让读者将其与现实中的人和事对号入座,因
期刊
以“魔幻写实”风格闻名的拉丁美洲小说家贾西亚·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大陆译为“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访问时谈到,他的小说每一行字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他强调,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他并举证历历,以亲身见闻证明,每个魔幻段子都有现实根据。  或许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魔幻才是真,写实反而是假的,正应了《红楼梦》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如何肯定信奉
期刊
辛亥革命作为历史事件早已落下帷幕,但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却历久弥新,经百年而不衰。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可以说无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其后续影响,海内外学界对此的探讨已十分充分。在此背景下,继续研究辛亥革命似乎已山穷水尽,但由罗福惠、朱英主编的四卷本《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以下简称《记忆与诠释》)却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记忆与诠释》全书共分四卷,约240万字,主要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