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基因rs3918242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PubMed数据库检索2011年4月以前相关文献,按纳入标准搜索研究MMP-9 rs3918242 C/T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相关的文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4 124例肿瘤患者和4 728名对照个体被纳入荟萃分析.分析表明MMP-9 rs3918242 C/T多态性与整个肿
【机 构】
:
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基因rs3918242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PubMed数据库检索2011年4月以前相关文献,按纳入标准搜索研究MMP-9 rs3918242 C/T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相关的文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4 124例肿瘤患者和4 728名对照个体被纳入荟萃分析.分析表明MMP-9 rs3918242 C/T多态性与整个肿瘤易感性无显著相关(等位基因比P=0.378,OR=0.94,95% CI:0.83 ~ 1.07),但在肿瘤分层分析中发现MMP-9突变型等位基因T显著降低了肺癌(P =0.026,OR=0.70,95% CI:0.51 ~0.96)和结直肠癌(P=0.016,OR=0.80,95% CI:0.66 ~ 0.96)的易感性.结论 MMP-9 rs3918242 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和肺癌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随着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和日益成熟,多学科治疗已成为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任何单一治疗方式都难以提高食管癌的疗效.临床研究发现,根据不同患者,有目的地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将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
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促炎因子,能够刺激NK细胞和T细胞,增强Th1/Th2免疫应答,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18作为免疫佐剂应用于肿瘤治疗,具有抗肿瘤效应.IL-18高表达的肿瘤患者预后较差.IL-18也可促进肿瘤发展和免疫逃逸,诱导血管发生和转移.IL-18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是其特点之一,多数认为临床阴性者无需行预防性颈清扫术,治疗性清扫以颈改良性清扫术为标准治疗术式.颈清扫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处于争议之中,Ⅰ区不必常规清扫,Ⅱ区倾向于包括,Ⅴ区的清扫对颈肩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危者可以观察,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及时治疗.常规中央区清扫有助于降低复发率.择区性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侧群细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侧群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尤其具备肿瘤的始发潜能,同时对化疗药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侧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选与培养方法及侧群细胞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能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肺癌是恶性肿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5年生存率只有10%~15%[1].分子靶向药物以其高效、低毒、服用方便等特点,适合用于维持治疗.本研究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IG)吉非替尼,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是在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4大肿瘤治疗手段,是目前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因此又将其称之为自然细胞杀伤样T淋巴细胞.CIK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在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的治疗中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抗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分子靶向药物bevacizumab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了临床效果.现就bevacizumab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在尿路移行细胞癌(肾盂、输尿管、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0例尿路移行细胞癌及20例正常肾盂、输尿管、膀胱组织石蜡切片中ET-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ET-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0.5%,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ET-1表达与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ET-1表达
微小RNA( miRNA)功能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miRNA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有显著的肿瘤相关性和组织特异性.血清miRNA的检测具有获取简便、创伤小、技术快速等优点,因此可作为新的诊断肿瘤的分子标志物。
肿瘤休眠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机制未被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肿瘤休眠与血管新生受损有关,当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超过抗血管生成因子时,休眠肿瘤可获得血管新生表型而逃脱休眠.虽然休眠肿瘤获得血管新生表型转换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抗血管生成治疗仍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诱导肿瘤休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