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前提,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质疑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或人物动作、神态提出质疑;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提出质疑;对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提出质疑,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电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手段,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质疑;电教;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显其重要。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既担负着上述重任,又还要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前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1 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这些读物便于学生读懂,读得有收获,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让学生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扩大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其乐无穷。
1.2 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读一读、演一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读一读、比一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开展读书汇报会,利用班队会等课余时间,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汇报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情节、最感动的片段、读书的感受体会收获等。
1.3 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等,随着《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搬上荧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高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读名著”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并在阅读课上对其中的经典段落进行阅读赏析,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以上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质疑——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人陈献章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质疑。
2.1 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或人物动作、神态提出质疑。一篇文章中有时会多次出现同一语句或人物的动作、神态,而出现的具体语境又往往不同,那么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情况高度重视,并善于提出疑问,而且要力求想深想透。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了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此,不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二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过思考,就会明白:同样的句子这样出现,就构成了回环反复,形成了诗一般的节奏,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人们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充分表现了孔乙己所处环境的冷漠无情,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
2.2 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提出质疑。比喻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会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具有一种非常神奇的作用。但有的比喻句,你看起来似懂非懂,总觉得还有什么深意没有体会出来。这时,就要穷根究底,直到弄清其含义为止。例如《海燕》中有这么一句话:“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句显得别致新颖,但同时又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金色的闪电变成了黑色的?这个比喻句有何深层寓意?思考后明白:作为本体的海燕是黑色的,它在大海上快速而敏捷的飞翔,不就像是闪电吗?勇敢的海燕敢于在暴风雨要来临的时候这样快速的低飞,不正是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种大无畏精神的象征吗?
2.3 对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提出质疑。文章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组织,或清新雅致,或生动形象,或言简意赅,或准确鲜明,可谓恰到好处。4.在意犹未尽处提出质疑。很多文章中往往有许多地方写的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对其提出疑问,并挖掘其深层含义,体察其“弦外之音”,领会其言外之意。
只要善于在教学中质疑求解,就能掌握阅读教学的门径,就能提高阅读的教学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水平和审美的能力。
三、电教——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手段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仅凭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1 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 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电教手段、课外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兴趣;质疑;电教;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显其重要。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既担负着上述重任,又还要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前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1 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这些读物便于学生读懂,读得有收获,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让学生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扩大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其乐无穷。
1.2 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读一读、演一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读一读、比一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开展读书汇报会,利用班队会等课余时间,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汇报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情节、最感动的片段、读书的感受体会收获等。
1.3 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等,随着《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搬上荧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高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读名著”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并在阅读课上对其中的经典段落进行阅读赏析,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以上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质疑——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人陈献章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质疑。
2.1 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或人物动作、神态提出质疑。一篇文章中有时会多次出现同一语句或人物的动作、神态,而出现的具体语境又往往不同,那么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这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此情况高度重视,并善于提出疑问,而且要力求想深想透。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了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此,不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二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过思考,就会明白:同样的句子这样出现,就构成了回环反复,形成了诗一般的节奏,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人们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充分表现了孔乙己所处环境的冷漠无情,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
2.2 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提出质疑。比喻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会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具有一种非常神奇的作用。但有的比喻句,你看起来似懂非懂,总觉得还有什么深意没有体会出来。这时,就要穷根究底,直到弄清其含义为止。例如《海燕》中有这么一句话:“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句显得别致新颖,但同时又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金色的闪电变成了黑色的?这个比喻句有何深层寓意?思考后明白:作为本体的海燕是黑色的,它在大海上快速而敏捷的飞翔,不就像是闪电吗?勇敢的海燕敢于在暴风雨要来临的时候这样快速的低飞,不正是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种大无畏精神的象征吗?
2.3 对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提出质疑。文章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组织,或清新雅致,或生动形象,或言简意赅,或准确鲜明,可谓恰到好处。4.在意犹未尽处提出质疑。很多文章中往往有许多地方写的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对其提出疑问,并挖掘其深层含义,体察其“弦外之音”,领会其言外之意。
只要善于在教学中质疑求解,就能掌握阅读教学的门径,就能提高阅读的教学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水平和审美的能力。
三、电教——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手段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仅凭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1 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 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电教手段、课外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