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一定要注重学习方法。
1 抓“概念”重“消化”
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2 抓“原理”重“理解”
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 读图联想法
课本插图是构成地理教材三大系统之一,它和文字系统、作业系统相辅相成,每幅图都具有简洁、鲜明、直观的特点,同时又融会了丰富的知识。读图,可获得图上的知识信息,可联想到许多相关知识。
如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得到的知识信息有:1)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图例的颜色越深,说明该地人口密度越大;颜色越浅,说明人口密度越小,而地图上有多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说明人口分布不均匀);2)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人口稠密(地图上这些地方颜色较深);3)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带人口稀疏(地图上这些地方颜色较浅);4)沙漠地区和湿热的榆林地区人口稀少。
4 知識迁移联系
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主线,有些教材内容各章之间可通过某项因素加以联系。例:气候类型图,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气候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月份,直观反映出是在哪个半球;而降水的多与少,均匀与不均匀,能反映出该地的干、湿状况,以致影响到农业生产。
5 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6 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一中学)
1 抓“概念”重“消化”
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2 抓“原理”重“理解”
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 读图联想法
课本插图是构成地理教材三大系统之一,它和文字系统、作业系统相辅相成,每幅图都具有简洁、鲜明、直观的特点,同时又融会了丰富的知识。读图,可获得图上的知识信息,可联想到许多相关知识。
如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得到的知识信息有:1)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图例的颜色越深,说明该地人口密度越大;颜色越浅,说明人口密度越小,而地图上有多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说明人口分布不均匀);2)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人口稠密(地图上这些地方颜色较深);3)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带人口稀疏(地图上这些地方颜色较浅);4)沙漠地区和湿热的榆林地区人口稀少。
4 知識迁移联系
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主线,有些教材内容各章之间可通过某项因素加以联系。例:气候类型图,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气候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月份,直观反映出是在哪个半球;而降水的多与少,均匀与不均匀,能反映出该地的干、湿状况,以致影响到农业生产。
5 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6 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