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视角下和谐文言课堂的构建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和文化”视角下和谐文言课堂的构建问题。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从古到今,诵读对于文言文学习都大有裨益。和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诵读能给文言文课堂带来巨大的变化,提升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悟到文言形式之美、音韵之美、意义之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并由此展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和谐融洽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和谐课堂
  一、文言文课堂的现状
  文言文课堂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生活年代距离久远,文言语境的缺失,导致学生阅读文言作品存在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只能死记硬背,久而久之便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把考纲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以考定教,把完整、优美的文言文鉴赏变成枯燥无味的字词教学,忽视了文言文作为“文”的审美价值。文言文教学沦于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文言课堂师生关系缺少和谐之感。
  二、“和文化”的引领
  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提出了以“和文化”引领片区教育“群品共生”的愿景。这一理念,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而言,就是“和在课堂改进”,即打造“和谐课堂”。应该说,这一提法触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缺少师生的和谐互动、情感交流,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想要高效,着实有些困难。
  文言课堂如何建构师生和谐关系,是诸多一线教师试图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试验、筛选,形成了以“诵读”教学法构建“和谐课堂”的做法。
  三、“誦读”之意义
  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从其解释中,可以大概了解到:“读”不仅仅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它不仅包括“诵”,还包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其实,古文诵读教学早就在二千多年前就被孔子提出来,并有效实行。但近百年来,它被冷落了,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有效的执行。在文言学习中,若缺少诵读,那么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往往就被分隔成若干个“知识点”,作品便失去了原有的、完整的情趣与神韵。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汉代扬雄的“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作品大门的金钥匙。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等,我们发现初中文言文学习重在文言语感的积累。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最有效和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逐渐形成自觉利用工具书学习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四、诵读给文言课堂带来的改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诵读作为切入口,对文言文课堂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一)诵读,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诵读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技能,处理得好,感染力就增强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诵读这种声音的艺术再现,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教师与学生一同训练诵读时,师生的情感交流大大增加,教师的诵读示范也会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诵读的艺术魅力,学生便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扭转了教师的一言堂状况。因为诵读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完全可以依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特色。学生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示、竞争,而且不因考试成绩决定参与机会、诵读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二)诵读,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要让师生改变早已根深蒂固的学习方式实在不容易,尤其是文言教学,得找到合适的切入口,这切入口便是诵读。
  自主学习,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己读得不好的地方,产生各种疑问。学生如果脱离集体去“闭门造车”,试图自己解决这些疑问,那么无论他多聪明、多努力,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因为诵读主要是读给别人听的,必须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不但读给别人听,还要听别人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诵读需要合作学习。
  诵读者要对基调、停顿、重音、语调、语气、语速等进行自主选择、加工,然后读给别人听、听别人读,在比较中交流,从而获得发展。另外,诵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接力读、角色度、高低读、性别读等,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既有分工,更有合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协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落实交流、互促、互助。
  再者,诵读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提倡个性化,这就要求学生需通过探究学习来获得发展。当学生的诵读水平不断提高,需借助的外界评价便越少,此时就需要更多更深的自我探究了。
  (三)诵读,让学生逐步形成了文言语感
  课文诵读得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会把握得更准确、更深刻。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这般经历,到课文关键点的时候,无论怎么解释,学生都似乎理解不了课文的精髓。或许,有些语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难通过讲解来分析出它的意味,然而,借助诵读就可以立刻感受到。
  例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个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对句末语气词的理解,来把握说话者孙权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在指导学生分别进行拖长声音、提高声调等的尝试后,学生自己便能大概知道,这句末的“邪”字是一种反问语气,体现出孙权的不悦、对吕蒙略有责备,一位有威严、关心下属的君主形象赫然而现。   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还能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会议》一文中认为,“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閱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首先,学生在诵读前,必须认读出课文上的每一个字,做到字字落实,不能有任何的跳读。因为诵读进行时是不能落下一个字的,这就比一般的默读、跳读需要更高层次的认读能力。
  另外,文言文单音节词多,虚词多,省略句多,还有通假字、特殊句式。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古人怎么诵读?句读。诵读文言文,关键是懂得句读,句读一出,文意自然就理解了。所以,诵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文言语句的分析与理解。久而久之,对文言的句读逐渐熟悉,诵读起来得心应手,文言语感就培养起来了。正如清代学者姚鼐在其《惜抱轩尺牍》中所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四)诵读,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俗话说,“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对汉姆雷特的看法或许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想法、感受与感悟。同样地,诵读也可以展现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个性是引起创新的心理基础,诵读能健全个性,启发学生创新。因为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充满着个性,有作者本身的感情倾向、偏爱的表现手法,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不同形式的个性共同构成了文学艺术的生命。诵读,也必须抓住这些个性,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加工、改造,并且融入诵读者个人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借助声音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充分表现出来,才能绘声绘色、绘情绘景。
  诵读没有标准答案,允许诵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感悟,见仁见智地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可以说,只要学生读出来了,就有创新;读得绘声绘色,能读出自己个性与理解的,便是更大的创新。“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五)诵读,让师生的教学活动和谐融洽
  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诵读,把传统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因为,在课堂上不仅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教师在这种群体多元的互动中,始终发挥着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使师生互动成为有目的、有效能的诵读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融洽。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每一次诵读展示,便是一次成果共享,师生将会乐此不疲,并逐渐地将文言文诵读的兴趣转化为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教师范诵,师生对诵,齐诵,论诵,分角色诵读等等,丰富多彩的诵读便能始终保持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师生在诵读的美感、情感中,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
  总而言之,在文言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比较频繁,容易达成和谐的师生课堂关系。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1.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7.
  [3]朱光潜.诗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117.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语文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语文来源于生活,想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语文作文教学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推进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这是一个令无数中学的语文老师头痛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学作文占了试卷的卷面分差不多一半分数,作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环节,如何在中学阶段推进语文作文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使语文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给第一线数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大家带来新的挑战。怎样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是全体数学教师急于探讨的问题。其实,课本中的数学也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运用。  陶行知说得好:“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学生在生活大舞台中关心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经历什么?发现什么?等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4日,香港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杨何蓓茵、副秘书长康陈翠华一行5人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考察交流。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长李鲁、处长何金晖,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周国平出席考察座谈会。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及院办公室、基础教育研究室、教学教材研究室、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交流。  会上,李海东副院长代表省教育研究院对杨何蓓茵女士一行的到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在“双创课堂”教学中进行“PhotoShop图形图像设计软件与热转印机器配合印制个性服饰”项目的教学过程,对教学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中职学校如何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双创课堂”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双创课堂;项目;热转印机器  教育部网站公示“教学[2015]12号文件”,向各级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高等
自从听说学校组织去澳洲游学,我心中对南半球这个神奇的国度更加充满好奇,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热情友好的主人、袋鼠、考拉、悉尼歌剧院以及美丽的环境都成了我在网上搜索的目标。这次澳洲游学之旅的见闻给了我很多感悟。  我们第一站是克里夫顿山小学,我们和这里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四天,他们的学习内容很丰富,也很开放自由,学习以同学之间互动为主,没有固定的座位,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空间自由发挥,也可以随时提问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里,美术教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借助于小学美术教学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落实,过去的美术教学方法很难和时代发展相适应,也不能满足学生在美术方面的需求。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美术老师要注重创新,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策略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语文、
【摘要】为了能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让家校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通过调整“将家长当作学生、将家长当作朋友”等的角色转变意识,运用“建立家校联盟、教给家长亲子沟通的方法、给家长提供帮助、为家长指名教育方向”等方法,促进家校联系,加深家校感情,让家长明确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让家校实现深度合作,共育学生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家校合作;亲子沟通;班主任  “家校合作”这个话题在近几年可谓
【摘要】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具有比较成熟的心智,思维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高中是学生迈入大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在高中三年学生需要掌握更加多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型的优秀人才,因此高中班主任需要重视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美术班  在我国的高中学校中,既存在有普通的文化班级,也有美术班、音乐班等艺术班级,然而大多数学校在传统教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角是随处可见的,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是探究新知的生活基础,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②使学生初
【摘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全区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背景,结合西片“和文化”及我校“致远教育”的文化背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以满足学生个体性、差异性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