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全区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背景,结合西片“和文化”及我校“致远教育”的文化背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以满足学生个体性、差异性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完善阶段,目前已有雏形但并不完善。本文旨在记录整个开发历程,以及期间的思考与困惑,以期得到同行、专家指教。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和文化;致远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可以开发和培养个体积极评估策略、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2007年我国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我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生管理和教学,以期运用积极的内容、积极的方法和积极的手段,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培养,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提前预防,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一、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发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番禺区目前正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由伍清文副局长主持的《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中小学幸福课程实践研究》課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区范围内正在逐步推行,这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西片教育指导中心正在推行“和文化”,以“和”为办学举措, 遵循文化管理的机理,引领片区全体师生追求“和而不同,群品共生”这种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这对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我校推行“致远文化”,旨在培养“现代君子”,这一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与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谋而合。
近年来,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在初一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二、初三主要以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巩固并延伸初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我校以多种途径开展,但仍然不够系统、完善。特别是缺乏一套具有系统性、 针对性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心理课程教材。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以上背景,我校决定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着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1.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考虑到我校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初一年级着手,旨在编写出符合我校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材。初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 “游戏”“活动”中的体验为突破口,强调学生在游戏、 活动中的强烈心理体验,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 提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质就是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和文化”“致远教育”的背景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积极心理教育是在吸纳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健康、积极教育等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的。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积极的方法和积极的手段,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培养,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提前预防,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注重设置情境、增加体验、投入参与、互助互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征。究其根本,将心理健康教育赋予情感体验的过程之中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强调使人在情感、情绪体验之中塑造积极心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情景,或实际感受,或现场模拟,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分析,从而获得知识、体会情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惯用方式。心理健康课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借助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各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现实意义
西片教育指导中心着力于研究“用和文化创造区域教育新品质”,其中所谓的“和管理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并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文化。这一人本性特征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预防和培养为主”的特征是一致的。“和管理文化”建设方案中所强调的“每所学校的全体师生以追求‘和文化’为教育生活的意义”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相契合。我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设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校本教材,申报相关课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教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唤醒教师或已弱化的积极心理品质,以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确保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体师生以追求‘和文化’为教育生活的意义”。
从另一层面来看,本片教育指导中心用“和文化”管理学校,体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群品共生”的“和管理文化”。这必然需要各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我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便是走在片区前沿,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及途径,以期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我片“和文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村民子女、个体户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源的性质也导致学生家庭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部分学生出现诸如消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意识缺乏等心理问题。就我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素质教育的推进,致远教育的实施,培养现代君子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论素质教育,还是我校致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从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我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致远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我校心理健康课是面向全体初一学生的一种课堂形式,课程颠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性和纠错性,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和预防性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来组织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我校初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适应篇
以新生适应为主线,从“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认识他人,融入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学习;尊师亲师”四个主题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预防升入初中出现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团结等积极心理品质。
2.交往篇
主要包括“学会感恩”“懂得倾听”“相互沟通有妙招”“搭建亲情的桥梁”四个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真诚、热情、感恩、宽容、社交智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3. 方法篇
从时间管理、合理归因、专注、自我暗示等方面,渗透我校初一学生尚且欠缺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律等积极心理品质。
4. 乐学篇
包含了学习乐趣、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四个主题,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各种学习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培养学习力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好奇心、创造力、开放的思想、洞察力、热爱学习等积极心理品质。
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
从计划开发校本教材到正式开发阶段,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孕育和准备期,纵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完善阶段。
准备阶段: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及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小组;申报课题,引领开发;开展理论学习,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学校文化;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关情况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看法及期待。
开发阶段:根据外部需要及学校内部实际,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编写课程的内容大纲目录;组织课题组人员集中编写校本课程,邀请专家对校本课程初步审稿。
实施阶段:目前已在初一级普遍实施,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已排入课表,每学期20课时;有专职心理教师担任心理课程教学,保证教学效率;课程活泼,形式多样,以确保教学效果,并与其他会考科目一样,每学期进行自查,让学生以匿名方式提出对心理健康课的评价、建议以及期待,心理健康课程在我校初一级已常规化。
课程评价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侧重对开发过程动态形式的评价,具体应围绕以下层面开展评价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组织机构的评价,对课程编制方案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问卷调查前后测结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初一级学生在好奇心、创造力、社交智慧、热情、真诚等多项相关积极心理品质上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数据证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课程评价尚未完成,仍在继续进行。
完善阶段: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及推广到其他年级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由于学情的变化,我校也会对每学期新入学的初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积极心理品质调查,进而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最大程度的贴近学生需求,从而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校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 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和配合。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还处在实施与评价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惑,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
参考文献:
[1]柴军应.共同体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建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3).
[2]杜尚荣,王笑地.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特征及原则[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8).
[3]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4]路华清,左菊,孙泽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及其流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6]孙公策.关于创建中小学“积极成长”师生幸福区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4).
[7]汪建华.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3(06).
[8]汪明,张睦楚.要重视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工作[J].课程教学研究,2015(04).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和文化;致远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可以开发和培养个体积极评估策略、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2007年我国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我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生管理和教学,以期运用积极的内容、积极的方法和积极的手段,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培养,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提前预防,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一、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发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番禺区目前正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由伍清文副局长主持的《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中小学幸福课程实践研究》課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区范围内正在逐步推行,这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西片教育指导中心正在推行“和文化”,以“和”为办学举措, 遵循文化管理的机理,引领片区全体师生追求“和而不同,群品共生”这种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这对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我校推行“致远文化”,旨在培养“现代君子”,这一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与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谋而合。
近年来,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在初一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二、初三主要以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巩固并延伸初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我校以多种途径开展,但仍然不够系统、完善。特别是缺乏一套具有系统性、 针对性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心理课程教材。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以上背景,我校决定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着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1.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考虑到我校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初一年级着手,旨在编写出符合我校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材。初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 “游戏”“活动”中的体验为突破口,强调学生在游戏、 活动中的强烈心理体验,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 提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质就是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和文化”“致远教育”的背景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积极心理教育是在吸纳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健康、积极教育等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的。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积极的方法和积极的手段,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培养,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提前预防,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注重设置情境、增加体验、投入参与、互助互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征。究其根本,将心理健康教育赋予情感体验的过程之中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强调使人在情感、情绪体验之中塑造积极心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情景,或实际感受,或现场模拟,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分析,从而获得知识、体会情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惯用方式。心理健康课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借助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各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现实意义
西片教育指导中心着力于研究“用和文化创造区域教育新品质”,其中所谓的“和管理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并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文化。这一人本性特征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预防和培养为主”的特征是一致的。“和管理文化”建设方案中所强调的“每所学校的全体师生以追求‘和文化’为教育生活的意义”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相契合。我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设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校本教材,申报相关课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教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唤醒教师或已弱化的积极心理品质,以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确保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体师生以追求‘和文化’为教育生活的意义”。
从另一层面来看,本片教育指导中心用“和文化”管理学校,体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群品共生”的“和管理文化”。这必然需要各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我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便是走在片区前沿,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及途径,以期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我片“和文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村民子女、个体户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源的性质也导致学生家庭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部分学生出现诸如消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意识缺乏等心理问题。就我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素质教育的推进,致远教育的实施,培养现代君子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论素质教育,还是我校致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从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我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致远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我校心理健康课是面向全体初一学生的一种课堂形式,课程颠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性和纠错性,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和预防性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来组织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我校初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适应篇
以新生适应为主线,从“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认识他人,融入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学习;尊师亲师”四个主题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预防升入初中出现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团结等积极心理品质。
2.交往篇
主要包括“学会感恩”“懂得倾听”“相互沟通有妙招”“搭建亲情的桥梁”四个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真诚、热情、感恩、宽容、社交智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3. 方法篇
从时间管理、合理归因、专注、自我暗示等方面,渗透我校初一学生尚且欠缺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律等积极心理品质。
4. 乐学篇
包含了学习乐趣、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四个主题,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各种学习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培养学习力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好奇心、创造力、开放的思想、洞察力、热爱学习等积极心理品质。
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
从计划开发校本教材到正式开发阶段,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孕育和准备期,纵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完善阶段。
准备阶段: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及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小组;申报课题,引领开发;开展理论学习,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学校文化;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关情况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看法及期待。
开发阶段:根据外部需要及学校内部实际,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编写课程的内容大纲目录;组织课题组人员集中编写校本课程,邀请专家对校本课程初步审稿。
实施阶段:目前已在初一级普遍实施,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已排入课表,每学期20课时;有专职心理教师担任心理课程教学,保证教学效率;课程活泼,形式多样,以确保教学效果,并与其他会考科目一样,每学期进行自查,让学生以匿名方式提出对心理健康课的评价、建议以及期待,心理健康课程在我校初一级已常规化。
课程评价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侧重对开发过程动态形式的评价,具体应围绕以下层面开展评价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组织机构的评价,对课程编制方案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问卷调查前后测结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初一级学生在好奇心、创造力、社交智慧、热情、真诚等多项相关积极心理品质上前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数据证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课程评价尚未完成,仍在继续进行。
完善阶段: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及推广到其他年级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由于学情的变化,我校也会对每学期新入学的初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积极心理品质调查,进而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最大程度的贴近学生需求,从而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校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 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和配合。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还处在实施与评价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惑,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
参考文献:
[1]柴军应.共同体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建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3).
[2]杜尚荣,王笑地.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特征及原则[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8).
[3]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4]路华清,左菊,孙泽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及其流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6]孙公策.关于创建中小学“积极成长”师生幸福区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4).
[7]汪建华.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3(06).
[8]汪明,张睦楚.要重视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工作[J].课程教学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