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大贡献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全面地发展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从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他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发展科技上为不断推动新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动力;他还精辟地阐明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为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我们要全面地掌握和贯彻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论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改革;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04-05
  一、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从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阐述了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力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它同旧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从而为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指明了方向。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巨大发展和贡献。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教训基础上,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阐述了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杠杆和强大动力,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又进一步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阐明了改革的内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135-136又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1]321“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相信我们的领导,才会相信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333因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生产关系就会有些方面和环节不再适应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也会有些方面和环节不再适应经济基础继续发展的需要。只有革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完善、发展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继续发展需要的方面和环节,才能继续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向前发展,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我们只有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地通过改革,坚决彻底地革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社会体制的弊端,不断地革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方面和环节,及时建立、完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邓小平所讲的改革是全面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既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方面社会体制改革;也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变革。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系统网络,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全面进行改革,才能使各方面改革相互协调,配套成龙,改革互相促进和推动,使整个改革取得最佳成果和释放最大红利。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2]237
  邓小平还进一步论述了我国改革的性质、实质及其巨大作用和特点。他说:“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113为什么说我国改革是一场革命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从改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一类是剥削制度下的对抗性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是革命,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另一类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无阶级社会的非对抗性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以后无阶级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类历史上的阶级社会虽然已有几千年,许多国家阶级社会的历史还会存在一个时期,但以后人类社会无阶级社会的历史会更长和更光辉灿烂。因此,改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决不亚于阶级社会中的革命,它在人类历史更长、更光辉伟大的漫长时间里,都将发辉其历史火车头的伟大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第二,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看,改革也是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2]135又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370因为通过改革,革除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完善、发展了适合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从而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第三,从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改革也是一场非常广泛和深刻的社会革命。通过改革,在经济、政治、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从社会体制到社会观念,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都要引起革命性的变革。由上可见,在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但这种革命,同阶级社会的革命,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它不是以对抗的暴力形式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进行,具有渐进性和过程性的特点,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1]397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另一种意义的革命。   为了回击对改革的攻击,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邓小平又提出了正确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72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正确判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也是正确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正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手段,正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第三个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我们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前两个标准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手段。从“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机整体来看,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第一个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第二个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如果能全面做到三个标准,就能逐步实现消除贫穷、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国内外形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我们应以邓小平改革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协调改革,及时地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向前发展,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发展科技上阐述了不断推动新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在总结世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第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而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工具、优化劳动对象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劳动者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状况)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优化和创新,都是在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如果无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优化和创新就都很难实现和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无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就不会有各种机器产生和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产生、发展、应用,也就没有今天现代化大生产的自动化和电气化。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革命,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强大动力,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及其掌握科学技术的竞争,谁能掌握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掌握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和越来越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从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和越来越重要。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87又说:“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87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在它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造成的生产力,比过去几千年所造成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其根本原因除了用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替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从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解放了生产力和发展了生产力以外,还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发展科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后的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也比过去几千年的科技成果的总和多得多。而最近三十年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又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要多。最近三十年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加速度的,越来越快。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越来越快和越来越高。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之所以是加速度的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一是由于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是加速度的;二是由于人类实践经验越来越多,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提供了资料和条件;三是由于人类科学技术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大;四是由于人类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启发、促进、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第三,新兴的先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技术是新兴的先进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等等。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产业、产品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世界上各种高科技的产业及其产品,都是当代的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兴的先进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催生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及其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邓小平说:“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1]87   由上可见,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把邓小平的这一著名论断作为一个强大思想武器来掌握,不仅要向改革要动力,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向科技要动力,通过发展和应用科技,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进一步阐明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邓小平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观点,无论是在阐述改革开放,还是在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都特别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鼓励、支持群众敢想、敢闯、敢试,大胆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大胆实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业创新。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382又说:“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做到在技术上、生产上不断有新创造和新纪录。”[1]97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充分调动他们参加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努力建成创新型国家,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邓小平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还正确地阐明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和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性质。他说: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和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破坏社会生产力,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89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和他们脑力劳动的性质,才能深刻认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革命知识分子,是我们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才能很好造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
  为了加快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邓小平还精辟地阐明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重要观点。他说:“生产力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不相同。”[1]88劳动力是生产力中的实践主体,是活的人的因素,而生产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乃是无生命的物的因素,只有被人(劳动力)掌握和作用时,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也都是由人创造和发明的。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是相对稳定的,而人的科技知识、生产经验、劳动技能都是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即不断发生量的变化和增长,而当人的科技知识、生产经验等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创造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新的产业,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新的阶段,即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由此可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因素和起最终决定作用。接着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88为了迎接现代科学技术新的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尽快赶超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大力发展以信息科技为龙头的高新科技和高新产业,大力培养专业科技队伍和世界拔尖人才,迅速提高我国广大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尽早占领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邓小平运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精辟地阐明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从改革、科技、实践主体劳动力等各方面,全面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阐明的上述思想,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同挪威首相维洛克的谈话[N].人民日报,1984-11-21.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其他文献
[摘 要]纵观2014年神州文坛,各省市文学力量大多仍延续以往以“军团”形式集结亮相的方式,而原来作为地方文学军团主力先锋的文学“湘军”,反倒显得相对沉静寂寥。这些湖南小说家们正归于韬光养晦的积累沉潜,从这一意义上说,湖南文学倒是真正进入了一种绚烂过后归于平静的“新常态”。但也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无声”的“新常态”中,我们看到了湖南文学的希望。2104年的湖南小说,名家老将力作频出,新人新秀不甘人后
期刊
[摘 要]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东北振兴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既有的发展战略开始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不能够更好的指导东北地区的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开始放缓,一些深层次体制性以及结构性矛盾不断彰显,
期刊
[摘 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中心,对党章中关于群众路线的表述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演进的历史轨迹。中共一大至六大的党章提出了组织群众的任务,确定党支部为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表明群众路线开始孕育。中共七大的党章全面体现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要求,标志着群众路线的成熟。中共八大的党章反映了执政党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的新要求。中共九大和十大的党章取消了群众路线的有关要求,群众路线受到歪曲。中共十一大
期刊
[摘 要]住房消费作为家庭内部的一项集体消费,涉及到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利益权衡问题。针对学界现存的利己与利他的消费取向的争论,笔者以王村的经验研究证明,处在上有老、下有小代际关系中的中年居民,以子女的婚嫁作为首要消费动机,以父辈的养老作为消费参考因素,在住房消费过程中所建构的是一种以利他取向为主,以利己取向为辅的代际消费文化。但是因为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的不同,化解家庭代际消费关系中利己与
期刊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立足点放在具体问题上,从小处入手,如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防治就是事关教育、法治乃至国家前途的具体问题。通过研究得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性是大学生犯罪防治的根本宗旨;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是大学生犯罪防治
期刊
[摘 要]器官捐赠问题关乎人类的福祉水平,是福利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世界上有两种人体器官捐赠方式,明示同意制度和推定同意制度。本文运用效用分析,以及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比较发现,推定同意的方式对于社会总福利影响优于明示同意制度。但是在考虑伦理价值规范之后,就不能简单认为推定同意制度更好了,方案的选择要服从弱势多数偏好法则的要求。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不违背伦理价值的情况下,提高捐赠者的数量,
期刊
[摘 要]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源于实践,服务人民,语言平实,成绩显著,传承历史,纠正失误,开拓未来。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是其政治实践的“慧根”,也是后人理解其政治智慧的钥匙。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智慧;品质  [中图分类号]A8;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09-04  在毛泽东眼里,邓小平“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在周恩来看来,邓小平处理问题“举
期刊
[摘 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实践做法,进一步思考今后改革的方向,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背景;实践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D91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34-05  审判权作为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中立
期刊
[摘 要]通过VAR和VECM框架分析各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动态影响,应用DF-GLS检验、KPSS检验、IRF、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发现:财政支出中消费性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挤出效应,转移支付支出、文教科研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引致效应。短期内消费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最为显著,中长期经济建设支出、转移支付支出、文教科研支出则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显著影响。  [关键词]财政
期刊
[摘 要]饮食民俗是整个民俗系统的物质基础,也是民俗系统内部与自然生态系统关联最为密切的层面之一。饮食民俗是在特定的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限定下,人们对食物资源与种类进行智慧性地认知、利用与选择的结果。辽宁满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本区域生态位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并形成生态特征非常明显的饮食习俗。尤其在春节饮食中,人们更是追求节日饮食的精、细、全,无论是春节食品的材料准备,抑或是制作工艺、食用方法等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