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质学校建设需要各方面的有效参与,其中基层教研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基层教研室如果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转型。与学校建立走向融合的“依伴关系”是基层教研室未来发展的一种选择,在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需要对原有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定义,基层教研员也需要重新建立专业发展观并提升教研领导力。
【关键词】优质学校;基层教研室;依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6-03
【作者简介】朱治国,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张家港,215600)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博士。
教研部门(专指各级中小学教研室)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课程标准的落实、课堂教学的诊断与引领、考试的跟踪与评价等方面,给予一线教师和学校重要支持,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在教育供给侧改革尤其是优质学校建设过程中,教研部门尤其是县区一级的基层教研室需要重新定位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以“依伴关系”来实现基层教研室与中小学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的重新定义
依伴关系的核心是不同的关系主体在相互碰撞、认知与尊重中共同创造一种“互依、互尊、互动、共生、共创、共荣”的新的文化氛围,并以互为目的的角色认知和一个团队的姿态,共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和中小学的关系也就从原来“两双手”的关系变为“眼睛和手”的关系,即互相补合、协调共创优质学校,基层教研室应该具有三种角色。
其一,引领课堂进步。研究教学、改进课堂、总结推广典型是教研员引领课堂进步的主要手段和传统工作方式,在教育转型和优质学校建设背景下,基层教研室如何在与教师共建课堂过程中发挥“相互补合”作用?教研员应该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坚守教学常识,在纷繁喧嚣中保持独立的认知。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正确的教育过程,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学科思维,获得发展,这是教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基础。二是要有课程的视野,要把具体的教学活动放到课程背景中,为教学活动寻找合理的解释。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活动才能有高度和广度。三是探索课堂的边界,核心素养、“互联网 ”和大数据是影响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课堂改进的三个重要因素。在此影响下,课堂边界必将拓展,学科的独立与融合、课堂物理空间突破、多元学习圈的形成等,都将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在优质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下,不仅要求有优质的课堂,还要保证课堂在正确的轨道上并向正确的方向进步,这需要由基层教研室担负责任。
其二,共建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是当下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优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学校课程体系是指一所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框架和系统路径,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帅,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实现在学校整体框架下课程的有效实施。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双重责任,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化,这对于任何“教学者”的教师以及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而基层教研室由于长期跟踪研究学校、教师和课堂并由此能为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合的课程体系框架、实施逻辑、教学行为解释和实验支持,从而使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可能。
其三,培育区域教育文化。优质学校建设不可能是一个学校独立完成的,因为学校从来不是一个封闭单元,而是为社会服务的公共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调查指出:学校教育被认为是实现未来经济繁荣昌盛的关键,是同失业做斗争的首要工具,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动力,是增强日渐闲暇又紧张的社会文化活力的必要前提,是社会进步与平等的锐利武器,是维护民主价值观的保证,是个人成功的通行证。学校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学校的重大变革會影响与学校自身所具有的多元目标高度相关的社会集团或者阶层已存在的利益格局。因此,一种区域教育文化,也就是学校之间共享发展,学校与社会其他系统高度相融并获得支持的区域教育文化,是优质学校建设的前提,基层教研室类似于这个文化体系里的“蜜蜂”,通过判断、总结、传递,促进彼此的理解相融。
二、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工作的主要策略
在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以“区域视野,学校本位”的原则,在搭建区域教育发展的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为区域内学校科学定位,寻找适合的增长点,以发展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为目的。
1.以学科主张建设引领区域教育教学进步。
现代教学以对学生学习结果关注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原则,因此,对学科教学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学科思想的准确理解,从课程的视野来促进教学的发展,必然成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基层教研室和学科教研员在引领学科发展上,不仅要能研究课堂的具体问题,更要有学科和课程发展的整体视野,能提出学科主张,并以此团结教师,追求学科教师的共同价值认同,给出教学发展的学科路径和教师发展的成长路径,实现对学科课程的系统发展、整体引领。
学科主张是国家课程标准在特定区域内“落地”的指导纲要和实践路径,学科主张是基于科学分析区域教育水平状况、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等,形成的适合本区域的引领全学科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逻辑和路径。
以教研员为核心,研究制定学科主张,并以此认真规划不同年级、不同课堂、不同课型的发展规划,促进教学发展。教研员既能指导具体的课堂,更要能从具体的课堂中跳出来,从规划整个区域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以课堂教学标准引领教师改进教学。
在依伴关系下,改进课堂教学依然是教研室和学校共同的任务。但是,对于教研室而言,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和指导方式需要转型,主要体现为三种转变,即由单个的课堂指导转变成普遍的课堂引领,由重复的普遍问题的研究指导转变成阶段性主题式的研究指导,由经验专家型评价转变成科学专家型评价,而要顺利实现这三种转变,必然依托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即课堂教学标准。 建立并推行課堂教学调研评价标准。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课堂调研评价再改进。目前,评价课堂多以教研员的课堂经验和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作为标准,评价的个性化比较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则让评价更细化、更具体。另一方面,以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调研,能积累大量的课堂教学数据样本,全面掌握区域教学的整体情况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诊断分析区域课堂主要问题,并实现对学校之间、学科之间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分析,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学校问题和教师问题。第三是通过课堂教学标准,给教师明确的规范课堂或者是好课的标准参照,以便更好地引领教师课堂教学发展。
3.以主导式教研沉浸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在依伴关系下,教研室与学校是共同体,教研员与教师要结成彼此“互为目的”的关系,教研员要改变“以我为主”的工作方式,围绕教师日常教学开展“主导式教研”,即实验主导和问题主导,从而真正实现与教师共建教学。
实验主导式教研是指教研员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问题,以教学实验的方式,深度介入学校教学的一种教研方式。在实验主导式教研中,教研员首先要有教学理论或者方法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出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然后指导相关教师和班级进行实验,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访谈、数据分析等进行比较验证,从而指导教育教学。
问题主导式教研是指教研员对教师进行“影子研究”,通过对学校教师(备课组或者主要教师)教学生活的全程跟踪观察,以“他者”视角,研究分析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对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主导式教研进一步聚焦了教学研究的视角,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实现对一个教师、一个备课组的持续指导和改进。
三、依伴关系下教研员的专业发展要求
教研员能否深度介入学校教育教学,并与教师结成“依伴关系”,取决于教研员的素养。就专业素养而言,教研员要具备“四有”,即心中有思想,眼中有焦点,手中有工具,笔下有文章。
心中有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尤其是在解决困难和路径抉择中,思想是一个人的意志力源泉和心灵的皈依。把一种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坚守并持之以恒地指导教研实践,是教研员的基本要求。在赋予思想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始终保持学习者、思考者、实验者和行动者的姿态。
眼中有焦点。教研员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聚焦问题的能力,要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究的有效焦点,围绕焦点开展教学研究。焦点的产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促使教研员发现焦点,需要有科学的教研机制,比如持续推出教研主题,以“命题”的方式聚焦教研方向。比如推进教研员实验项目,让教研员的研究专长与教学实践真正“碰撞”,产生研究焦点等。
手中有工具。在优质学校建设中,教学的改进必然依托科学的体系,教研员的身份需要从以往的“言传身教”式的经验型专家向有效运用科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型专家”转变,能开发并熟练使用调研评价工具,对教师进行更加系统的教学指导,是现代教研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以此为出发点,基层教研室应该建立以课堂评价系统为主的工作平台,从而为教研员提供有效的教研工具支持。
笔下有文章。教研员要能对教学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与推广,这是让教研走得更远的重要能力。
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这样说过:我们并不需要如何使生活健全的新知识,而是急切需要认真地对待我们所相信的、所倡导的东西。我们心灵的革命并不需要新智慧,而是需要新的严肃的态度与献身精神。生活和工作总是在平淡与简单中周而复始地延展,再伟大的教育也是沉浸在平凡的岁月里,缓慢发生。往往是信仰、责任、对待事物的精神推动着我们在这样的轨迹上创造与改变,而可能不是所谓的创意、灵感或者是智慧。“依伴关系”,实质上就是学校和基层教研室在优质学校建设的共同目标驱动下,彼此以更加严肃、欣赏的态度去改变和创造。
【关键词】优质学校;基层教研室;依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6-03
【作者简介】朱治国,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张家港,215600)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博士。
教研部门(专指各级中小学教研室)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课程标准的落实、课堂教学的诊断与引领、考试的跟踪与评价等方面,给予一线教师和学校重要支持,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在教育供给侧改革尤其是优质学校建设过程中,教研部门尤其是县区一级的基层教研室需要重新定位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以“依伴关系”来实现基层教研室与中小学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的重新定义
依伴关系的核心是不同的关系主体在相互碰撞、认知与尊重中共同创造一种“互依、互尊、互动、共生、共创、共荣”的新的文化氛围,并以互为目的的角色认知和一个团队的姿态,共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和中小学的关系也就从原来“两双手”的关系变为“眼睛和手”的关系,即互相补合、协调共创优质学校,基层教研室应该具有三种角色。
其一,引领课堂进步。研究教学、改进课堂、总结推广典型是教研员引领课堂进步的主要手段和传统工作方式,在教育转型和优质学校建设背景下,基层教研室如何在与教师共建课堂过程中发挥“相互补合”作用?教研员应该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坚守教学常识,在纷繁喧嚣中保持独立的认知。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正确的教育过程,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学科思维,获得发展,这是教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基础。二是要有课程的视野,要把具体的教学活动放到课程背景中,为教学活动寻找合理的解释。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活动才能有高度和广度。三是探索课堂的边界,核心素养、“互联网 ”和大数据是影响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课堂改进的三个重要因素。在此影响下,课堂边界必将拓展,学科的独立与融合、课堂物理空间突破、多元学习圈的形成等,都将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在优质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下,不仅要求有优质的课堂,还要保证课堂在正确的轨道上并向正确的方向进步,这需要由基层教研室担负责任。
其二,共建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是当下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优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学校课程体系是指一所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框架和系统路径,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帅,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实现在学校整体框架下课程的有效实施。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双重责任,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化,这对于任何“教学者”的教师以及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而基层教研室由于长期跟踪研究学校、教师和课堂并由此能为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合的课程体系框架、实施逻辑、教学行为解释和实验支持,从而使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可能。
其三,培育区域教育文化。优质学校建设不可能是一个学校独立完成的,因为学校从来不是一个封闭单元,而是为社会服务的公共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调查指出:学校教育被认为是实现未来经济繁荣昌盛的关键,是同失业做斗争的首要工具,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动力,是增强日渐闲暇又紧张的社会文化活力的必要前提,是社会进步与平等的锐利武器,是维护民主价值观的保证,是个人成功的通行证。学校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学校的重大变革會影响与学校自身所具有的多元目标高度相关的社会集团或者阶层已存在的利益格局。因此,一种区域教育文化,也就是学校之间共享发展,学校与社会其他系统高度相融并获得支持的区域教育文化,是优质学校建设的前提,基层教研室类似于这个文化体系里的“蜜蜂”,通过判断、总结、传递,促进彼此的理解相融。
二、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工作的主要策略
在依伴关系下,基层教研室以“区域视野,学校本位”的原则,在搭建区域教育发展的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为区域内学校科学定位,寻找适合的增长点,以发展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为目的。
1.以学科主张建设引领区域教育教学进步。
现代教学以对学生学习结果关注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原则,因此,对学科教学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学科思想的准确理解,从课程的视野来促进教学的发展,必然成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基层教研室和学科教研员在引领学科发展上,不仅要能研究课堂的具体问题,更要有学科和课程发展的整体视野,能提出学科主张,并以此团结教师,追求学科教师的共同价值认同,给出教学发展的学科路径和教师发展的成长路径,实现对学科课程的系统发展、整体引领。
学科主张是国家课程标准在特定区域内“落地”的指导纲要和实践路径,学科主张是基于科学分析区域教育水平状况、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等,形成的适合本区域的引领全学科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逻辑和路径。
以教研员为核心,研究制定学科主张,并以此认真规划不同年级、不同课堂、不同课型的发展规划,促进教学发展。教研员既能指导具体的课堂,更要能从具体的课堂中跳出来,从规划整个区域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以课堂教学标准引领教师改进教学。
在依伴关系下,改进课堂教学依然是教研室和学校共同的任务。但是,对于教研室而言,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和指导方式需要转型,主要体现为三种转变,即由单个的课堂指导转变成普遍的课堂引领,由重复的普遍问题的研究指导转变成阶段性主题式的研究指导,由经验专家型评价转变成科学专家型评价,而要顺利实现这三种转变,必然依托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即课堂教学标准。 建立并推行課堂教学调研评价标准。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课堂调研评价再改进。目前,评价课堂多以教研员的课堂经验和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作为标准,评价的个性化比较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则让评价更细化、更具体。另一方面,以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调研,能积累大量的课堂教学数据样本,全面掌握区域教学的整体情况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诊断分析区域课堂主要问题,并实现对学校之间、学科之间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分析,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学校问题和教师问题。第三是通过课堂教学标准,给教师明确的规范课堂或者是好课的标准参照,以便更好地引领教师课堂教学发展。
3.以主导式教研沉浸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在依伴关系下,教研室与学校是共同体,教研员与教师要结成彼此“互为目的”的关系,教研员要改变“以我为主”的工作方式,围绕教师日常教学开展“主导式教研”,即实验主导和问题主导,从而真正实现与教师共建教学。
实验主导式教研是指教研员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问题,以教学实验的方式,深度介入学校教学的一种教研方式。在实验主导式教研中,教研员首先要有教学理论或者方法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出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然后指导相关教师和班级进行实验,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访谈、数据分析等进行比较验证,从而指导教育教学。
问题主导式教研是指教研员对教师进行“影子研究”,通过对学校教师(备课组或者主要教师)教学生活的全程跟踪观察,以“他者”视角,研究分析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对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主导式教研进一步聚焦了教学研究的视角,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实现对一个教师、一个备课组的持续指导和改进。
三、依伴关系下教研员的专业发展要求
教研员能否深度介入学校教育教学,并与教师结成“依伴关系”,取决于教研员的素养。就专业素养而言,教研员要具备“四有”,即心中有思想,眼中有焦点,手中有工具,笔下有文章。
心中有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尤其是在解决困难和路径抉择中,思想是一个人的意志力源泉和心灵的皈依。把一种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坚守并持之以恒地指导教研实践,是教研员的基本要求。在赋予思想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始终保持学习者、思考者、实验者和行动者的姿态。
眼中有焦点。教研员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聚焦问题的能力,要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究的有效焦点,围绕焦点开展教学研究。焦点的产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促使教研员发现焦点,需要有科学的教研机制,比如持续推出教研主题,以“命题”的方式聚焦教研方向。比如推进教研员实验项目,让教研员的研究专长与教学实践真正“碰撞”,产生研究焦点等。
手中有工具。在优质学校建设中,教学的改进必然依托科学的体系,教研员的身份需要从以往的“言传身教”式的经验型专家向有效运用科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型专家”转变,能开发并熟练使用调研评价工具,对教师进行更加系统的教学指导,是现代教研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以此为出发点,基层教研室应该建立以课堂评价系统为主的工作平台,从而为教研员提供有效的教研工具支持。
笔下有文章。教研员要能对教学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与推广,这是让教研走得更远的重要能力。
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这样说过:我们并不需要如何使生活健全的新知识,而是急切需要认真地对待我们所相信的、所倡导的东西。我们心灵的革命并不需要新智慧,而是需要新的严肃的态度与献身精神。生活和工作总是在平淡与简单中周而复始地延展,再伟大的教育也是沉浸在平凡的岁月里,缓慢发生。往往是信仰、责任、对待事物的精神推动着我们在这样的轨迹上创造与改变,而可能不是所谓的创意、灵感或者是智慧。“依伴关系”,实质上就是学校和基层教研室在优质学校建设的共同目标驱动下,彼此以更加严肃、欣赏的态度去改变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