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二淼:钟爱与大义之间的理智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戏曲文化以源远流长闻名世界,而在中国有关戏曲流传中,很多地方都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戏剧鼻祖。据历史记载,李隆基在戏曲上的造诣得益于潞州。因为,他当年在潞州任过别驾。有史记载,唐玄宗为别驾倡德政之外,常与潞州名人學士饮酒赋诗,吟歌起舞。诗云:“宫里府外灯连影,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者多。”当时,唐玄宗在上党倡戏曲、好歌舞由此可见一斑。而上党梆子则是潞州戏曲的主打品牌。
  因潞州别称上党,故潞州的梆子被称作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在戏剧界颇负盛名,以其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的特点而见长。表演上,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剧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深受人们欢迎。说到上党梆子,有一个绕不过的人物,他就是段二淼。这个曾经担任过长治上党戏剧院院长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不仅以戏功深厚、演艺高超而扬名华夏;而且其爱国品格,大义精神,更令人感动和敬仰,他的精神和品格今天仍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段二淼(1898—1969)山西省平顺县赤壁村人。为著名的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他幼年贫寒,父母早亡,9岁随叔父段小章学戏,后拜艺人麒麟为师。登台后,以演《佘塘关》的杨继业、《破洪州》的杨宗保、《翠屏山》的石秀而获得声誉,从此专工小生,有“活罗成”之称。后又兼工须生。他以唱功见长,唱腔挺拔高亢,字正腔圆,明快清晰,委婉华丽。身段刚健优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为出色。在《乌鸦山》《甘泉宫》《小宴》《雁门关》《长生殿》《柳春院》中,成功地塑造了罗成、秦始皇、吕布、杨八郎、唐明皇、苗洪等艺术形象。他30岁赴太原演出,曾获“艺满并门”之誉。抗日战争时期四年隐居不出。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太南胜利剧团,先后扮演了《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血泪仇》中的王仁厚等角色。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胜利剧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1958年起任山西省晋东南艺术学校(后改称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校长,后兼任上党戏剧院院长。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分会委员。1963年,山西省文化局和晋东南专署文化局曾为他举办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他的代表剧目有《佘塘关》《破洪州》《翠屏山》《乌鸦山》《甘泉宫》《小宴》《雁门关》《长生殿》《柳春院》《白毛女》《小二黑结婚》《血泪仇》等。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爱做的事;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自己想做的事,爱做的事取得成功。段二淼一生视戏曲艺术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终其一生痴情于此,是他在戏曲艺术上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这个追求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但对于他来说毕竟是了却了自己一生的夙愿。因为这个钟爱的成功展示的是他人生的成功。


赵树理和段二淼在一路研究修改脚本

  段二淼尽管少年时备受艰辛,但他对戏曲的执着和痴迷以及天资聪颖,却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感受到的是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命运多舛。一岁丧父,两岁离母,跟随祖母生活。8岁时因祖母逃荒,又随叔父度日。颠沛流离的生活,贫困的遭遇,终使他没有上学的机会。他的叔父段小章是一个农村的戏曲爱好者,常在戏班里帮忙,因此段二淼也从小就接触了戏曲,耳濡目染,小二淼对唱戏格外钟爱。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叔父段小章发现了他的戏曲天赋。在一次到邻村看戏赶夜路返家时,段小章意外地发现小二淼竞能将当夜演出的戏名和台词一句不漏地背唱出来,于是就送他开始学戏,走上了戏曲演艺的道路。八九岁时他就学会了《三审》《桑园会》等小戏,十岁时就进了河北省涉县的天益班,后来又到黎城县的公益班,拜麒麟为师。再后来又到襄垣的鸣凤班、合意班、景义班、长子乐意班、平顺三乐班等班社,学艺锻炼。16岁时,他已经在上党剧坛走红。写戏的文约中就有了“二淼不到,扒戏价一半”的内容,可见他当时在上党的影响了。当时段二淼的崭露头角还有一段佳话。他16岁那年,潞安府一大户人家唱戏祝寿,请的是潞州的三乐班和晋城的州底剧团打对演出,州底剧团实力雄厚,台下观众如潮,占尽上风。而三乐班则相形见绌,台下冷清。东家不经意间点名让跑龙套的段二淼出场试试。谁知段二淼登台亮相,身段唱腔,频频出彩,竞倾倒观众,一炮走红,被人称为“活罗成”“活庄王”。此后段二淼成为上党梆子代表人物。1935年,段二淼远赴省城太原演出半年,精湛的戏艺,赢得了省城观众的热烈好评,观众赠他“誉满并门”缎匾,给予褒奖。


段二淼辅导枣梆剧团青年演员张文英

  段二淼在戏曲上的成就,是一段对戏曲艺术痴爱和追求的过程,他对戏曲的痴迷和执着令人叹为观止。他在9岁时就对上党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戏班后全身心都用在了学戏上,那时的学戏都是要花钱请师父教的,他没有钱,就偷偷地看人家。别人请了老师教,他就趴在窗户外面偷听、偷看,暗地里下功。为了学习一些好演员的套路,他跟着戏班一场一场地瞧,因为黑夜赶山路看戏,还把腿跌坏了。比如《长生殿》就是他一场不误地看别人表演而学会的。由于段二淼对戏曲的痴情和不舍追求,他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此后技艺日臻完善,最终成为了上党的戏曲名家。
  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也是段二淼将一生托付给戏曲艺术的一个方面。他善于向别人学习,对每个人的长处,他都认真学习。赵清海是泽州府的好把式,到长治来唱的次数不多。段二淼对这个机会很珍惜。只要来了,他都要去看,细心琢磨,模仿强记。那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剧本也是不外传的,学习全凭脑筋记忆,段二淼凭着超强的记忆,居然把当时上党梆子名角的整本戏和套路都掌握了。《清河桥》他是学赵清海的。《甘泉宫》中的身段、表演是兴盛的,唱腔却是发枝的。《闹帐》则全是发枝的。《小宴》和《访永宁》是继承土长的。《夺阿斗》中有小旺的技艺,《二子乘舟》中又有郎小喜的模式……可以说,段二淼的表演,体现的是上党梆子当时的最好演艺。因而,太行山人对他几近完美的戏艺极具崇拜,并赋以了神奇的解说,于是就有了他的家乡浊漳河沿岸流传极广的“赤壁村出了个段二淼,三年不结老南瓜”的传说。   段二淼不仅继承前人的长处,而且善于创新和发扬光大。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他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加以改革和创新。他那柔似潺潺流水、顿如斩钉截铁的唱腔道白,优美多姿的身段,还有他继承和创新而自成一派的架子功,都展现了他在戏曲上深厚的造诣,表现了对上党梆子的发展。
  对段二淼来说,他的人生是充实和积极的。他视戏曲艺术为自己的生命,达到了无日不练、无日不唱的痴迷状态,戏曲艺术成为他一生的挚爱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追寻段二淼人生轨迹,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民间艺人,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戏剧界乃至更多的人们的敬重,除了他精湛的戏曲表演艺术外,赢得人们尊崇的更多因素应该是他纯朴的民族气节。


  可以说,段二淼的戏曲艺术在当时可谓名冠三晋,独领风骚,他那精湛的戏艺,赏心悦目的表演,不仅名标三晋戏苑,而且跻身中国戏曲文化行列,然而检索段二淼一生的演艺生涯,就会发现自其登台表演以来,一生几乎全部在舞台上度过,但他人生中经历的1939年至1943年却是一段舞台空白,而这四年又正是中华民族遭遇外侮的四年,这名上党艺人在这四年的岁月里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据今天所存史料记载和当年领略段二淼风采的乡间人士回忆,段二淼在国难当头,非常时期,表现了一个民间艺人的非凡民族气节。那时上党人,山西人,乃至中国喜欢上党梆子的人都喜欢看段二淼的表演,把看戏作为一种享受。而段二淼也以表现戏艺让人们看戏享受感到自豪。他把唱戏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但是,段二淼生性耿介,嫉恶如仇,从不趋炎附势,在给谁表演的问题上是绝不含糊的。对恶霸、豪绅等邪恶之流,他都坚辞不演,因而也常常受到这些无赖的欺凌,但他却始终不屈从于这些邪恶之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占领上党,时局维艰,敌伪顽和抗日武装的人民政权在这块土地上犬牙交错。而此时段二淼风华正茂,在戏艺上风头正劲,上党地区的各色人等皆以能请到段二淼唱戏为荣。而这种情况也令上党地区的伪政权和汉奸产生了借此向日寇献媚取宠的非分之想。1939年,长治郊区关村的维持会长亲自登门请段二淼去给日本人唱戏,遭到了段二淼断然拒绝。尔后段二淼不为其所动,照旧依约前往壶关唱戏。维持会长讨了个没趣,但仍不死心,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便施以卑鄙手段,欲让段二淼就范。于是,在壶关唱戏时,就发生了有人向舞台上开枪的事件。同时段二淼也收到了维持会长让人捎来的话:唱戏就得给日本人唱,除非你二淼不唱戏!段二淼再三权衡,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明显缺乏和敌寇邪恶正面抗衡的资本,但自己就是宁可不唱戏,也决不出卖灵魂去取悦于寇仇。于是他毅然带领徒弟温喜云、赵玉信等返回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家乡平顺县赤壁村隐居,以此来表达对敌寇的愤恨。
  在那段日子里,段二淼面对河山破碎,华夏生灵涂炭,极度悲愤,以终日下地劳动来排遣忧愤。苦闷至极时,就和同村好友赵松则在窑洞里闷头抽烟,也曾久久伫立在浊漳河边面对河水发呆。是的,作为一个钟爱戏曲的人来说,那份熬煎是残忍的,那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强奸。但是在给谁唱的选择上,段二淼却是理智的。那不与出卖灵魂者为伍,不事寇仇的血性终使他在那样的熬煎中感到了心灵的平静。
  直到1943年冬天,段二淼遇到了山西农民作家赵树理,两人在赤壁村朝夕相处,谈论人生,切磋戏艺,交往甚密,遂成了莫逆之交,赵树理还在赤壁村的河坡窑口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段二淼在赵树理的引导下,于1944年参加了抗日根据地的太南胜利剧团,摆脱了日寇的统治和扫荡,并重返舞台,回归了他驰骋舞台的本性。而他在个人钟爱和民族大义之间的理智选择,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尊敬。


  如今,上党梆子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仍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段二淼作为上党梆子一个时期的杰出代表,给人们留下来不可磨灭的记忆。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段二淼时,仍然能感受到在这个民间艺人身上所闪现的民族光芒。
  我们在品评前人时,除看重才华外,更多的是人的品德和精神。吕布在三国中,可谓武艺高强,但却与关羽有着截然的区别。按说吕布的武艺绝不在关羽之下,要不怎么会有三英战吕布呢?但关羽却是受人们尊崇的,几千年来的关羽忠义文化在华夏传承不衰。可见人们认定的不仅是才华技艺,更多的则是精神和品质。段二淼在国家危亡之际,能够不被威武所屈,坚守民族底线,其品行之高洁令后人敬仰。他的人生因这四年的割爱而辉煌,而更具魅力。
  我们无法考证当年段二淼弃戏返乡时的心路历程,但我以为,段二淼从初晓事理的总角序龄起,即醉心戏曲,追求戏艺,直至学有所成,占尽上党戏苑风流,从中可见他对戏曲表演的钟情与执着,戏曲表演是他人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这四年间的弃戏从农,则完全是出于一个忠直艺人的情怀,一个艺人的人格立场,也是一个艺人固守道义的最后一道精神防线。
  可以想见段二淼在家乡赤壁村四年躬耕垄亩、培植嘉禾,这种近似隐居的生活并不能抹平他胸中的块垒,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日里,他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享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野乐趣,当然他也不可能像他的同乡上党抗日先驱岳增瑜那样拔剑而起、悲壮激越。但就其能舍其畢生之戏曲钟爱,而断然作别舞台,不事寇仇,坚守道义底线而言,也足可见其民族气节之一斑,一个正直艺人之拳拳之心迹清晰可见。他那样的选择,是太行山人,乃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的不屈抗争。尽管在那段时日里,段二淼没有了舞台上痛斥奸佞、直面邪恶的高亢凛然,但这却是一场呵护尊严、守卫灵魂的无言抗争;没有了戏剧中叱咤风云、一扫寇仇的淋漓展示,这却是一曲维护正义、威武不屈的艺人浩歌。从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史上屈原、文天祥等人的身影。
  时代远去,段二淼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愿人们还能记得段二淼,不仅在戏曲艺术的范畴里,而且在做事为人的生活中,民族大义,不应该只是一个挂在人们口头上的好听名词!
其他文献
邓小平接见任之恭先生  他的故乡在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河西村,就因有了他这位上了《世界名人录》的物理学家、华盛顿华人各界联合会会长任之恭博士,村子也便出了名。他曾多次回国讲学,受到周总理、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多次接见。怀着对这位物理学家的敬意,我们去他的故乡进行了采访。  1977年,当任之恭先生怀着热扑扑的心情回来寻根时,河西村却冷落了这位海外赤子。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村里还很贫困,他想看
期刊
贾题韬,当代佛学家,中国象棋理论的奠基人。董寿平,当代国画家,美术评论家,书画鉴赏家。两位大师都是洪洞人。两人从太原省立一中同学结识起,相交一生,感情笃深,佳话连篇。我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州同窗  贾题韬,字略候,号玄非,1909年出生于赵城县(今洪洞县)罗云村一户富户人家。父亲贾仁俊毕业于省测绘学校,以教书为业。后来在山西省财政厅厅长王平(汾西大麦郊人)的提携下,任山西晋南同税委员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向科学进军,教育是基础。我国的教育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把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主席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期刊
沁源县韩洪乡造峪村境内的“八仙洞”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在我国家喻户晓。在山西沁源境内就有个“八仙洞”。开发和保护好“八仙洞”,使之成为我省旅游度假的圣地,打造绿色沁源品牌,同时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沁源的“八仙洞”位于沁源县韩洪乡仁道村造峪自然村西2公里处,与霍州市七里峪风景区交界处,地处汾河源头之一,这里的河水一路西下,流经霍州市人汾河。  这里山势险峻、雄关漫漫
期刊
王伯唐  我叫王云英,生于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一个富裕的农商人家。  定襄县,位于忻定盆地东部,周围群山环绕,丛蒙山柳林尖,巍峨挺拔、郁郁葱葱;域内滹沱、牧马、云中、同河四河贯流。这里田肥水丰,物华天宝,披着蒙山秀气、载着沱水灵光,是繁衍中华文化的沃壤,是弘扬革命传统的热土。  我的爷爷,做过清朝的贡生。我的家族奉循“诚信、博爱、笃行”祖训和“勿为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精忠报国”的国学思想。
期刊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是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阅读了《中国人史纲》,特别是详细阅读了宋朝那些事儿,为之感慨,耳目一新,于是重读,仿佛那些历史还在演绎一种新的境界,令人难以忘怀。  宋分为北南两宋,历时3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不短不长的朝代。从立国开始就处在辽、金、西夏强邻压境的窘境中,但有意义的是它采取了一项崇文抑武、作养士气的基本国策,皇帝与士大夫(文人)共
期刊
陈石林  12月26日,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诞辰,每年的这个日子我都会回想起我为他老人家制作标准像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前,在“南京国际艺术人像摄影公司”工作的我,被公司派到香港工作,其间有幸结识了欧阳予倩、夏衍等人,从他们那里受到很多教益。新中国成立后,当我得知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和港澳地区的科技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用一技之长报效祖国时,毅然放弃优厚待遇,于1950年夏回到内地,进入北
期刊
“天涯棋客”江铸久  记得2003年4月,中国围棋界曾发生一件令国人传诵的新鲜事:美籍华人、美国职业围棋协会会长江铸久九段,以1元钱的“商借费”加盟山西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围棋乙级联赛。  此事的意义并不在于比赛的输赢,而在于它体现出一个美籍华人棋手的崇高棋德和对故土的深情厚爱。山西省体育局的领导说:“优秀运动员不忘家乡,从海外归来代表家乡参赛,是棋手的高尚棋德。江铸久作为山西培养出来的棋手,
期刊
山西省的去台人员不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和子女后来离开宝岛台湾,到外国发展(赴美国的居多),身份变成华侨、华人。老一代的思乡情结是与日俱增,至死也难以割舍的;第二代很多人也心系桑梓,时刻不忘自己是山西人,尽管不少人并不在山西出生。美籍华人袁振胜先生,就是一个时刻也不忘自己是山西人的去台人员第二代。  1953年,袁振胜出生于台湾一个山西人的家庭。父亲是汾阳人,知识分子,二战时期到西南联大念书,攻读土
期刊
阎锡山办山西省军事政治学校这段历史确实存在,拙著《往旅寻踪》这本书里就曾提及(见2013年8月三晋出版社),但未见其他书报刊载,网海茫茫,也无踪影。今撰此文,求教于诸先达及当年同窗。阎锡山爱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其政务最数教育事业搞得好,曾被国民政府评为模范省。阎从辛亥革命办陆军小学堂开始,直至他逃往台湾前,并没有停止过办学。他最重师生之谊,爱当校长,许多将领都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