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乡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s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多数时候都是后知后觉者,对读书有点入门也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有几本中文书是让我一下子喜欢得不得了的,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当然还有这里要说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书。尤其是《乡土中国》留给我非常深刻难以磨灭的记忆。此书激发起我十几年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一个慈祥睿智的老爷爷在给我拉家常,句句都说到我的心坎里了。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原来想不通的事情,也意识到了原来不曾意识到的乡村现象,因为见惯不怪。
  费孝通的作品,只要能读到的我都认真读,有的多遍反复阅读。我读过几遍《乡土中国》,自己也不知道了,中、英文版我都读。虽然也做些笔记帮助学习,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写本札记(2007年写过一篇《〈乡土中国〉六十年杂话》,以纪念费孝通)。可是一次回国之旅触发了我重读《乡土中国》的想法,进而产生了就此写点什么的冲动。
  2014年3月下旬,我去国八年后回国探亲。这些年发展变化太大了,城市化速度真快,加上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大潮,和手机与网络这些高科技的普及,农村真的发生了巨变,可以说是五千年历史前所未有。我的家乡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个县级市,老城之外开发了一个新城,基本上都是在过去十来年发展的。我到了老城和新城转转,直接感受到了这种巨变。环境变了,人更变了,经济生活变化了,情感模式变化了。
  我居住了十六年的村子,与中国许许多多的村庄一样,在这个大变革中面貌全然不同,不仅是说与费孝通考察和写作《乡土中国》时候不同,与我小时候,甚至十多年前出国时候都大为不同。我曾差一点找不到村庄了,凭着当年的印象找到地方,简直认不出来了。在费孝通作品里,那么可贵的“泥土”,如今大面积撂了荒,经济主要是打工和生意,哪还是那个从泥土里讨生计的乡村;村里除了老人和留守儿童,见不到几个人,空了的村庄,社会结构能不变化?
  拿一本描写过去的“历史”和现在比较,我知道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至少有点铁笼子里跳舞的味道。为什么费孝通之后,无人可以超出《乡土中国》的水平?然比较总是要有个标杆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本身就是与西方社会对比的,而且与一本书的对照很有关系,就是米德(Mead)女士的《美国人的性格》(The American Character)。费孝通根据此书英文本,写了一系列的介绍美国的文章给中国读者。
  他在《乡土中国》后记里曾这样说:“这两本书可以合着看,因为我在这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和Mead女士根据美国的事实说明移民社会的特性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认识一个事物,有个比较才好认识。“我是谁?”这个古老的问题,就是从“他者”来界定的。我们不妨拿《乡土中国》作为我们认识现在的一个对照或者参照对象。虽然,《乡土中国》本身在某些方面也是在对照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概念来写的。比如“差序格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西方的“团体格局”概念,都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概念。而事实是在一个社会里,二者都存在,只是两者各自的成分多少不同罢了。

“乡土”在基层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这是“乡土本色”开头的一段,就是通过对上、下两层社会的比较里,来看基层社会,看基层的乡下人的特征。还是费孝通说得好:“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原因是“‘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中国大部分农民从事着远古流传下来的农业传统,与游牧或者工业不同,就在于是束缚在了土地上。游牧人还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则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如同我们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工们,就可以到处游走,哪里可以工作,可以做生意,就到哪里。而种庄稼的农民因为“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费孝通观察到,农民崇拜的神中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地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因为这种文化,费孝通初次出国,他的奶妈还偷偷地给他用红纸包了一包灶上的泥土,让他如果水土不服或想家,就用这土煮点汤吃。根据费孝通说的,他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类似的风俗。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出发时,唐王在送别酒杯里放上一捻土,告诉他“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也是渗透着这种家乡泥土的一种眷恋文化。
  费孝通有本英文书名字就叫Earth bound
其他文献
罗华政,重庆理工大学教授。他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核查官员,他作为该机构的专家核心成员,先后到过34个国家,核查化学武器104次,他与同事们数百次穿越地球上那一条条看不见的子午线的同时,也在飞越着他人生历程的子午线。  人生处处有考场  要想成为联合国机构的官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核查官员。  当罗华政副教授前往荷兰海牙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担任核查员的时候,许多
小说以“那年打仗”的历史心绪为主线,描写陈春生、黄虎臣等几位“越战”老兵的人生经历与命运浮沉,以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巨大反差揭示不同时期的人生况味,读来五味杂陈、令人感慨。一  陈春生是个城里人,但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干草和牛粪的混合气味,这种气味似乎被揉进了他的皮肤,老远见到他,我眼前就会出现插队时经常打扫的牛棚。我猜想,八岁那年他被挂红袖套的人带走,或许在某个养过牛的黑屋子里被关过较长时间。但我始
一  扬州,在二十四桥的吹奏中成形,在扬州八怪的醉梦中丰满,李白三月的烟花,还开在缥缈的水上,胡须长长,白发苍苍的扬州,仍是那么灵气十足。  我来的时候,下了一路雨,到扬州还是湿漉漉的。我感觉这正是我要见的扬州,她一定是润泽的,水汽蒙蒙的。尽管朝代更替,时光荏苒,但是扬州的韵味没有变,那是一种自古渗出来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从唐诗宋词中钩沉出来,从明清画意中寻找出来,从飘自扬州上空的馨香与轻歌软语中感
在一个明亮的早晨  是谁慷慨地挥霍光阴  挥霍我的梦境  和我昨夜遺忘而又想到的什么事情  然后在我的玻璃窗上留下狡猾的图案  似乎是一种声音发出神秘的呼喊  没有地址,你孤独地远离心灵  目光,记忆,甚至辽阔的想象  也无法追踪你  像一面虚无的镜子  模仿还是解脱  你在永恒的红色中流动  而我在你的流动中  不过是一种声音,瞬息即逝  责任编辑 黑 丰
一  1928年8月,因不满军阀强行合并国立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唐迪风、彭芸生(字芸荪)、蒙文通、刘咸炘(字鉴泉)等人创办敬业学院,吴芳吉(字碧柳)主持中国文学系,蒙文通主持中国历史系,刘咸炘主持中国哲学系。1929年中秋后,蒙文通再赴南京支那内学院,随即任教于中央大学。  1930年4月11日,蒙文通收到好友刘咸炘从成都的来信,托他将自己的著作转送给钱穆:“钱君滨泗其名为何?闻
小说展现了西单大杂院里京城百姓的众生相:不幸下岗却性格乐观豁达的朱大哥,相貌堂堂却没啥本事混日子玩女人的王贝,谋生路上几经周折重新发现自己价值的前清贵族后裔三儿……这些人各有各的活法,却都活出了不同滋味,京味的生活、京味的语言,使小说弥漫着当代京城生活的烟火气,读来别具韵味。朱大哥  朱大哥是我的老房东。  老房东不老,刚过五十岁,正值知天命。套着海军蓝T恤衫,穿着大裤衩,趿拉着一双拖鞋,左手插进
桑园变迁  当一个人在自己的梦境中行走,黑暗、神秘、未知,也许就在此时记忆把你带到一个移动的迷宫前,你摔落时掉到了一棵大树下,对,就是一棵大树。  一棵大桑葚树。  小时候,我家前面的院子里有这么一棵大桑葚树,它占了前院的三分之一的面积,儿时显得巨大的院子和巨大的桑葚树。每当天气渐渐热起来,春衣代替冬衣不久,田里的麦子还一个劲地拔节和灌浆,桑葚却一颗颗地长大了,慢慢地熟了,刚一变白色,我就会爬上树
一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
要不是最近有人提起这幅画,犟黄老早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故事发生在几年前犟黄老刚来风情小镇的时候。犟黄老退休了,在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  犟黄老姓黄,有名有字还有号,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很得意这个称谓。  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尤以写意花鸟见长,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作品在书画市场炙手可热,有齐白石第二之称。  著名书画家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
一  2012年的真正的春天姗姗来迟,春季开学后天气还是冷飕飕的。时至3月中旬樱花还是含苞不放,数以十万计的人们却像往年一样蜂拥而至……。此时,我却意外地得到了舒远招博士的新著——四十万字的《西方哲学原著精义选讲》(以下简称《精义选讲》),我非常欣喜地先是打量着清新的封面,然后打开了书,我突然有一种春天来临了的感觉,一股暖流流过心头,我更认为这部巨著是远招博士学术春天的象征。不久,远近闻名的武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