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硕果是怎么得来的?来听老一辈工作者的故事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_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民族工作回忆
  王连芳(1920-2000年),回族。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人。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主任委员、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政委、渤海区回民协会总会主任委员。
  建国后,历任国家民委处长,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委副书记、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云南省民委主任,云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0年8月6日,作为中央民族访问团第二分团的副团长,王连芳第一次到云南。访问团工作结束后,他留在昆明继续从事民族工作。
  1988年离休后,他开始口述回忆这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这些口述经过整理,汇集成文发表在《云南日报》《民族团结》等媒体上。
  1999年,先后发表过的87篇文章被汇集成册,以《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为题出版,被省委领导称为是“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又一重大贡献。”
  今天的云南,正在努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应该去读这本书,去重温这段光辉岁月。
  我们这期,就来介绍一下《云南民族工作回忆》这本书。
  一个民族工作者的自我修炼
  云南的民族工作,始于1950年的中央访问团。
  1950年春,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下,中央政府组织了中央民族访问团。
  访问团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传递关于新中国的消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调查了解民族与边疆社会的实际。
  访问团这一个群体的成长,王连芳在书里面有一节单独描述。
  “来云南时,访问团都是年轻人,团长夏康农40多岁,我30岁,秘书长聂运华27岁,其余的大多数20多岁,最小的才18岁,而且相当一部分来自大城市。”
  这些人大多数没有留在云南继续从事民族工作,但他们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取得的成就,多少都跟访问团的经历有关。
  王连芳是河北人,回族,13岁(1933年)就在北方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调到中央民委工作。
  尽管对党的民族政策很熟悉,但直到1950年8月抵达云南时,这位年轻的民族工作者对云南民族复杂的情势的了解,不会比今天同龄的民族工作者更多。
  据王连芳在书中回忆,中央访问团的领导干部主要是北方人,“很苦恼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
  在进入云南的时候,尽管做了大量的功课,但他们对于云南的了解,还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民族上。
  这些知识,显然是民国时代的积累,还有待进一步深度调查。因此,王连芳也特别提到,中央访问团要求云南分团认真做好调查。
  有一个故事,是王连芳对自己工作的反思,我们可以管窥访问团当时的知识状况。
  1950冬,访问团在丽江召集滇西北的各民族代表开会。会上王连芳要求民族代表一律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结果独龙族代表只好穿裸露着双臂的麻布褂子,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一幕使我一直深感内疚”,所以一直想深入调查。
  1957年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深入独龙族聚居区做调查,带回来的资料让王连芳对独龙族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这一年,恰好贡山县县长孔志清(独龙族)参加民族参观团到昆明,所以王连芳跟孔志清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对话让王连芳再次觉得惭愧。
  王连芳回忆,“我跟孔县长说,你们生活很苦,有许多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你给我讲一讲。”但听到“原始”二字,孔县长就“不太高兴”,说要让王连芳解释一下,什么是原始社会。
  王连芳的解释让孔县长更加不高兴了。因为列举的各种“原始”的东西,比如住的是低矮简陋的房子,人口少,不会做买卖等等。
  这些解释,孔县长一一反驳。“昆明人的房子高,比我们的山崖高吗?他们人多,比我们的大树多吗?”
  孔县长还说,独龙族在山上的生活,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差,他们想吃野鸡,可以上山打,而这是昆明没有的。
  王连芳总结他和独龙族县长的谈话时,颇为感慨:“孔志清的一席话,显露了独龙族兄弟独特的民族心理。”
  “我深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豪感,从那以后我再不用‘民族落后’这个词,改用‘先进’和‘后进’。在这一点上,孔志清同志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王连芳的自我反思,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民族工作者自我修炼的不同层次。
  我们可以肯定,王连芳即使初到云南,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也是十分熟悉的,当然也贯彻落实尊重民族传统和文化这样的基本要求(在丽江王连芳让独龙族代表穿自己的服装,其初衷也是出于尊重),但在云南的具体工作中,还是会出问题。
  这个事例说明,读懂民族政策,有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观念,并不意味着工作中就不会有错误。
  而老一辈民族工作者可贵的地方,是他们能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反省。
  民族工作,很大一部分,是思想工作,民族工作者的自我修炼,自我反思,不可谓不重要,而从老一辈云南民族工作者身上,我们已经看到最好的示范。
  民族工作,需具备了解之同情
  還有一个例子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关,同样具有现实性。
  王连芳留在云南工作后,经常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做调查,有时候,在一个寨子会住上几十天,其认真的态度跟做学术研究没有区别。
  1953年,王连芳在潞西县的景颇族寨子住了一个月,期间有一次骑马去一个景颇族寨子,到寨门外向导就急切地把王连芳从马上叫下来。
  理由让人有些难以置信。向导说,每个寨子都有一种专门咬骑马人的鬼,要是他被咬死了,向导不好交代,所以赶紧劝诫。
  向导的话提醒了王连芳,“以后我到景颇族寨子,都尊重他们的风俗,徒步进去”。
  尊重当地的文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工作6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天民族工作者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工作者开创历史的角度看来,这个很小的事例告诉我们,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而且今后还要继承下去。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不危害其他人,无论跟其他人的生活常识有多么大差异,都应该被视为合理,进而得到尊重。
  尊重民族文化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
  王连芳回忆说,1958年受“左”倾影响,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也受到破坏。
  有一次,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做法引起景颇族山官的反抗,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地方干部把这些山官送去“学好队”教育。临走时老百姓来送行,每个人都朝那个山官的手心吐一口吐沫。
  外来的干部不了解景颇族文化,以为这是群众“唾弃”山官。殊不知,恰恰相反,这是景颇族隆重的礼节,是大家出于关心山官,对他的远行受苦的祝福。
  王连芳反思说,群众这样做就表示对当时的错误政策不满,而这些干部完全会错意。
  客观上讲,对类似的文化做了错误解读,当然也就不能准确理解老百姓的心声,甚至还会加重错误情势。
  云南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民族工作乃至其他行政工作,都离不开对文化深入的学习和洞察。
  很多反面例子都是忽略文化造成的。
  今天在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进程中,政府的行政力量更加深入地触及甚至改变着各民族社会,如何做好这些工作,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问题。
  我们能否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仅在我们的时代有“示范性”,也让未来的民族工作者看到某种“示范性”,就像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老一辈的民族工作者一样?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其他文献
《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克拉克·阿裨尔著,刘海岩译  很多人不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曾先后两次派遣外交使团试图与清政府接触,但是其外交成绩都微乎其微。  不过,这两次访华,使团都带着一群能文能武的人才,使团中的文人写了不少行纪,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积累了第一手的知识和情报。  《中国旅行记》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这本书写于1818年左右,
期刊
2017-04-19 龙成鹏整理 今日民族  杨福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福泉是丽江和纳西族研究的著名学者,对于丽江今后旅游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从丽江的历史经验和当下的状况出发,提出了一套建设性的建议。  今日民族:最近舆论很关注丽江古城旅游,旅游部门也做出积极回应。您作为丽江人,也作为研究丽江的学者,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福泉:两起打人事件,情节都很清楚,不细说。从事件
期刊
2017-04-15 今日民族  为了推动《“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顺利实施,集中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脱贫,推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奔小康,分批分步实现全面小康,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8亿元,支持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
期刊
2017-04-19 龙成鹏整理 今日民族  今日民族:  过去丽江古城都住着些什么人?  杨福泉:主要是纳西族原住民,很多居民也开铺子做小本生意。丽江是茶马古道重镇,抗战时期商贸最繁荣,那时候每天有几千匹的骡马,驮着国际上支援战争的物资从印度过来。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里详细描述了那个时期的丽江,不仅商业繁荣,教育也特别发达,从内地来了很多人才,本地一些纳西学子也出国留学深造。  在这之后
期刊
滇绗草哈尼族体验式博物馆主楼  阿卡然说三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我的族人都骄傲地  说自己的母语  穿自己美丽的服饰  唱祖先传承下来的古老优美的歌  在宁静的山寨里安居乐业  妇女们染织、刺绣、喂鸡养猪  男人们编制竹器、上山、下地  孩子们的笑脸就像盛开着的玫瑰花美丽芬芳  全族人都其乐融融地生活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里  他们不羨慕外面世界的精彩  他们也能包容接纳外来的文化  充满温暖
期刊
2017-04-19 龙成鹏整理 今日民族  今日民族:回顾丽江古城的历史风貌,对今天的丽江有哪些启示?  杨福泉:原住民的生活是丽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也有原住民的因素。  但是,现在要恢复原住民在古城的文化已经不可能。现在能做的,应该是保留一部分空间,把传统生活、传统业态展示给游客。  对于古城来说,传统留给我们的启示,更有建设性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天重新营造出一个新的古
期刊
约1300年前,西双版纳尚处部落状态。此时,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景真地区,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召真罕。在当地传说中,召真罕是人鬼通婚留下的后代,具有天生神力。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起强大武力,征服了包括今日清迈、丰沙里和琅勃拉邦、景栋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不过,这名傣族“成吉思汗”式的人物还来不及建立王朝,便在一次与异邦的交锋中遇难,死时年仅三十余岁。  1300年后,我在景真景迈村偶然遭遇了一场对
期刊
刚刚在网上得知小道消息,美国与新西兰将《西游记》翻拍成美剧,取名为《The Legend of Monkey》,唐三藏和沙僧摇身一变成了英姿飒爽的美女……  故事梗概也从西天取经变成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与三个“被贬下凡的神”携手打败恶魔,维护世界和平的故事。  最早翻拍《西游记》的是日本一家电视台,时间为1978年,片名为《Monkey》。  当时日版的唐僧由夏目雅子出演,你没有看错,这里的唐僧设
期刊
在古“丝绸之路”上,曾经活跃着一支商贾精英,那就是粟特人(Sogdian)。粟特人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史籍中“昭武九姓”人的称呼,也称“商胡”或“九姓胡”。  族源  《隋书》和《唐书》记载的昭武九姓“本月氏人”,其祖先温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击破,向西迁徙定居,子孫繁衍,分王九国。  “丝绸之路”开通后,粟特人开始东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粟特移民的高峰期。来到中国的粟特人以国名为姓,如
期刊
2017-06-07 今日民族  云南  世界最大跨径山区悬索桥开建  ▲金安金沙江大桥主跨1386米。  日前,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跨径山区悬索桥——金安金沙江大桥在云南丽江正式开工建设。  金安金沙江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成都至丽江高速公路华坪至丽江段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桥址位于金安桥水电站大坝上游1.4公里处,距离丽江市区40公里。主桥为主跨1386米的双塔双索面单跨简支板桁结合加劲梁悬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