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尤傲骨 刀笔显真情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刻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因源流悠长、技法独特、内容广泛,融书画、文学、金石于一体,被广泛应用于紫砂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其各类作品也广受收藏家好评。梅是陶刻中较为常见的题材,紫砂壶、挂盘、花瓶中均有其身影,现以梅的艺术性与人文性谈谈其在紫砂陶刻中的应用。
  关键词 紫砂;陶刻;梅
  陶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各类陶土器皿上刻画纹饰和文字,而紫砂陶刻的起源与古陶器的铭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早的紫砂陶刻是用作署名之用,据《霁园丛话》记载为元代紫砂陶罐上所刻:“且吃茶,清隐。”明、清以后,陈曼生等文人的介人为紫砂陶刻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陶刻内容从单一的款识向书、画领域延伸,陶刻的部位也由底部逐渐向各个位置扩展,紫砂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质的飞跃。梅作为常见的陶刻艺术题材之一,出现于各类紫砂作品中。深受陶刻名家的亲睐,这与其艺术性与人文性有着重要的关系。
  1.艺术性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特殊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活动。实现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的呈现,最终达到艺术作品的完美创作。陶刻是众多紫砂艺术的装饰方式之一,讲究以刀代笔。以刀法体现笔墨,其装饰效果的好坏与陶刻的内容、创作载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件陶刻作品完成以后,其书画、构图及艺人的技艺对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国画对各种传统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植于国画的陶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作品整体的构思。
  梅作为经典的艺术创作对象之一,其艺术形象由来已久。无论在诗词或是国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紫砂陶刻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鉴赏角度来看具体作品“梅花石瓢壶”(见图1),由于壶型采用了经典的“石瓢壶”造型,三角形的壶身为陶刻创作预留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使得梅这一意象在整体布局上有了很大的发挥,陶刻艺人依据“石瓢壶”的基本形态,从接近壶把下端的位置抽枝而出,沿着壶身的曲面向上攀援至壶盖下部,然后顺势向下伸展,并延伸出两条叉枝完美地填补了壶身另一侧的空虚。至此一枝陶刻梅花就布局完成了;从细部来看。陶刻刀法娴熟老道、功力深厚、运用得体,以双刀正人法勾勒枝条。枝节骨肉分明,有龙腾虎跃的气势,充分表现出了梅枝特有的遒劲,将梅骨子里的那种宁折不屈、风霜高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达到赏玩者的心中;单刀法刻画的梅花花朵,刀法细腻、运刀流畅,将或含苞待放、或争相绽放的梅花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布局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疏密有度,符合人体的审美规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似有暗香浮动。
  2.人文性
  古往今来,人们对梅花始终珍爱有加,文人雅士更是有如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般与之为伴,作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它清新怡人、花色淡雅,于初春时节开放,早于万花,因而被元代诗人杨维祯曾赞为“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又有“东风第一枝”的美誉。早春时节,冬季的寒意尚未褪去,梅花就凌寒怒放。象征着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正是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骨气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同时,梅也有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宋代陆游曾留下千古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石瓢壶”以梅花作为紫砂陶刻的主题,将其外观美和人文美通过特殊的渠道表现出来,浓缩了代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品格,提高了作品整体的格调。让赏玩者在把玩之余得到心灵上的享受。
  3.结语
  陶刻的魅力绝非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深入技法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妙,通过所述内容领会陶刻艺人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两者相结合才是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陶刻的真谛。作为当代的陶刻人。更应从这两点人手,内修文化、外进技艺。沉心静气。方可继前人之遗志,启后人之先河。
其他文献
在宜兴紫砂的始创期,紫砂鼻祖供春和其后的名家李茂林皆为制作筋纹壶的高手,供春有“六辦圆瓤壶”传世,李茂林有“僧帽壶”、“菊花八辦壶”佳作,可见筋纹壶是历代紫砂艺人出自本心的艺术创造。筋纹器占了这个“巧”字的首位,它是利用自然界的花、木、果等物之形,用规整、严密、精巧的设计,制成对称、协调的器型。面与线的组合皆精准到位,体现了紫砂壶高超的制作工艺。  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标志,代表“净土”,
期刊
在宜兴紫砂壶变化万千的造型中,常常以梅人壶,寄寓高风亮节的情怀。梅花凌霜傲骨的品格为历代文人雅士与紫砂高手所欣赏,故以梅人壶就成为紫砂制作经久不衰的题材,常见以梅花为题材的品种有“高梅壶”、“矮梅壶”、“扁梅壶”、“合梅壶”、“松竹梅壶”及“梅段壶”、“梅桩壶”等。  顾景舟的众多作品中。这把“咏梅壶”(见图1)外形精美、做工精细、颇具特色,这把壶最初归属于宜兴陶瓷陈列馆,其后历经沧桑、几易其主,
期刊
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催生了丰富多样的茶器,这其中尤以宜兴紫砂壶最负盛名,紫砂壶诞生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并且从最初的粗陶器皿发展为精致的艺术品,形成了集实用、艺术、人文于一身的综合特征,在紫砂壶艺的发展历程中,人文性能的构成与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便伴随着茶文化的熏陶,此后历代壶艺人、文人都不断赋予其丰富的内在蕴意,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陶瓷造型艺术,时至今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紫砂壶之美在于泥料、胎色、壶型、装饰等诸多元素于一身,它的魅力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用紫砂壶泡茶更显茶叶的曼妙身姿和光华神韵,能使茶汤更具厚实醇和、香飘气扬、甘韵悠长的滋味。紫砂壶以造型艺术见本质,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传统和创新、继承和变化。其造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姿、千变万化的风格特征,并以此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形式中的一朵
期刊
朱泥壶是别具一格的紫砂壶种类,不论形制、泥料、文化内涵还是体现文化背景方面,都有着别具风格的特色,它的红润娟秀使玩家们以别样的眼光观赏,它的精致细腻使它成为饮茶者掌中的名门闺秀。  学习制作紫砂壶多年,一直喜爱朱泥壶的热烈、细致与优雅。众所周知,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预热烘干、高温、冷却这一烧制过程中,朱泥与其他紫砂泥料在任何一个阶段中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以色泽较为接近的红泥为比较对象来说。首先,烧
期刊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更是对生活的写照,而艺术作品便是生活的载体,紫砂壶便是其中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优秀艺术作品,传承至今的紫砂壶设计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其造型丰富、装饰各异、内涵深刻,深受世人钟爱,它通常以生活为创作元素,从最平常的事物中汲取灵感,赋予作品丰富的视觉美感和情怀体验,而它与文化的结合则更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人文品位,真正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  这把“烛光壶
期刊
紫砂壶的造型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是汲取其他艺术的特点,经长期发展而创造,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丰富、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按其不同类型,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即人们俗称的光货、花货和筋纹货。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渊源。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紫砂壶是典型的形与神的结合体,它一方面将自然生活中的事物提炼成壶艺
期刊
我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艺术创作,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中国的陶瓷艺术起源极早,经久不衰,并且愈加发展壮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善于汲取文化精髓,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成为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具体表现。这其中尤以宜兴紫砂壶艺独树一帜。它的发展伴随着历代制壶艺人与文人的创造参与。深受世人喜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
期刊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紫砂陶是另外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造型款式极为丰富,器物色泽古朴典雅,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增添其人文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造型审美意识,历史上有很多赞颂紫砂的诗句,如李渔的“人间珠玉安足取
期刊
摘要 把禅境融入紫砂壶的创作,化为壶器的境界,使紫砂壶在艺术美的层面中表现物象的同时,也有深邃的内蕴。以禅境入壶也使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轨迹更加符合传统哲学思想,这就使紫砂壶作品更富于意象美,使有形的实证思维模式变为更加空灵致远的意境之态。现以紫砂“禅境壶”为例,探析壶器的造型及其人生感悟。  关键词 禅境壶;紫砂;人生感悟  宜兴紫砂壶能用、能赏、能品,继而形成了紫砂文化,直至升华到禅境。禅境往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