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和发展,一般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以及在此基础上美国跨国金融机构为逐利而开展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是最直接的导火索。除此以外,宏观层面还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包括贸易不平衡、资金债务不平衡、储蓄和投资不平衡。二是美国的货币政策。2000~2003年,美联储连续11次下调利率至1%,考虑到经济增长与物价指数的影响,实际利率已经为负数,这种利率政策直接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但2005年以后美联储连续加息,使得债务人还款压力加大、违约率上升,原有银行贷款出现不良,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三是中国的汇率因素。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巨额贸易顺差造成了美国人对中国制造的廉价品的消费依赖,也造成了中国对出口创汇的过分依赖。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历来主张的是审慎监管、稳步开放,怕的就是步伐快了容易摔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界对我国金融业的开放政策一直颇有微词,比如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国际间金融企业的兼并重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等等。但现在看来,我们宁愿接受这样的批评,“稳字当头”推进改革和开放,才不至于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更大的痛苦。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说过一句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从反面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而中国的实践也充分表明,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石。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我们才拥有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可能,才能够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的手段。
从全球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实践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需要世界性的合作来应对。二是始发于金融领域的经济危机。需要来自金融系统的强力支撑来应对。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表现出了惊人一致的合作态度,而且可以摈弃暂时的政治分歧、经济矛盾甚至民族纠纷,从G20到G2,从全球联合推出1.1万亿美元救市,到中国持续买人美国国债,这些前所未有的行动,在1929年美国爆发金融风暴时是不可想象的。全球应对的第一任务,就是解决金融业内部的有毒资产问题,确保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业自身受到巨大冲击的美国,还是金融业保持良性运行的中国,都把应对危机的第一要务放在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上面。
从1992年起,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开始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转为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为主的间接调控。在此之后的17年间,大致经历了四次货币政策调整。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推动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落”。1997~200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2002~2008年,稳中适度从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以抑制经济过热。去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乃至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第一次运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底气。我们的底气就在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相对健康的金融体系。而且这项政策的实施,给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别国无法企及的、至少现在看来是积极有效的政策效应。
首先看投资。货币政策对投资的拉动,是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中央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实际上财政资金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乐观估计不会超过20%,80%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信贷和社会投资。从江苏的数据看,去年我省新增贷款4300亿元,但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取消贷款规模限制后,一季度就新增贷款4600亿元,上半年达到73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4倍。尽管这些资金投放还有一个结构问题。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重点项目,但对整个经济的后续拉动作用将会非常明显。
其次看消费。货币政策对消费的拉动,是和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国家推出家电下乡计划,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家电生产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房地产业同样如此,从去年的二套住房贷款上浮首付比例和提高贷款利率,到今年上半年取消贷款利率上浮、降低首付比例。在美国房地产贷款出现大量坏账的时候,我国为什么敢实施这样的政策,关键还在于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流动性资金和对不良贷款的控制能力。当然,这里面还有涉及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消费文化等因素,在此不作赘述。
第三看出口。货币政策对出口的推动。是和审慎、灵活的外汇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江苏是外向度较高的省份,去年下半年以来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但金融机构对出口型企业的信贷规模是完全敞开的,江苏还综合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配合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出口型企业,支持外贸出口恢复增长。最新的数据是,占全省进出口总量比重最大的苏州市,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环比增长,6月份全省外贸出口环比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好于全国水平。这又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回暖信号。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现在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话:现实比预想更振奋。从世界经济看,全球金融体系逐渐呈现稳定趋势,虽然有专家预言国际金融危机还可能发生第二波,但我所关注到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世界经济大体到明年可以见底。比如全球银行间拆借利率明显下降、大宗商品价格趋向回归、美国金融机构有毒资产逐步化解。今年1、2季度的美国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开始出现从收缩向缓慢复苏转变的迹象。从国内经济看,消费增长有效提升。服务业增幅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国GDP增长7.1%,江苏达到了11.2%,总体呈企稳回升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6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回升到10.7%的较高水平,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GDP环比扩张已经回到2007年二季度的高增长状态,即使在出口形势没有实质好转的情形下,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借助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和信贷投放制造了“非常强劲”的市场需求,短期内克服了产能过剩的约束,实现了阶段性的经济V型反转。
从当前看,确保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还需要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把指导思想从当前的“保增长、调结构”转向“调结构、保增长”,需要通过“调结构”这样的手段,来实现“保增长”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保增长来实现调结构。重点是发展市场导向鲜明的民营经济,运用市场的力量,在竞争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今后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是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改革开放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唯一选择。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民营化、地方分权化和经济全球化。二是寻求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带动。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不创立新产业的国家能成为经济强国。17世纪,航运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造就了荷兰的大国地位。18~19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及由此带动的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法国的大国地位。20世纪,新技术的运用及网络经济的兴起,造就了美国的大国地位。21世纪,中国的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战略问题。三是坚持中国的国际战略。坚定捍卫自由贸易原则,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勇于承担国际义务。四是全球人力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美国的今天,不是美国人建立起来的,而是全球优秀人才共同贡献的结果。著名的华尔街,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占纽约人口5%的优秀人才为主导,另外95%的普通美国人只是服务于这些高端人才。未来的中国,也不仅仅是依靠中国人来建设。而是要汇聚并依靠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责任编辑:袁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历来主张的是审慎监管、稳步开放,怕的就是步伐快了容易摔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界对我国金融业的开放政策一直颇有微词,比如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国际间金融企业的兼并重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等等。但现在看来,我们宁愿接受这样的批评,“稳字当头”推进改革和开放,才不至于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更大的痛苦。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说过一句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从反面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而中国的实践也充分表明,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石。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我们才拥有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可能,才能够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的手段。
从全球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实践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需要世界性的合作来应对。二是始发于金融领域的经济危机。需要来自金融系统的强力支撑来应对。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表现出了惊人一致的合作态度,而且可以摈弃暂时的政治分歧、经济矛盾甚至民族纠纷,从G20到G2,从全球联合推出1.1万亿美元救市,到中国持续买人美国国债,这些前所未有的行动,在1929年美国爆发金融风暴时是不可想象的。全球应对的第一任务,就是解决金融业内部的有毒资产问题,确保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业自身受到巨大冲击的美国,还是金融业保持良性运行的中国,都把应对危机的第一要务放在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上面。
从1992年起,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开始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转为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为主的间接调控。在此之后的17年间,大致经历了四次货币政策调整。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推动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落”。1997~200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2002~2008年,稳中适度从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以抑制经济过热。去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乃至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第一次运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底气。我们的底气就在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相对健康的金融体系。而且这项政策的实施,给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别国无法企及的、至少现在看来是积极有效的政策效应。
首先看投资。货币政策对投资的拉动,是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中央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实际上财政资金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乐观估计不会超过20%,80%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信贷和社会投资。从江苏的数据看,去年我省新增贷款4300亿元,但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取消贷款规模限制后,一季度就新增贷款4600亿元,上半年达到73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4倍。尽管这些资金投放还有一个结构问题。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重点项目,但对整个经济的后续拉动作用将会非常明显。
其次看消费。货币政策对消费的拉动,是和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国家推出家电下乡计划,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家电生产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房地产业同样如此,从去年的二套住房贷款上浮首付比例和提高贷款利率,到今年上半年取消贷款利率上浮、降低首付比例。在美国房地产贷款出现大量坏账的时候,我国为什么敢实施这样的政策,关键还在于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流动性资金和对不良贷款的控制能力。当然,这里面还有涉及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消费文化等因素,在此不作赘述。
第三看出口。货币政策对出口的推动。是和审慎、灵活的外汇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的。江苏是外向度较高的省份,去年下半年以来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但金融机构对出口型企业的信贷规模是完全敞开的,江苏还综合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配合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出口型企业,支持外贸出口恢复增长。最新的数据是,占全省进出口总量比重最大的苏州市,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环比增长,6月份全省外贸出口环比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好于全国水平。这又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回暖信号。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现在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话:现实比预想更振奋。从世界经济看,全球金融体系逐渐呈现稳定趋势,虽然有专家预言国际金融危机还可能发生第二波,但我所关注到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世界经济大体到明年可以见底。比如全球银行间拆借利率明显下降、大宗商品价格趋向回归、美国金融机构有毒资产逐步化解。今年1、2季度的美国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开始出现从收缩向缓慢复苏转变的迹象。从国内经济看,消费增长有效提升。服务业增幅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国GDP增长7.1%,江苏达到了11.2%,总体呈企稳回升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6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回升到10.7%的较高水平,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GDP环比扩张已经回到2007年二季度的高增长状态,即使在出口形势没有实质好转的情形下,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借助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和信贷投放制造了“非常强劲”的市场需求,短期内克服了产能过剩的约束,实现了阶段性的经济V型反转。
从当前看,确保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还需要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把指导思想从当前的“保增长、调结构”转向“调结构、保增长”,需要通过“调结构”这样的手段,来实现“保增长”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保增长来实现调结构。重点是发展市场导向鲜明的民营经济,运用市场的力量,在竞争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今后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是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改革开放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唯一选择。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民营化、地方分权化和经济全球化。二是寻求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带动。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不创立新产业的国家能成为经济强国。17世纪,航运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造就了荷兰的大国地位。18~19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及由此带动的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法国的大国地位。20世纪,新技术的运用及网络经济的兴起,造就了美国的大国地位。21世纪,中国的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战略问题。三是坚持中国的国际战略。坚定捍卫自由贸易原则,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勇于承担国际义务。四是全球人力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美国的今天,不是美国人建立起来的,而是全球优秀人才共同贡献的结果。著名的华尔街,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占纽约人口5%的优秀人才为主导,另外95%的普通美国人只是服务于这些高端人才。未来的中国,也不仅仅是依靠中国人来建设。而是要汇聚并依靠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