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述评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军事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学科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却起步甚早.鸦片战争甫告结束,就出现了一批研究战争失败原因和探讨御敌方策的著述.1842年9月林则徐在兰州致友人姚春木、王冬寿的信,是近代最早从军事上总结清军失败原因的文献之一,信中提出的"剿夷八字要言"是近代反侵略军事思想的最初表述.同月刊刻的魏源《圣武记》,是近代最早一部研究清军军史、战史的著作,次年一月刊印的《海国图志》,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主张改革清王朝军队和清军调遣成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可见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几乎是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开端同时起步的.
其他文献
苏联新编《原始社会史》是由三位著名的苏联学者:原始社会史家A.H.佩尔希茨、考古学家?蒙盖特和民族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合著的,1982年在莫斯科出版,其汉译本现已在我国出版.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无论是在苏联还是西方各国,近三十年来均出现蓬勃发展、
关于西路军的著述,几十年来所见甚微.近几年,先有朱玉同志的几篇论文,就西路军史中的争论问题提出了精辟见解,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继则,徐向前元帅的长篇回忆录《历史的回顾》问世.内中《血战河西走廊》一章,从战略总方针、战场指挥到具体作战行动,全面地深刻地论述了西路军史,从而使这一历史疑案,大白于天下.在西路军评价的肯定与否定分歧中,我赞成《历史的回顾》中之所论.写下这篇札记,为肯定西路军者更赞一辞.
在土地制度的改革中,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路线,明确规定应当依靠哪个阶级,团结哪个阶级,打击和消灭哪个阶级,这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制定正确的阶级路线,又必须首先对农村各阶级进行正确的分析,明确规定什么条件的算贫农,什么条件的算中农,什么条件的算富农,什么条件的算地主等等,即明确规定划分阶级的具体标准.有了正确的阶级路线,还不等于能够正确执行.缺点、错误是难免的,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有关阶级路线的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土地改革实践中,积累了很丰富的宝贵经验,包括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
倭是日本的古称,倭人是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古代日本人.关于倭、倭人,在中国古籍中有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是我们研究古代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史的珍贵史料.中日两国学术界从来的通说大体上是这样认识的.然而,近一个时期,日本学术界对中国古籍中的倭或倭人有一种扩大解释的倾向.日本著名学者江上波夫、井上秀雄、国分直一以及角林文雄、井伊章等,针对历来的定说,提出了可以称之为广义倭人论的新说.按照他们的主张,倭人不仅居住在日本列岛上,而且在朝鲜半岛的南部、中国的东北、内蒙古和江南地区,以及从中国台湾岛到日本南岛之间的岛屿世界
永嘉之乱后,北部中国曾经历了一个大激荡、大动乱的时代.有的史家提出:"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激烈的民族斗争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徙;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落后的生产形式,……对生产的破坏从而对人口增长的阻碍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当严重的";有的甚至认为:"在这场延续百年的大动乱中,我国北方的人口究竟下降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数字可资稽考,但损失极大是可以想象的,恐怕与东汉末年的大动乱相比亦不遑多让".这种看法并不很全面.事实上,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口,在十六国前期虽有所损耗,后期即处
一治中国史学史,古今大有人在,而且已有一二十部专著传世.白寿彝所著《中国史学史》有什么特点呢?仅就卷帙和字数来看,以往的中国史学史专著都是单卷本,在三五十万字以内,绝大多数又都是古代史学史;而白著计划写六册,自古代一直写到现代(截止于1949年),总字数一二百万,第一册就有二十二万多字(其中总叙约十二万言,先秦史学约十万言),显然是一部空前的大而通的中国史学史专著.这第一册(以下称本册)有什么新贡献呢?回顾以往的史学史论著,再与本册略作比较,令人着实感到本册确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硕果.史学史的研究,是对往
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主要包括白莲教、罗教、黄天教、弘阳教、大乘教、闻香教、八卦教以及它们所派生的各种教派,如无为、龙天、收圆、圆顿、混元、清茶、清水、天理等教.白莲教从南宋末开始活动,其他教派则出现于明正德以后.民间秘密宗教的组织和势力,遍及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其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者、矿工、流民、漕运水手、城市贫民等.由于它们教派多、流传广,在社会下层拥有广大群众,所以社会影响很大.它们的组织、信仰、活动同封建统治阶级及维护这
西欧和美国的历史学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概念变化和方法演进.各种史学流派的兴起,如年鉴派、社会史派、心理历史学、精神史学、结构主义史学、知识史、历史人类学、计量历史学、新经济史学、新叙述史学、大众史学、比较历史学、追溯考古史学、地理文化史学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一点.由于这些史学流派与传统史学差距甚大,故被统称为"新史学".新史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在观念和方法上比之传统史学究竟有什么突破?欧美史学界对此如何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介绍和评述.一史学概念的变化和新旧史观的
文艺复兴史对我国史学界来说,似乎已是一个"老化"的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倾向.例如,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多层次性认识不足,对人文主义者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探讨甚少,对西欧各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差异及相互关系和封建统治阶级在文艺复兴中的作用研究不够.本文只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及其形成原因作一粗浅考察,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文艺复兴运动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论题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史范围,为避免与西欧其它国家的文艺复兴史发生混淆,文中所用的"文艺复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不仅与其各自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而且与其各自对待国内问题的立场、对中国前途的看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两党不同的立场和政策导致了对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完全不同的构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影响中国内部的政治发展,以配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所提出的关于解决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方案,实际不可能被国共两党中的任何一党所接受.因此,要理解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就需要弄清中国方面的情况,深入研究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