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谷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宗重气象,南宗重气韵,并不是人的分别,山水之变育化人的气质。
  我少年时在郑州,跟张静先生的弟子邑丁先生学习诗文,跟一位出身书法世家的学长俊卿写书法,度过一段青涩岁月。后来迷恋江南,醉心于林风眠、李叔同、黄宾虹几位先生的艺术,南下客杭州,居九溪许家坞数年,美院游学,拜师学艺,在西湖边留连数年不舍得离开。虎跑弘一纪念馆、玉泉林家旧居、栖霞岭黄家故居以及西湖边宾翁的小展厅,都是常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夏天,那里空调很凉,也少有人看,常常自己看上一两个小时,展厅设置的传统圈椅上休息会儿,一路延长堤走过湖去坐车回九溪。有时也攀到五云山或贵人岭看西湖,还记得那时写过句诗:挥袖青山五云里,一杯西湖绿可人。就是记录那些逍遥日子。
  后来北漂京城,先清华美院学摄影,后跟随陈绍华先生在设计公司工作,之后到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做广告创意,再后来,开始以画为生的艰辛生活……那时还时时念着杭州,运气好,艺术市场景气,偶尔也做点广告与设计旧行当,手里有点闲钱,偶尔三五个月的跑回西湖边住上几个月,这都是三十岁前的荒唐事。
  到30多岁时,一次自杭返乡,开车从黄河上过,无边春色,烟柳迷蒙,千里麦田青天际,三两孤树墨痕轻,又清新又苍茫,难以言说的诗意让人眼角湿润……忽然明白了中原的好,就此北归,不再去杭州。后五年,家虽安在北京,却遍历中原山水,观山抚碑,临水远思,拍摄、速写、诗文,是另一种学习,像游子回到父母留下的家园,轻抚的抚痕。


  2014年至2016年开始漫游山川,完成摄影集《山行》, 2016年与2017年,八踏洪谷。


  评委点评:
  在今天众多面对自然的摄影中,多数留下的仅仅是风光或者奇观。然而,李止的《洪谷》却让人们看到某种触碰内心的山河大地。他对自然独特的观照方式和凝练的语言角度,充分展现了他对摄影艺术的修为与拿捏;那些冷峻的冬山叠影、雪景幻像既带着宇宙洪荒和万古寂然的空灵,也似乎弥漫着某种疏离现实的孤寂。当然,这并非浅表的思古幽情,而是艺术家借由镜头对现实孤高敏感的凝视。他的工作试图穿梭山水的时空之象,在喧噪的日常之上重构一种清音世界,进而求得精神上的往来。在这里,物象与意境交互溢发,山水成为时间流变中所涌现的景观,成为凝结时间的纪念碑。可以说,李止《洪谷》系列中的这条林泉古道,既通幽古的山水世界,也达此在的现实语境。
  —管怀宾
  一人向高山,草径掩嘉树;
  四顾皆杳然,不见来时路。
  孤山生高岭,云中无藤木;
  手抚崖上松,绝壑窥幽谷。
  飞瀑轻如线,铁壁生云雾;
  常羡金灯僧,视此如常物。
  洪谷,地处中原,山下为河南林州,山上为山西长治,中国北派山水巨匠荆浩隐居之地,荆浩所画匡庐图,其实是洪谷图。洪谷在太行深处……
  拍摄洪谷的发心,与2015年春节前我有一次对风景的漫游有关,那次从北京开车沿山东南下,过南京,至蘇州,漫游太湖,看吴门山水。再往浙江,在大雪里漫游了天台山和天姥山数日,然后沿着富春江新安江到徽州,一路看新安山水,在雪雨中徒步登了黄山,山顶上住了一些天。那些天黄山气侯变化很大,但是风景非常好,像古书里描写的:群峰锦绣、万壑松风,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来形容。雪中的黄山、云中的黄山、雨中的黄山,在那几天我都看到了。所以我当时就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那天傍晚下山后,我连夜开了一千多公里,穿过九华山,一直开到太行山的一座名山下面,在山脚下车里刚睡了一会儿,雪就飘落在车窗上。大雪中的太行山让我惊呆了,心想这就是我心目中寻找的山水。我在这次疯狂的旅行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比观看了南北名山气质上的差异,其实也是宋画与元明清绘画的差异。
  那座山,就是洪谷山。
  今人识黄山,黄山上多家星级酒店,缆车破云雾而上。今人不识洪谷,洪谷本在荒野,又遗失在荒野间,只有一老农结庐而居。这是黄山的不幸,洪谷的幸运。
  我沉迷于洪谷,并根据史料与传说,推测荆浩的生平行迹,自他出生地与隐居地,漫游他行踪所至之处,是由此梦回五代北宋,与古为徒。
  春游洪谷,荒草间犹有冰瀑,一块白坠落深谷,一块黑爬上山巅,拨过开荒草秘径,我走回古时的山川,窥得荒寒之境。
  绝壁观老柏,似与古人对语,古人高山仰止,我也无意模仿,我是现代人,想以现代汉语的简洁说东方古典的妙处。
  就这么拍了一年四季,有了这一组影像,2017年,第七次去太行,在多次寄宿的那位老农家,听闻此处要重新开发,并且与我渐为人知的影像隐隐也有关系,一时百感交集。




  而第八次去洪谷,再登峰顶,却看到一场以保护名义所做的工程,是一场自然景观的浩劫。
  如此浑厚庄严的山水,在如此世事格局下不可能不开发,唯希望开发此山的人是爱此山的人,洪谷山这沉睡的五代山水,不改其古意,不会变成现代旅游区的面貌。不希望无知小吏与忽然有钱的企业家,在荆浩的山水画卷上,继续铲除亿万年形成的美丽山石,修建丑陋的建筑。
  不欲虚名彰,爱此山水奇; 千年应如此,不为世风移。
  中国人历史上极爱山水,山水一脉,不止世代生息其中,也隐藏着上千年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在中国,既有有形之山,也有无形之山。有形之山,是自然的山川;无形之山,就是传统文化这座高山,无论是有形的山还是无形的山,山一直在那,依旧是非常沉默、高傲、气象万千。只是百年来作为子孙的我们对很多东西都淡忘了,甚至视如不见。
  其实我是学了很多年西方的东西,才慢慢的开始懂得,传统的东西其实很了不起。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也不是特别懂摄影,但如果说我拍的风景跟一些摄影家的风光摄影,稍有区别,大概就是对山的一份“懂得”吧,这一点不是我自己独有的,可能来自中国人的艺术基因,如道家思想、山水诗、山水画、摩崖石刻等,我在看山与读书的过程中这种基因里的东西慢慢唤醒、复活、生长,给自己带来旺盛的创作欲望,而我在连续几年山行游历过程中无意中唤醒了基因里那枚破解的钥匙,从此,古今没了隔阂,有形之山川与无形之山川融在了一起。
  《山行》因采用宽幅,让人常联想到山水画意,其实我对中西艺术都有一定的涉猎,在创作上是想在东西之间寻一条路。所以拍摄《洪谷》这组作品时,取消了宽幅,用了接近135相机的片幅比例,尝试在最普通的样式里蕴涵自己对摄影的思考。我一直认为最好的艺术,往往初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又能把人拿住,让你忍不住想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很厉害,有一句话叫余味无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创造的作品的人,也有读作品的人,读的过程也是能带来很多丰富的想象空间的,这是我对艺术的看法。做到了几分,我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说《山行》是吟唱一曲故国的恋歌,《洪谷》是打开一个尘封的旧梦。《洪谷》完成,下一个作品渐渐面目清晰了,写完这篇文章,我就回到了漫游风景的路上。



其他文献
《格物致知》系列是我长期以来持续创作的一个艺术项目,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摄影。光,是其中的绝对主角,而正负像画面之间的转换,又成为我作品中的逻辑根源。该创作始于2010年,对传统胶片摄影的迷恋造就了我最初的叙事语法,进而在后来形成了“光轨书法”等一系列觀念摄影作品。  光线的运动轨迹,会在底片上留下抽象的点线面,我的基本工作方式是用相机对夜间城市里的各种光线进行田野考古般的巨量采集,在工作室里把底片上
期刊
一年一度的TIPA年会再次回到发源地欧洲,29个世界级的专业、业余以及商业类影像杂志的编辑代表来自亚洲、澳洲、欧洲以及南北美洲,于2018年4月6日聚首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小镇卡斯卡伊斯(Cascais),共同投票选出了“2018年度摄影与摄像最佳产品”共40个类别的奖项。除《中国摄影》杂志以及业内所熟知的《Photo District News》、《ProfiFoto》、《Rangefinder
期刊
王婷舒与摄影结缘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作为一名本科学习外语的女孩,她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起初爱拍些旅游风光片。随着对新闻报道与纪实摄影的日益着迷,王婷舒在报考研究生时毅然决定申请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与纪实摄影专业,立志将兴趣付诸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考试与筛选,她于2014年如愿前往英国伦敦深造。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王婷舒发觉摄影渐渐改变了自己看待社会的方式。观念上的转变,加
期刊
路環岛  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行先去了路环岛。路环位于澳门的南部,这里空气清新,远离喧嚣,还保持着传统的渔民生活。看着宁静又干净的大海和村庄,只有稀少的几名游客擦肩而过,让都市人紧绷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了下来。随处闲逛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名叫“十月初五”的马路,感觉很有意思,这是澳门依然留存着的葡萄牙风情:一边是小巧多彩的民居,一边是静谧的大海。路旁种着一棵接一棵高大峻拔的假菩提,精致的欧式路灯映衬着灰
期刊
列车一路向北。  整整一個白天,从京城至白山黑水间,穿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直到大庆市。天地辽阔起来,白雪覆盖在远处的山峦与土地上,妥帖而怀有敬意,让人心生感动:遂古之初,地老天荒,大自然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这开往东北的高铁车厢内,居然也像北京早高峰的地铁车厢一样,除了偶尔的声响外,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鲜有交流。变与不变,就在眼前。  上午10点,从北京站出发时,客流稀少,这座苏俄
期刊
照例,在每一个年底要盘点去世的摄影人物时,总没能幸运地空白,就在着手写这篇稿的时候,11月26日,大家熟悉的侯波老师突然走了。  2017年离开我们的几位摄影人物,人生经历多有不同,他们生命的长度也有着惊人的差异,从年初的任航,到年底的侯波,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时间,竟相差了63年。不论生命的长短,在他们所有的日子里,始终有一台照相机陪在身边。  死亡没有国界,于我们物理距离遥远的国外摄影人,他们的
期刊
“mono”是一个长期拍摄主题。生菌的谷物、发霉的水果、凋零的花瓣、动物的残骸、人体的局部……这些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时常被我们忽视和厌恶的小东西便是我的拍摄对象。或残存或陨世的生命通过镜头的截取被定格在鲜活的、充满魅力的、独一无二的瞬间。看似消极的事物中实则无处不在的蕴藏着生的讯号。  与传统意义上的微观摄影不同,我更愿意将它们划分为纪实下的观念摄影。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相机时刻留意并捕捉身边微不
期刊
1839年以后的人类历史,无可避免的是一场图像取代“肉身”的篡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代表的孤独思辨与切实行动,逐步让位于观看的欲望与表演的冲动,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直接经验和文字转译所建立的古老认知机制,无可挽回地坍塌溃败。摄影史学者玛丽·沃纳·玛利亚(Mary Warner Marien)曾用“摄影就是当今世界”来描述摄影术兴起以后的人类认知,而今天必须更进一步,摄影,或者说图像本身,很
期刊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女摄影家侯波侯于11月26日2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2月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以“不忘初心 投身时代”为主题的侯波同志追思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骆国骏,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儿媳朱清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顾问于健、朱宪民、张桐胜,副主席陈小波、居杨、柳军,分党组成员、
期刊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十几年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断地重复着同一种摄影的工作,所以我一直渴望着某种新的尝试和新的可能:在熟悉中寻找陌生,让影像的表现方式带来更多的自由,脱离已有的摄影认知和感受;忘记过往摄影的经验,让观看带来思考的可能,成为表达自己的一个出口。  某一天,当踏入这个特殊、冷峻而陌生的空间时,我突感身体在这个空间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就像自己灵魂被抽离出来,异质空气包围而来的无力感让我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