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riend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物致知》系列是我长期以来持续创作的一个艺术项目,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摄影。光,是其中的绝对主角,而正负像画面之间的转换,又成为我作品中的逻辑根源。该创作始于2010年,对传统胶片摄影的迷恋造就了我最初的叙事语法,进而在后来形成了“光轨书法”等一系列觀念摄影作品。
  光线的运动轨迹,会在底片上留下抽象的点线面,我的基本工作方式是用相机对夜间城市里的各种光线进行田野考古般的巨量采集,在工作室里把底片上的光影所形成的“笔触”和“点画”组合成鸿篇巨制的书法长卷。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个艺术项目在现阶段的结果成了一种“光的书法”,是自然的书写,是取自自然,而不是师法自然,是一个人工的天人合一的做法。
  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在这个复杂化的过程中,我想加入的不是水分,而是营养,是一种复杂的智慧。中国书法经过艺术家以挪用的方式再现,书法原有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而逼真空阔的形式感,和它的矛头所向,正是当代艺术典型的戏虐方式。用文字创作艺术品大体是源于概念艺术,用原文字或者造字,中外的例子都不少,而以影像的方法造字,还不多见。用影像的方法造字,本身就偏离了造字的轨道,从形式又回到了观念。凝固瞬间的光斑或光线,是对永恒的向往,也是质疑。
  本系列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关于混沌的平行世界》《林泉高致》以及《格物致知》。




  评委点评:
  一位才思不断涌现的年轻艺术家,又呈现了一组至净至简、匠心独运的作品—光轨书法。
  这是一组以连续流动的光的轨迹为基础,以撷取其间“笔触”与“点画”结构的“新书法”作品。其用心可叹,其用力可观。所谓艺术即创造,大致便是如此—用心竭力、标新立异。
  这是作者自2010年开始持续创作的艺术项目,其间随着数以万计素材的累积与思考观点的变化飘移,作品的形态与立意都在演替之中。曾经的《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它》《关于混沌的平行世界》《林泉高致》,以及今日之《格物致知》,或许可以认为是作者在探索的不同阶段,对摄影、书法,乃至中国传统绘画不同的审视外化。其核心是在纯粹的审美外表下,表达批判性的文化自觉。
  追求纯净,抛却纷繁,是一种境界;制造错综,挑战掌控,是一种力量。《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也许,我们推介的正是这种探究本源之奇思妙想,又根植艰苦卓绝之实践的品质与精神。
  —高 琴
  摄影作为一种可控的时间艺术,百年来已成为媒介技术推进的焦点,也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命题与立场。李舜的这组作品应该说是将某种稍纵即逝的时间线索从物的存在方式中抽离,或者说凝固并定格了光与物在一段可感时空间的轨迹。它不是简单地反转抽象图像的意义,而似乎用另类的观像方式,以镜头扫描并刻录着人与物在现实情境中的遭遇,其实,这同时也是艺术家之于流变世界的反像写真与感怀。
  —管怀宾
  摄影另有一种久被冷落的说法,就是光画。李舜的《格物致知》,光是其中的绝对主角。对城市夜间的各种光线运动轨迹进行巨量采集,然后组合成类似于书法的鸿篇巨制,正所谓感物造端,凭心构象。李舜一直力图打破对于摄影的一般定义,勘探传统摄影方式无法想象的视域。对他而言,摄影的目的,始终是如何专注于作为某种体验的图像,进行意念的生成和领悟的喻示,由接受性视觉印象走向积极性视觉表达,《格物致知》系列是其长期实践的代表作。
  —姜 纬







其他文献
去年11月中,笔者在纽约市有一场视觉“探险”之旅。由于不喜预做功课,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旅人。不过,意外所能够带来的某种兴奋,却是我所期待的。而旅行,有时或许图的就是这个“意外”。而且,有的時候,无计划所得最后结果,可能也未必差到哪里去。在给“无计划”自我正当化了后,这信步由缰的“探险”可能就变得更有趣了。更何况,纽约就是一个你怎么“探”都有“险”在的地方。  我“探险”第一脚踏进的是MoMA
期刊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复相·叠影”于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在摄影艺术推介方面备受瞩目的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之后的更新与启动,从2005年到2009年双年展坚持的—“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当代摄影及文化的发展”的基本宗旨亦贯穿到了这次的展览中。  展览名称的变更带来了3个新的转换:由“摄影”到“影像”;由“国际”到
期刊
何为摄影书?1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既然它是一本书,带有传播的面向,需要被人捧在手里阅读,我想那还不如干脆到书店里一探究竟,于是便有了2018年1月北京的这次书店之行。  我发现,摄影类图书在书店的位置根本毋庸置疑。那些出自摄影出版社的图书,似乎很自然地就保证了该书的摄影属性,更何况还有一些会贴心地写着,上架建议:摄影类。我去的时候,书店的店员正在给新书上架,他们往书架上塞书的动作没有任何迟疑。
期刊
闹钟定在早晨8点,睁开眼,听到室友已经在卫生间,决定再赖一会儿。10月的纽约,神秘又任性。今天有点冷,如果忘记戴帽子和围巾,早晨和傍晚的路途会需要透支一些意志力。9点15分,从地铁A、C线二十三街的出口钻出来,开始长达4个街区的“竞走比赛”。全纽约的“竞走选手”,虽说最出色的都集中在中城区,但切尔西的也并不逊色。迈开步子,大腿带动小腿,全速前进,几个月来我也练就了面不改色疾驰的本领。到达第十大道,
期刊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London Science Museum)举办的“照亮印度”(Illuminating India)展始于2017年10月,将于今年3月底结束。此次展览设置了两个展场:一个展示印度的科技史与发明史,另一个是摄影展,在科学的主场撑起一面人文的旗帜。摄影展以1857年和1947年为时间点,分成三大板块:“权力与表演”(Power and Performance)、“艺术与独立”(
期刊
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人类思想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摄影》杂志以图书为题,张榜推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借一年一度图书出版成果的梳理,为业界提供更丰富的思想与精神的滋养,也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专业的高品质的有效指导与引领。  图书榜评审历经第二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逐步形成规范。如何让品牌形成影响,让影响成为一份力量,务必竭心尽力做好三个方
期刊
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和黑龙江农垦红興隆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神奇北大荒 魅力红兴隆”全国摄影大展正在进行中,详情请参阅主办方官网(http://www.cphoto.com.cn/、http://www.nkhxl.com/)。  “神奇北大荒 魅力红兴隆”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内容有如下四项:一是湿地生态系列,二是城镇建设系列,三是“三地”文化系列,四是现代化农业系列。本期介绍的是红兴隆管理局境内的各类风
期刊
进入商业摄影领域,对杜云锋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大学学习美术的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出于业务需要,杜云锋经常会参与到平面拍摄的项目中,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渐渐萌生出自己做摄影师的想法。从决定转型为全职商业摄影师至今,杜云锋一做就是12年。多角色的历练,加之拍摄经验的不断丰富,让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商业摄影价值观”:商业摄影是为客户量身定制出拍摄解决方案;从前期策划到团队搭配再到
期刊
阿琳·戈特弗里德(Arlene Gottfried) 并未告知她的朋友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实。兴许,最佳的,能够定格她的样子是在2012年Look3摄影节,这并非因为舞台上的屏幕里放映着的是她一生的作品;而更是因为她是这个舞台上的歌者。这位摄影师的名片上印着:“歌唱的摄影师”,被一间教会的唱诗班感染,她也加入其中,并最终成为独唱。是以,舞台上,她的歌声与她的照片同步。你发现,这照片和她的歌声出奇地相似
期刊
本系列是基于我的日常生活和想象的作品。  我一直与所居住的城市保持距离。商场、地标建筑和居住的社区,在图像和记忆中重建成了一个不真实的空间。虚拟的城市是基于实际的地方 ,但经由了一个关联的过程转化。随着雾气的消散 ,这些稍稍失衡的图像连接到一些奇怪而有趣的事件。这些图像要求观众重新审视,更进一步地来探索也许有什么事情发生在另外一個维度。  评委点评:  观察细致,拍摄考究。  —缪晓春  一个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