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楼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胥琰,1961年生,洛阳老城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城南地》、长篇小说《蜂国》等。作品曾刊于《人民日报》《文汇报》《诗刊》《新华文学》《关雎爱情诗刊》《品文》《中华诗词》《小小说选刊》《牡丹》等报刊。
  自从傻女子兰花在炮楼里被鬼子轮番糟蹋、投枯井自杀之后,原本沉默寡言的马老三,一夜间,变得更加木讷了……
  东洋鬼子刚来塬上村的时候,排着队,有160多号人,似乎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凶神恶煞。正是清明前后,暖洋洋的晴天,上午半晌,这一群刺刀下挑着太阳旗的鬼子,穿过村东的桃花林,搜索着向寨子这边走来。
  塬上村在古城北邙岭上,是一个地势突兀的村落。因面临着南下古城东去县城的大路岔口,自古就是兵匪侵扰的要地。村子里唯一的财主马大善人,听在国军当副营长的儿子马得发信誓旦旦地说,鬼子一定会进占塬上村的。马大善人害怕受鬼子祸害,提前几天就带着男女家眷、金银细软连夜离开了村子,躲到了西边黄河北的姻亲家,只留下了管家侄子马八女带着几个帮手看护宅院。粗通文墨、见多识广的马八女,觉着躲避不是办法,怕惹恼了鬼子,一大早,就无师自通地敲着铜锣,在村里村外四下转悠,反复吆喝着:“乡亲们,做顺民呀。官家不打笑脸人。皇军不糟践百姓,各门各户,都要开门迎接皇军啊……”东寨门外的马老三怕不开门惹来祸事,就开了漏风的破木门,抽着旱烟袋站在门口,老婆和小女子马兰花站在门槛里,半个身子藏在门后,扒着门框探着头往外看……鬼子踏起尘土走过来了,马老三举着马八女给每家每户发的短把小旗,有气无力地挥动了几下。白洋布小旗,中间是个实心红圈圈,咋着看都像是县城里老中医常用的膏药片儿。
  鬼子普遍个头不高,但是看上去很壮实,戴着连着护耳布的军帽,走动起来,扑扑甩甩的,样子很滑稽。走在队伍中间的,是一个骑着高头大马、挎着手枪和指挥刀的军官。那军官看见马老三在挥动旗帜,甚至还咧开留着仁丹胡子的厚嘴唇,露出白牙,朝他笑了笑。就在马老三下意识陪出笑脸的同时,他惊奇地发现鬼子军官騎的马屁股后,还跟着六个花枝招展的年轻女人:盘头,戴花,穿着旗袍不像旗袍、长衫不像长衫的锦缎袍子,背后还带着一块长方形的花包袱。更稀奇的是,这些东洋女人,穿着木头趿拉板,一边走,一边点头哈腰地向围观的孩子们,抛洒花花绿绿的糖果,嘴里还不停地叽里咕噜着:“哈吉买吗稀逮,叨早吆老西哭(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就在马老三感觉着日怪的时候,鬼子队伍过去了,走进了东寨门,又穿过村东街两边欢迎的人群,在马八女点头哈腰地引领下,向北直接开进了马大善人家的宅院……鬼子一进宅院,就在门楼下放了岗哨,接着,又派出一小队鬼子,在村子中间的十字路口,两人一组地排着队,分别到东西南三个寨门口站岗。
  马老三随着村民进寨子看热闹,觉着势头不对,赶紧走出东寨门。他看见两个鬼子一左一右站在寨门口,长枪落地,刺刀晃眼,心里嘀咕说:“乖乖,鬼子的长枪,落在地上,带上刺刀,还高出鬼子半头哩!”
  刚吃罢了晌午饭,马八女就引着两个端着刺刀的鬼子,挨家挨户要粮食要肉,正好闯进了马老三家。头上多了一顶鬼子军帽的马八女,大大咧咧地对颤颤惊惊手足无措地站在当院的马老三说:“三哥哎,别怕,皇军大大的好哩!”看见马老三点头赔笑,马八女又说:“皇军后天要打南面的古城,乡亲们都要出粮出肉慰劳哩,放心放心,皇军不白要粮肉。”像是能听懂中国话似的,背着长枪站在一边的鬼子说:“皇军的,金票……大大的。”说话之间,鬼子抬眼看见傻女子马兰花,在给一头绵羊喂青草,径直走了过去,对马兰花笑了笑,伸出了大拇指,说:“你的,花姑娘的,撒古撒古啦(像樱花一样)……”
  马老三担心傻女子被鬼子欺辱,赶紧叫着老婆一起从柴堆里抱出半袋子麦子,从羊圈里牵出绵羊,交给了马八女,鬼子见状满意了,嘴里接连说着“吆西”,还真的塞给了马老三几张花花绿绿的老日票子,然后离开了院子。
  160多号鬼子进驻塬上村的黄昏,开饭前,鬼子兵集体坐在马大善人家的大院里,先是拍着手唱了一首软绵绵的歌,“撒古啦,撒古啦(樱花啊,樱花啊)”……村民们对这些来自东洋的军人,也许心存某种侥幸,倒也并不十分害怕,自古“官家不打笑脸人”嘛。有些胆子大的年轻人,登上了马大善人家北面凸出的土丘,拥挤着站在那里看热闹。起初,在土丘上站岗的两个鬼子心不在意,并不驱赶。待到院子里的日本兵酒足饭饱之后,更日怪的一幕出现了:鬼子在东西六间厢房前,排成了五个小队,每队二三十人,每隔五六分钟,开始解开皮带进去,手里拎着皮带出来……这一幕开始不久,站岗的鬼子才端着刺刀,驱赶看稀奇的村民,嘴里嘟噜着“八喀哩嘚啊路(混蛋)”之类难听的话。年轻村民们看鬼子脸色凶了,这才一哄而散……
  据早起拾马粪的村民说,鬼子大约150人扛着枪炮,起五更出了寨门,下了岭坡到南面去攻打古城,只留下了10个鬼子和6个东洋女人留守寨子。三天以后,这一伙鬼子回来时,除去瘸腿吊胳膊轻伤的十来个人外,用3辆马拉大车运回了50多具尸身。这些血气呼啦的尸身抬到塬下的深谷里,一层劈柴一层尸身堆了起来,浇了汽油,连夜焚化了。又过了半月以后,古城打下来了,鬼子留下了30多号人马占据塬上村这个制高点,其余的六七十名鬼子,脖子上吊着50多个缠着白洋布的骨灰罐,和6个东洋女子一起离开了……
  不用说,鬼子是把这些死了的鬼魂运回东洋了。
  塬上村之北挨着马大善人家的大院,有一个半亩大的土丘,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塬上村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老辈子的人说,古时候的土丘上,栽有好几棵梧桐树,曾经有凤凰栖息在树上,村民也叫它“凤凰台”。这里是村子的制高点,留下据守的鬼子小队长,相中了这个地势突起且有天然沟壑的高台,要在上面盖炮楼。村民们觉着会坏了塬上村的风水,都不乐意出工,马八女就带着五六个鬼子,端着刺刀挨家挨户强迫每家出一个壮劳力盖炮楼。不去不行,“死啦死啦的”。
  为了搜集盖炮楼用的砖木,鬼子逼迫村民拆除了村西门外的泰山庙。从6月初到8月初,差不多有三层楼高、四面留有枪眼、顶端修成圆形女儿墙的炮楼建成了。鬼子又逼着村民在土丘的外围,挖了一圈两米深、五米宽的干沟,干沟外架了一圈铁丝网,只在北面架了一座木板吊桥。炮楼就和马大善人家青砖院墙高垒的坚固宅院,互为犄角,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   自从炮楼完工,驻扎上了荷枪实弹的鬼子,村民们私下里都叫它“炮楼地”。出村子干农活、走亲戚、放羊、拾柴火,不管谁见了它,都像躲避瘟神一样,远远地躲着走……
  立秋那天,炮楼地的鬼子兵又被抽走了10个,据说是补充到南面古城了。塬上村村民们还没有来得及松一口气儿,让他们感到邪门、意想不到的是:鬼子兵少了,待人却更凶了。
  在干沟里侧炮楼地站岗的士兵,看见村民一接近沟外的铁丝网,就吹胡子瞪眼拉枪栓,嘴里吆喝着“八喀哩嘚啊路”“开路开路”什么的。有一次,一个老汉在铁丝网外100米处,赶着几只羊路过,“叭呴”一声枪响,就被炮楼上的鬼子开枪射杀了一只,老汉赶紧赶着剩下的羊跑了。鬼子兵放下吊桥,把那只射杀的羊拖回了炮楼,开膛破肚,大卸八块,烤着吃了。“鬼子真是饿死鬼托生的。”村民们只敢悄悄嘀咕着说。鬼子兵没来之前,村子里家家户户鸡犬相闻。鬼子兵大队人马撤走后,住在马大善人家的一小队鬼子,常常仨仨俩俩地端着刺刀在村子里转悠,看见鸡就抓,看见狗就开枪。结果没出几个月,村子里的鸡和狗差不多就绝迹了。
  成年的村民远远地躲着炮楼地走,傻女子马兰花却总是傻兮兮地笑着,似乎并不知道鬼子的厉害。一天下午,她竟然拿柳条赶着一大一小两只绵羊,来到了吊桥外的斜坡上,绵羊在吃草,时不时还抬起头“咩咩”地叫几声,马兰花则只顾着掐野菊花玩儿。炮楼顶上,挎军刀的鬼子小队长,扒着豁口看见了,阴狠中透着淫邪地笑着说:“吆西……”然后快速下了炮楼,命令站岗的鬼子放下吊桥,走到了马兰花面前。傻女子马兰花站起身,手里捧着一束野花,竟然还冲着鬼子军官笑了笑。鬼子小队长伸出大拇指,说:“你的,花姑娘的,撒古撒古啦……”马兰花不知道鬼子叽里咕噜说什么,接着看见鬼子拉着老绵羊脖子上的绳子,小羊跟在老绵羊后面,向炮楼那边走去。眼看过了吊桥,马兰花担心丢了羊,就奔跑着追过了吊桥。
  后来的事情是:鬼子小队长把马兰花诱骗进了炮楼,立刻兽性大发,糟蹋了傻女子马兰花,接着是鬼子的军曹、伍长、士兵……傻女子马兰花从炮楼地放出来时,天已经黑透了,她羊丢了,衣裤被撕烂了,整个人都彻底傻呆了。一进到家门,看见大门北侧的一口数丈深的枯井,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娘啊……”,就跳了下去……这一天晚上,炮楼地的鬼子兵,宰杀了傻女子马兰花的两只羊,挑在刺刀尖上烧着吃,喝着酒,唱着“撒古啦,撒古啦,呀吆咿呶嗦啦哇(樱花啊,樱花啊,暮春三月天空里)……”一直狂欢到后半夜……
  听到“噗咚”一声沉闷的声响,本来就心里惴惴不安的马老三,和正在灶火里烧火做饭的兰花娘,赶紧跑出来,看见了一只布鞋留在了井口,兰花娘抓在手里,当即坐在井口嚎哭起来。
  村东头草棚里住的老羊倌放羊回来,看见了傻女子马兰花,正疯疯傻傻地从炮楼里跑出来。他把羊赶回了自己家,然后过来告诉马老三说:“老三侄子啊,俺看见兰花从炮楼里出来,咱女子,一定是给鬼子糟践了……”马老三和闻讯赶来的本家兄弟连夜用箩筐,把傻女子马兰花从枯井里捞了上来。兰花娘一见女子不成人样的尸身,扒着箩筐哭得死去活来。村里料理丧事的马二爷和马二奶听到报信,也颤巍巍地来了。不知见惯了多少死人的马二奶,在马老三家的里屋,给马兰花净身穿衣出来,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傻女子马兰花匆匆埋在村西马家祖坟地,在兰花爷爷坟堆后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垒起的小坟头,看上去孤凄凄的……“一七”过后,因为担心娘看见妹子的坟头再受到刺激,嫁到外村的二女子马菊花,把娘和小弟弟接了过去暂住。从此,独孤一人住在塬上村的马老三,像孤魂野鬼一般,整天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一下子变得更加木讷。马老三外出不与人说话,回家早早关门闭户,甚至和本家的兄弟也像断亲一样,老死不相往来了……
  差不多整整一年以后,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才知道,神情木讷、半憨不傻的马老三,不声不响的,竟然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马老三嫡亲兄弟三个,在寨门里东街有一个不大的院子,三间青瓦顶上屋两间麦秆顶厢房。父母在世的时候,大哥娶媳妇后住在厢房里。后来二哥也要娶媳妇,按照塬上村的习俗,家里的老大要隨父母住,厢房让给了老二。到马老三结婚时,老家住不下了,就在东寨门外偏北的半坡上,又盖了两间麦秸顶草房,围了半人高的麦秸泥院墙,单门独户过日子。马老三的父母,在“老日”来的前两年,一前一后得病过世后,兄弟仨就一直各过各的。
  自从给傻女子兰花办了丧事,支走了老婆以后,马老三觉得无牵无挂,再也不怕鬼子祸害家人了。每天夜里,他都在悄悄地干着一件事儿,把自己吊在枯井下方两米处,对着炮楼方向取土挖地道。他把铁锨把子锯短,再带上短柄十字镐、小箩筐和煤油灯,挖出的土偷偷倒入枯井里。塬上村在秦岭余脉北邙山的黄土岭上,土层深厚而有黏度,料礓块儿也小,挖出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土洞,也不用担心会垮塌。马老三曾经当过帮人挖墓穴的土工,干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就这样,他夜里挖土,白天就用两根椽子搭上草苫,把洞口盖上,上面又堆起了一堆麦秸。村民们看了,觉着他不忍看女子惨死的枯井,却也并不在意。
  塬上村望天吃饭,种了秋以后,靠雨水浇地,靠雪水保墒。白天里,马老三也会扛了锄头,去自家的麦地里除草,有时也去村外的杂木丛生干沟里砍柴,或者去村子里的深井挑水。不过,这些时候,马老三灰头土脸的,见人也不搭话,乡亲们知道他心里窝火憋屈,看见他半人半鬼的可怜样子,时间久了,也没有啥话去安慰他。马家老大老二,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夜里一关上院门,回到了屋子,才敢私下里说:“自打傻侄女亡了,你看咱家老三,人也变傻了。唉,都是叫小鬼子祸害的……”
  中秋节夜里,炮楼地四周突然响起了枪声。“叭呴,叭呴”“突突突的”,接着是小钢炮的爆炸声。枪炮声直到五更时才消停。天一亮,汉奸马八女就敲着铜锣,在塬上村街面上吆喝:“乡亲们,不要害怕,夜里土八路骚扰皇军,被皇军开炮打退了。各门各户注意了,耳朵别塞着驴帽,都听清了啊,从今儿个起,不许私通八路,谁私通八路,一家人,满门抄斩呢……”   鬼子鬼得很。第二天,就开始用刺刀逼着18岁以上的男女村民,到马大善人家的大院里照相,说是办什么“良民证”。蓬头垢面的马老三,也被马八女带着一个凶神恶煞的鬼子兵,端着带刺刀的长枪,顶着后腰,撵到了马大善人家。马老三腰束麻绳、破衣烂衫,缩头缩脑地跟在人群后面。他偷偷瞥眼看去,西院墙前摆放着一个圆面木凳,凳子前方不远处的支架上,架着一个方形的洋玩艺儿,照相的老客,头蒙在一大块儿黑色绒布下面。人群里有人感到害怕,悄悄地嘟哝着说:“娘吔,该不会把俺的魂儿摄去吧?”这时,马八女屁颠儿屁颠儿地对挎着指挥刀的鬼子点头哈腰了一番,手里举着从屋里拿出的装在镜框里的一张大幅的黑白相片说:“乡亲们,别怕,皇军用这洋瓷器免费给咱们照相哩,毬毛都不会伤一根,放心吧,乡亲们看清楚了,这是马老爷当年在县城照相馆照下的,比画的还好看呢。大家如若不信,俺先来照相……”马八女说罢,就坐在了西院墙前的圆面木凳上。
  又过了三天,良民证办下来了,村民们又被刺刀请去,在马大善人家领到了巴掌大的长方形的灰白纸片。马老三看见纸片上除了名字外,还真的印有一张一寸大小的相片,有鼻子有眼的,虽说有些模糊不清,细看还真是自己的模样。
  暗道估摸着要挖到炮楼地外围干沟的时候,马老三开始向下挖,他要绕开干沟,再向上挖土。乡亲们觉得他变傻也好,兄弟们不和他来往也好,他都顾不得了。马老三的心事只有他自己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无毒不丈夫,咱就是挖,也要把狗日的炮楼挖塌,把那些披着人皮的猪狗,全砸死在炮楼里……”
  有一天夜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马老三刚要出门去挖土,突然看见一个黑影,翻墙进了院子,马老三后脊梁一阵麻酥酥冷飕飕的,感到心惊肉跳……来人蹿了过来,轻轻叫了声“三哥,别吭气”,就推着他一同进了里屋,关上了屋门。马老三见来人不是别人,原来是雁鸣渡村的姑表弟韩水生,就问道:“表弟,你不是在县城教书吗?你咋来了?这年景,兵荒马乱的,不太平哩!”韩水生从水缸里舀了一碗水,一口气儿喝了半碗,这才说:“老表,咱实话跟你说吧,现如今,俺参加了豫西抗日独立大队,跟着八路,专门跟鬼子对着干哩!”马老三听后又是一惊,忙问:“那,你找俺啥事儿?鬼子现如今凶着哩!”韩水生说:“不怕他们,鬼子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你还不知道吧?河西的老八路已经渡过了河东,又从黄河北过来了。三表哥,俺听说侄女叫鬼子祸害了,你要报仇哩!”马老三蠕动着嘴巴说:“那俺,咋着报仇哩?鬼子有枪有炮,俺只是个庄户佬。”韩水生这才说出了要借他的良民证,明天到村子里侦察鬼子的岗哨、暗堡、机枪火力分布情况。马老三一听,嗫嗫嚅嚅之后,还是拒绝了。他心里想:要是借了良民证,一旦出了差池,自己活不成人了是小事,给闺女马兰花报仇的事情,也白瞎了。结果,韩水生借不到良民证,失望地翻墙走的时候,还嘟哝了几声:“唉,这老表啊,没胆,活得不畅气,窝囊。”马老三也听到了这些话,关上屋门后,他自己对自己说:“说俺窝囊,就算他娘的窝囊吧。总有一天,俺要做一件大事,让你看看。”
  韩水生走后,马八女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天一亮就带着一个凶神恶煞的鬼子兵,闯进了家门。那鬼子端着刺刀走进屋内,在角角落落四处搜寻,接着又走到院子里,往靠在墙上的黍杆垛里刺来刺去。幸好,家门口枯井口上堆起的半人高的麦秸堆,可能是藏不住人吧?没有引起鬼子的注意。马八女临走时对马老三说:“三哥,皇军听说了,昨夜有八路进村,你可不敢私通八路啊!你若私通八路,你一门几个弟兄全家,都别想活了。”鬼子兵也呲牙咧嘴地说:“你的,良民的,大大的好。私通八路的,死啦死啦的!”
  绕过半环形的干沟,马老三开始向上挖土,估摸着离炮楼越来越近了,夜深人静,声音传得远,他怕炮楼里的鬼子听见响动,不敢再用十字镐了。每天夜里,他带着一小盒火柴进去,在挖掘处点上油灯,用短把铁锨挖土,再摸着黑用箩筐拉出去……不共戴天的奇耻大辱,化为不屈不挠的仇恨,竟给了他说起来神奇的忍耐力。从傻女子马兰花屈死跳井的农历七月起,一直挖到第二年四月,将近三百个夜里,他就不言不语地干着这一件事儿。按照他的目测,绕过了干沟,拒鬼子的炮楼不过两丈,他一直挖到了炮楼底下。
  暗道挖好,马老三把枯井口照旧用麦秸遮掩好,锁上大门,从塬上村蒸发了。马老三悄悄去了大女子马梅花家,他觉着只有想办法搞到炸药才能复仇。大女子马梅花家在雁鳴渡村南的白鹤庄,他忽然想到了表弟韩水生,觉得干八路的表弟一定能搞到炸药,就悄悄打听八路军豫西抗日大队的消息。结果,还真的从亲家翁的嘴里,打听到八路军正在黄河岸边的雁鸣渡村附近活动呢。马老三一听来了劲儿,连夜赶到了老姑家,这才听说表弟真的在干八路军。老姑说:“他们都叫水生指导员,也不知道指导员究竟是个啥官儿?”
  韩水生听说塬上村的三表哥马老三在找寻自己,起先还有些纳闷:“自己年关前去找他借良民证,他不敢应承,是个胆小怕事的人,现在他又来找自己,到底会干啥?”韩水生向大队长、教导员汇报了这个情况,得到允许,就连夜从驻地回到了雁鸣渡村,在家里见到了马老三。一听说马老三要买炸药,韩水生就再三追问,到底干啥哩?结果,马老三还是死活也不肯说出实情。韩水生灵机一动,为了稳住马老三,谎称说要到队伍上看看能不能弄出些炸药,又连夜赶回了大队驻地。
  八路军豫西抗日大队,已经得到了上级传来的情报:驻守在塬上村的一小队鬼子,近期有可能收缩到南山下的古城,为了减少主力部队将来攻克古城的压力,决定拔掉鬼子的这个据点,彻底消灭这伙鬼子。可是,鬼子占据炮楼地的有利地形,易守难攻,八路军豫西抗日大队人马不少,就是缺少攻打炮楼的火炮,强攻肯定是不行的,去年中秋节围攻炮楼不能奏效就是明证。大队长和政委正在为这件事犯愁呢!他们一听说韩水生汇报上来的情况,心生一线希望,就决定亲自到韩水生家问清楚情况。就这样,他们黎明时赶到了雁鸣渡村,从被窝里请出了马老三。马老三看见表弟把八路军的大官都招呼来了,这才嘟嘟哝哝地向他们说明了自己要为闺女报仇,已经挖好了通向炮楼地的暗道,要炸掉炮楼,送鬼子上西天。
  大队长听罢,和政委相视一笑,乐了,拉着马老三满是生硬老茧的手说:“嗨,老乡,为了抗日立了头功哩!”
  据县志记载,塬上村拔掉鬼子炮楼据点的战斗是这样的:
  “八路军豫西抗日大队300余人,在1945年立夏后的一天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塬上村。在村民马老三的带领下,一中队指导员韩水生带着一个班的战士,扛着炸药包偷偷潜入马老三家,把几十个炸药包堆在了炮楼下的暗道里,插好了导火索,拉出了引线,只等一声令下就可以引爆。
  塬上村的鬼子小队,恰好准备天一亮就撤离这个孤零零地设立在塬上村的据点,好收缩兵力防守山下的古城。鬼子兵列队还没有走出东寨门,八路军顿时枪声大作,这一小队鬼子试探着冲锋了几次,都被步枪、机枪、手榴弹打退了。鬼子小队长无奈,只好命令退守马大善人家的宅院,想以高墙深垒和炮楼上强大的火力网,作困兽犹斗。大约一个班的鬼子,十急慌忙登上了炮楼,三八枪、轻机枪、重机枪,刚刚向围困的八路军射出密集的子弹,紧接着就听到‘轰隆隆’一声巨响,鬼子的炮楼就被炸塌了……接着,八路军冲上了炮楼地,然后,居高临下,手榴弹如雨一般投进了马大善人家的院子里,剩下的十几个鬼子,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
  据说,马老三在炮楼被炸塌以后,操着一把短柄铁锨,也随着八路军战士一起通过吊桥,冲上了炮楼地。冲到倒塌的炮楼前时,见到炮楼外被砖块砸伤的两个鬼子,其中一个就是糟蹋傻女子马兰花的鬼子小队长。马老三顿时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举起铁锨把鬼子小队长的脑袋砸了稀巴烂……就在他再次举起铁锨,砸向另一个鬼子时,从马大善人家二楼平台半截墙里射出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胸。打死马老三的不是别人,竟然是马老三同宗的的兄弟汉奸马八女。马八女打死马老三后,暴露了隐藏的位置,当即被韩水生用手枪击毙。
  几个月后,南山下古城里大约300多人的鬼子,也举起了白旗,无条件投降。韩水生他们的豫西抗日大队,编入了八路军豫西独立团三营,升格为正规部队,韩水生被任命为副营长。又过了许多年以后,尽管没有炮楼了,塬上村马大善人家北面的小高地,仍然被乡亲们称为“炮楼地”,而马老三挖地道炸鬼子、舍命为闺女报仇的故事,也一直在村民中间口头流传着……
  责任编辑   婧   婷
其他文献
近日,我市作家任禾(会说话的肘子)、司伟平、杨亚丽分别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其中,任禾(笔名:会说话的肘子)《第一序列》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名单,司伟平《大天使》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杨亚丽《天青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項目扶持名单。 (文艺洛阳)
期刊
十年之前,我孤身一人来到铁一中。十年之中,娶妻生女,在铁一中旁边经营起自己的小家。  头两年,只顾埋首工作,忽视了感情生活。那时候我被国栋们叫做“工作狂”,甚至有时候忘了吃饭,主要是忘了回去做饭,国栋就到办公室去敲窗子。介绍对象的也很少,真正的“门前冷落鞍马稀”,两年也就两三个。大约因为我一介文弱书生,本就不引人注目,再加上常常宅在故纸堆里,不问世事,自然被忽视。不像国栋,高大威猛,又能说会道,隔
期刊
汗漫,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散文集《片段的春天》《水之书》《漫游的灯盏》《一卷星辰》《南方云集》《居于幽暗之地》。曾获《诗刊》新世纪(2000-2009)十佳青年诗人、人民文学奖(2007年度,2014年度)、孙犁散文奖(2015-2016双年奖)、琦君散文奖(2018年度)等。  城门落雪  清朝以至民国,南阳城维持明代以前格局。一道砖石城墙,高、宽各二丈二尺,环绕城区如漫长襟抱,把满城的人烟
期刊
在最初的一声鸡鸣之后,整个村子便覆盖在柔和的晨雾之下。  乡下的早晨,空气清冷而潮湿,触及肌肤,带着一种比舒适稍微刺痛一点的凉意,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一些说不上名的树木高大葱郁,它们从杂乱的荒地上倔强地升起,遮盖住大半个天空。不太透亮的窗户总是被一阵若有若无的风敲打着,风中带着一种隐约的,蕴含着生气和绿色的声音——有露珠从叶片上滚落的声音、燕子在屋檐上扑闪翅膀的声音、早出锄地的舅舅从窗外
期刊
故乡,是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画卷;故乡,是诗人笔下沉醉不醒的乐土;故乡,是高空风筝终究要依偎的归宿。  年轻时候,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没有感觉的,总觉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些夸张,毕竟“老大”一词离风华正茂的自己十分遥远。转眼之间,自己已经两鬓斑白的时候,仍然觉得“年轻”就在昨天,自己仍然不老。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儿女长大成人,孙子孙女也上小学了,才觉得自己真的老了,蓬勃朝气没有了
期刊
新桃插在门楣上  这个年,漫长  守着阳光从窗口截下的一片片口罩  呆在家中。不能出门  不能去看望田野  餐桌上的蛛丝马迹,己经坦言  一张肆无忌惮的嘴  多么可怕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洞里藏的  都在他腹中  冠状病毒在肌体里狞笑  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  有多少机会,想放纵心中的魔鬼  背负骂名的蝙蝠在哭  "我是一个丑八怪,生长在  一片漆黑的舞台  其实,我心很美  却无端被消费………”
期刊
佛说,残害生灵者必自毙?  当报应已经不是一种轮回  你们,竟让一座  无辜的城  搁浅在一片肆无忌惮的沙滩?  那些灰色的夜晚  嗜血的不全是无形的病毒  还有一颗颗贪婪残忍的心  他们禽兽一样在大口地啃噬  洒落一地的生命碎片  又无所谓地吐出欲望和贪婪的骨头  ?  底线已经斩断  可他们践踏的是人性的围栏啊  上帝的在梦里叹息  你,让我们用怎样怯懦的目光  目送那么多鲜活的生灵  ?  
期刊
原名张舟平,甘肃宕昌人。有300余篇作品散见各级报刊,著有小说集一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陇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我们这地方,中医被人称作先生。这个称呼是专用的。有些地方称教书的为先生,我们这里的“先生” ,是指那些开中药铺给人瞧病的中医。  骆先生的药铺开在镇北街上,号“百草堂”。他药铺门前两边大书一联:“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东南西北,勤恳为医世上人。”字是颜体,笔力遒劲。  骆先生的中药
期刊
虞燕,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学选刊》《作品》《安徽文学》《草原》《山东文学》《野草》《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人民日报》《牡丹》《文学港》等刊物。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隐形人》《理想塔》。  一  做糟鱼,先得制“糟”。“糟,酒滓也”,而海岛人做糟鱼讲究,不用酒渣,用原汁原味的酒酿。  母亲擅制酒酿。糯米浸泡一夜,放进蒸笼,用大火蒸。锥形竹编蒸笼盖被白气环绕,如山尖隐没于雾霭中。糯米饭蒸熟后,摊于竹席上“
期刊
邹贤中,湖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安徽文学》《美文》《延河》《奔流》《火花》《鹿鸣》《岁月》《大观》《草地》《南叶》等刊。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广东省高校中篇小说奖若干。  农村的雪景很独特。  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都不服气。因为下雪的时候,那晶莹剔透的雪花纷纷扬扬,并不会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区别而像迁徙的候鸟选择落脚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中,却因为“雪落高山坡,霜打平地窝”这句话和低处积雪易化、点到为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