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与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总是存在着一“幻”(非现实的)一“真”(现实的)这样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他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本文以《挪威的森林》为例,对其中的“幻”“真”两个世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非现实 现实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名作《挪威的森林》自1987年问世以来,风靡全世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村上文学热潮,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这部作品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长篇小说,创下了发行量1500万册的天文数字。
  村上春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他曾说:“《挪威的森林》是现实主义小说,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挪威的森林》的创作动机就是“想用现实主义搞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正面突破”。尽管如此,我们在《挪威的森林》中还是看到了“幻”(非现实的)与“真”(现实的)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挪威的森林》,简单地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渡边与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故事。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时代的好友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不辞而别,住进了一家名叫“阿美竂”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并表示将永远等待直子。然而,直子最终选择了死亡。
  “阿美竂”是一座位于京都郊外、远离尘世喧嚣的疗养院,是一个明显的非现实世界。关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小说中是这样交代的:“从地图上看,‘阿美竂’委实位于深山老林之中。”事实上,它也确实是掩映在阴森森的杉树林中。那里的杉树“简直像原生林一般直耸云天,遮天蔽日,将万物笼罩在昏暗的阴影之中”,以致让渡边恍惚觉得整个世界都将永远埋葬在这杉树林里。村上笔下的“阿美竂”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寂静的世界。但它不是都市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它比现实世界更为荒谬、怪诞,甚至更为阴森恐怖。生活在其中的直子,正是象征寂静的死亡世界的人物。从表面来看,直子患有在都市中常见的“精神断绝症”,或曰“自我封闭症”。她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孩子,无法与日益变化的外界相沟通相适应,总是觉得自己似乎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实际上,她代表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男儿糅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她的美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毁灭,所以,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永远无法找到归宿的,寄寓在直子身上的对真爱的理想在现实中必然一次又一次地覆灭。直子的死亡,意味着最后一缕纯粹的光芒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渡边的青春幻梦也因此彻底破灭了。
  绿子是渡边偶然结识的女孩子。由于现实中亲人的疾病和死亡,她失去了倾诉情感的对象,生活上沉重、痛苦、枯燥,精神上也遭受着折磨。但也许是本性乐观的缘故,她始终顽强地反抗着,用漠视的态度和大胆浪漫的幻想支撑着自己前行的步伐。她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坦诚的相待,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苦苦努力。
  绿子与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她是作为直子的互补形象出现在渡边面前的。和忧郁、木讷的直子相比,绿子是个生机蓬勃、神采飞扬、不无野味和挑逗性而又不失纯情的现代少女,简直就像是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她的雄辩和率真常常让渡边折服。如果说直子是渡边不切实际的青春幻梦,那么绿子则是现实世界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渡边在与她交往期间,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他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村上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离心力和向心力,积极的力与消极的力”在相持不下,这便是他的创作秘密。直子是连接内部的向心式存在,她和她生活的非现实世界是“死者世界”,象征着死亡;而绿子是离心式存在,是连接外部的存在,她和她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生者世界”,象征着生存。纵观《挪威的森林》,我们很容易发现这里存在着一“幻”一“真”这样两个既相互对立又共同存在的世界,这正是村上作品常用的双线结构。林少华说,村上喜欢用平行的两条线来推进故事,且往往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阳一阴,一个“此侧世界”、一个“彼侧世界”,作为主角的“我”总是游走于双线之间。
  1985年发表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可谓别开生面。从题目即可看出,故事是按两条线向前铺展的。一条是“冷酷仙境”,这是现实世界。在以东京为舞台的现代大都市里,“我”接受一位老博士交给的特殊数据计算任务,在经历了一系列古怪事情后,最后面临24小时后离开人世的命运。一条是“世界尽头”,这是非现实的世界。山川寂寥,街市井然,人际和谐,可惜人无心、无身影、无记忆。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这篇小说获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85年度)时,评审委员丸谷才一给了这样一段评语:这部长篇“几乎天衣无缝地构筑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通过游离世界而创造世界,通过逃避而完成冒险,通过扮演‘无’的传达者而探求生之意义。”村上正是通过种种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幻化景象来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
  1992年发表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存在着一个“幻象之在”和一个“真实之在”。小说的女主人公岛本是一个封闭起来的神秘符号。在她心中只有属于她自身的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那是惟独她知晓、惟独她接受的天地,“我”无法步入其中。“我”只知道她生过一次孩子,且孩子第二天就死了。至于她的处境、家住何处、与谁同住、婚姻状况,“我”一概不知。更令人不解的是,她说她没有工作,却总穿高档服装,戴高档饰物。“我”与岛本的交往只能依赖于她来找“我”,“我”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她。而当她彻底消失以后,“我”生活中与她有关的一切都莫名其妙地一并消失了——“我”收藏多年的装有十万日元的信封不翼而飞,她带来的纳特·金·科尔的唱片也不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岛本可谓是亦真亦幻的一个存在。说她是“现实之在”,她来无影去无踪,完全把握不到她的真实性;说她是“幻象之在”,她又一直缠绵地停驻在“我”的心头,具有一定的现实感。村上的高超之处正在于此:他在“现实与幻象的出入之间完成了一个艺术符号的创造”。
  村上的其他小说,如《寻羊冒险记》(1982)、《舞!舞!舞!》(1988)等,都有着明显的双线结构。需要强调的是,在村上的小说中,“幻”与“真”、“非现实”与“现实”不是彼此孤立的两个世界,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确实,他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对直子青春幻梦式的爱恋,真实地道出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单身青年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电视人》中,严重的异化感与自身位置不能确立的焦虑也是现代社会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村上敏感、准确而又含蓄地传递出了时代的氛围,凸显了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态的真实和“感性”的真实。“现实的是非现实的,非现实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我想构筑这样的世界。”村上如是说。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雷世文主编.相约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世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从媒介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主持人的传播活动是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信息载体,通过电子媒介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主持人在媒介活动中的信息有三个层面:外观信息、结构信息、内涵信息。外观信息反映的是传播主体的外表特征,是人际感性交流时的第一直观的判断。结构信息反映的是传播主体有意识或潜意识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和过程,也是传播者性情、才情内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人理解传播者自身内涵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内涵信息是传播
摘 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探询与开拓。鲁迅的反思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文从反思国民性、反思社会和反思自我这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 鲁迅 反思 国民性 社会 自我    在百舸争流的现代文学史上,应当说,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思,一出
笔者因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有幸在多个高校图书馆古籍室借阅图书、参观学习,虽然借阅往往只看半天书,参观也是走马观花,但日积月累,对各高校古籍室,多少留下一些印象。总的感觉是多数高校的古籍室,不管其馆藏多少,特色如何,都能尽其所能,热情接待,为读者借阋和研究提供方便。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少数学校的古籍室,我也看到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待馆藏古籍的态度以及管理的方法,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今简单总结一些所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追寻母爱的过程,进而揭示追寻母爱与重建黑人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小说 女性主义理论 追寻母爱 黑人文化    有人说,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在托尼·莫里森看来,女人是文化的载体,而母亲则是传承文化的桥梁。母爱是莫里森小说的主题之一,黑人
截至201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已发表76周年。继毛泽东之后,习近平是第二个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两年后,他又发表了《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由此足见两代领导人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
电影作为某种类似福柯所谓的异托邦的事物,在后者特有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法中,揭秘了电影对现实的变形、指涉和某种程度的改造。[1]正是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影片《叶问4》在功夫片的传统中,讲述了一种新的主体认同故事,而这又与以《流浪地球》《战狼》等为代表的新近影片产生了共鸣,即它们共同揭示出当下中国电影乃至现实中国在文化身份重建上的努力。不过,相较前两部电影,《叶问4》的独特性也很明显。一方面,它在“
摘 要: 本文借助风格翻译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叙述翻译、对话翻译和翻译体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在再现原作风格方面的得失,以期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风格翻译 《傲慢与偏见》 中译本 比较    1.导言    风格翻译是翻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对于风格能否翻译还存在很多争论,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风格能够如何翻
摘要:近年来,随着河南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是,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河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MBTI可以有效地帮助评估旅游专业学生的性格类型,继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这也预示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MBT
松花江早年也称粟沫江,青年书法家高庆春在他书法作品的落款处就曾书:时客古粟沫江之南岸,酷暑难耐,挥汗书以消暑。高庆春从艺术表现的需要出发,以传统文化中的文字符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书写胸中之丘壑。他虽初选择先秦时代的诸多书体,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简帛书,文字的象形意识减弱,逐渐成为不辨原形的符号。高庆春认为。这种抽象概念的线条都是古代先民无意识的创作,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点画中的表现,这种自然的造型效
路易·马勒是法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也是对时代变化时刻保持敏感的电影艺术家。自电影“新浪潮”开始,他执导的各具风格的影片将近40部,每部作品都反映了新时代的社会观念、社会思想以及不同阶级地位的转变,它们作为新时代的预言都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和感受,在电影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彩。他在1958年拍摄的反映法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对男性掌权的社会和家庭进行颠覆的《情人们》(又名《孽恋》),既刻画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