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摄影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一个重要积极的作用,本文浅析了当前高校摄影教育开展的现状。并对高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摄影 教育 思考
摄影作为一门创作视觉图像的艺术已被各个高校认可,是符合影像文化发展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认识到摄影在社会发展生活领域中的优势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带有强烈品质的媒介。它是一种客观的复制,也是一种主观的表现。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己任,通过摄影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摄影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通过直观性的教学和演示。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再经过实践等综合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服务于艺术、艺术指导技术的原则,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当前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同时,大多数高校纷纷设置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课(必修或选修)。一时间,高校摄影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当前高校摄影教育状态,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广量大的普及教育,这个层面主要接触摄影的基础知识:二是许多高校新闻传播系的新闻摄影专业,这个专业由于进校学生参差不齐,对摄影了解甚少,故在课时限制下。也基本属于摄影的基础知识教育;三是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少量研究生教育。从这个现状来看,我国的摄影教育还是非常广泛的。三个层次中,专业摄影教育内容完善、教学规范,这样的教育当然好,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更多的是只能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学习一定的摄影知识。
高校开展的摄影教育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把公共摄影课当作专业技能课来教学,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课应有的美育功能。事实上。摄影课是高校开展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美育潜力。
二、高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要开展好摄影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摄影教育的美育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开设公共摄影课,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而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其精神情操,最终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电子照相机和数码相机及影像洗印配套设备十分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凸显了人的素质的差别,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必须克服这种“重科技轻艺术”、“重技能轻审美”的不良倾向,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为了实现摄影教育的美育目标,摄影教育的所有环节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审美内涵来进行。首先,密切联系摄影的造型艺术特性,从摄影的艺术语言体系人手,培养学生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揭示摄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摄影家审美感受、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的奥秘,并阐明摄影与绘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的相同与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开启进入摄影艺术审美宫殿的大门。在此基础上,再带领他们进入其中作心灵之旅。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使学生超越摄影艺术的形式技巧。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生动的艺术形象,感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体味灌注其中的浓郁的审美情感,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着美的感染和熏陶。
2、与学科具体特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摄影教育。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各学科对摄影的需求不一样,只有找到各学科的需求。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高校开设的摄影选修课的系科有文、理科,美术和设计类专业有的还开设摄影课必修课,数码艺术专业学生开设摄影专业课。他们都有对摄影基础知识的需求,但特点不同,学习兴趣点也不同,因此,摄影教育不能停留在相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践上。按一个模式组织教育。而应根据学科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如文科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上。而不要过多地关注一些技术,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过程中学习人文精神、评判事物的好坏,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科摄影教育应抓住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完成相应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狠抓摄影环节、品质控制的教学,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启发他们对影像控制的理解。美术和设计类、数码艺术类专业的摄影教育要抓需求特点,在基础理论的取舍中,突出光线对造型、影像表现的影响。把对内容进行细化、静物摄影、布光研究、近距翻拍结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总之,摄影教育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升摄影教育的效果。
高校教师在开展摄影教育时,要不断创新摄影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如在教育中采用大量的图片、相机等器材作操作示范,以增强教育的直观性,使学生从示范实例中体会摄影的技术和技巧,感悟摄影创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为以后的摄影创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用图形、图像媒体和多媒体为手段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可见度大为提高,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育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教育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在平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利用QQ、MSN等平台,交流摄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注重摄影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_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摄影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他们的专业、个性特色进行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开思路,增强信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并做到举一反三。创新不只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种浅显的诠释。作为艺术创新更多的突破是该艺术门类在某一新的领域中的巧妙结合,这就需要个性的张扬和丰富的想象。每个人都是社会上不同的点,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潜质等,这些都有利于摄影的艺术特性在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通过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造型能力的开发培养训练,以强化学生对摄影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加强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摄影教育的软件水平。
提高摄影艺术教育质量,必须做好教材、师资两方面的工作。摄影艺术是一整套科学的、系统化了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包括化学、光学、美学、图像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等。教学内容不能狭窄、陈旧,要做到时代的宽容度与教材本身的深度、广度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注重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设,形成一支门类齐全,师资结构、理论水平与创作实践并举的教师人才队伍,是搞好摄影教育的必由之路。
总之,摄影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我们加以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提高高校摄影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 摄影 教育 思考
摄影作为一门创作视觉图像的艺术已被各个高校认可,是符合影像文化发展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认识到摄影在社会发展生活领域中的优势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带有强烈品质的媒介。它是一种客观的复制,也是一种主观的表现。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己任,通过摄影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摄影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通过直观性的教学和演示。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再经过实践等综合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服务于艺术、艺术指导技术的原则,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当前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同时,大多数高校纷纷设置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课(必修或选修)。一时间,高校摄影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当前高校摄影教育状态,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广量大的普及教育,这个层面主要接触摄影的基础知识:二是许多高校新闻传播系的新闻摄影专业,这个专业由于进校学生参差不齐,对摄影了解甚少,故在课时限制下。也基本属于摄影的基础知识教育;三是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少量研究生教育。从这个现状来看,我国的摄影教育还是非常广泛的。三个层次中,专业摄影教育内容完善、教学规范,这样的教育当然好,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更多的是只能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学习一定的摄影知识。
高校开展的摄影教育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把公共摄影课当作专业技能课来教学,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课应有的美育功能。事实上。摄影课是高校开展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美育潜力。
二、高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要开展好摄影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摄影教育的美育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开设公共摄影课,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而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其精神情操,最终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电子照相机和数码相机及影像洗印配套设备十分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凸显了人的素质的差别,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必须克服这种“重科技轻艺术”、“重技能轻审美”的不良倾向,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为了实现摄影教育的美育目标,摄影教育的所有环节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审美内涵来进行。首先,密切联系摄影的造型艺术特性,从摄影的艺术语言体系人手,培养学生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揭示摄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摄影家审美感受、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的奥秘,并阐明摄影与绘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的相同与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开启进入摄影艺术审美宫殿的大门。在此基础上,再带领他们进入其中作心灵之旅。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使学生超越摄影艺术的形式技巧。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生动的艺术形象,感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体味灌注其中的浓郁的审美情感,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着美的感染和熏陶。
2、与学科具体特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摄影教育。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各学科对摄影的需求不一样,只有找到各学科的需求。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高校开设的摄影选修课的系科有文、理科,美术和设计类专业有的还开设摄影课必修课,数码艺术专业学生开设摄影专业课。他们都有对摄影基础知识的需求,但特点不同,学习兴趣点也不同,因此,摄影教育不能停留在相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践上。按一个模式组织教育。而应根据学科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如文科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上。而不要过多地关注一些技术,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过程中学习人文精神、评判事物的好坏,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科摄影教育应抓住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完成相应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狠抓摄影环节、品质控制的教学,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启发他们对影像控制的理解。美术和设计类、数码艺术类专业的摄影教育要抓需求特点,在基础理论的取舍中,突出光线对造型、影像表现的影响。把对内容进行细化、静物摄影、布光研究、近距翻拍结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总之,摄影教育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升摄影教育的效果。
高校教师在开展摄影教育时,要不断创新摄影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如在教育中采用大量的图片、相机等器材作操作示范,以增强教育的直观性,使学生从示范实例中体会摄影的技术和技巧,感悟摄影创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为以后的摄影创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用图形、图像媒体和多媒体为手段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可见度大为提高,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育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教育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在平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利用QQ、MSN等平台,交流摄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注重摄影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_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摄影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他们的专业、个性特色进行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开思路,增强信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并做到举一反三。创新不只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种浅显的诠释。作为艺术创新更多的突破是该艺术门类在某一新的领域中的巧妙结合,这就需要个性的张扬和丰富的想象。每个人都是社会上不同的点,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潜质等,这些都有利于摄影的艺术特性在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通过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造型能力的开发培养训练,以强化学生对摄影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加强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摄影教育的软件水平。
提高摄影艺术教育质量,必须做好教材、师资两方面的工作。摄影艺术是一整套科学的、系统化了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包括化学、光学、美学、图像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等。教学内容不能狭窄、陈旧,要做到时代的宽容度与教材本身的深度、广度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注重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设,形成一支门类齐全,师资结构、理论水平与创作实践并举的教师人才队伍,是搞好摄影教育的必由之路。
总之,摄影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我们加以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提高高校摄影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