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向写作迁移的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向写作的迁移,那么学生在写作中一定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仅为阅读教学增加了新的内涵,也为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挖掘主题: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学会多角度挖掘主题,进而迁移到写作中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對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篇文章,能读得有创意,读得有质量,往往源于一种新的角度。因此,“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探究出文章的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入手进行多角度阅读,获得多方面教益。比如:(1)从父亲的角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是怎样教孩子脱险的?他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为什么不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没有上去救护孩子,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战胜困难,变得勇敢。看来,这位父亲教子是有方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护,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让孩子自己下来,孩子便经受一次历练,增长了勇气和经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个人的见解和方法,这样,就可以通过对父亲行为的分析得到新的启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和安慰,不能溺爱孩子,越俎代庖,要让孩子在不断战胜自我中渐渐成熟起来,坚强起来。(2)从“我”的角度可以提出:“我”悬崖遇险学到了哪些经验?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在那座小悬崖上,“我”确实得到了难忘的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化整为零,把它分解开来,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仅做了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终会有新的收获:路要靠自己走,不能总让大人搀扶着,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最终能历风雨而见彩虹;另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要坚强勇敢,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克服困难,进行自救,不能坐以待毙。(3)还可以从杰利和另外四个小伙伴的角度提出:你如何看待杰利和另外四个小伙伴的行为?假如“我”的父亲没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境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安,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看来他还是富有友情的。而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也许是幼稚的表现,但似乎有些令人感到可恶和可悲,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恶劣,他们还会有患难与共的爱心吗?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应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富有爱心,珍惜友情。
  人物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文本中每一个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不同程度地折射了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在和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善于抓住其中的某一人物提出问题,深究精思,透过文字看其貌,听其言,察其神,观其行,从而洞其心,进而从写作的角度获得新的启迪。
  二、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可见,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性情,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嫩草争春(春草萌发)、鲜花闹春(春花烂漫)、和风拂春(春风和悦)、细雨润春(春雨适时)、人喜迎春(春到人迎)。然后让每个小组反复朗读后讨论:你们拥有的画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语言美在哪里?于是,在朗朗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和激烈的争辩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好奇心被激发:写草抓住状态、质地、色泽、长势,一个“钻”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旺盛,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偷偷的”用拟人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草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春草勃发;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蜜蜂闹、蝴蝶飞,动静结合、虚实联袂;引用、比喻让春风温暖、柔和;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综合运用让春风有形、有色、有味……语言还美在: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这时,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积累素材:教材是最大的素材宝库,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素材,丰富积累,以便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让他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这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平时我们阅读名家名篇时常常看到,作者们或临晨风夕月而文思萌动;或观花草岩泉而触绪成章。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辞寸壤、不弃涓滴地,像一个“守财奴”那样地“攫取”着各种知识,把它们储存于自己的“仓库”中去,以备随时之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1)新词美词荟萃,精彩句段摘录,精彩句段赏读;(2)文中的文学形象、人物性格特点、人生际遇;(3)作者的生平事迹、精神世界、相关作品;(4)课本材料和与之相类似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需用时,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再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最后根据这些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便能很快完成一篇佳作。
  四、提炼方法:借鉴文本中优秀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为作文增色添彩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可以模仿文章的篇章结构,也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方法。总之,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的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清晰。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比如《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不妨让学生试着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这样比较有特点的写法,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下。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我们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汲取写作的源头活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阅读向写作的转移。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向写作迁移策略的研究》(JCJYC17010803)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读了《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4期A刊王泽清老师的文章《文体真的那么重要吗——兼说作文教学应该强化什么》,不禁有些话要说。该文中,王老师认为文体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文体分类存在争议,有些文章难以界定;  其二,强化文体就会限制部分同学的写作个性。  其实,文体分类存在争议并不能成为不强化学生文体意识的理由。确实,对“文体”的界定存在不同意见。尤其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有时真的可能难以
近年,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教师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断层问题,如有的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也有顾及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需要,讲一些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讲解一些必需的汉语语法知识,如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短语的结构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法知识,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因为这些知识点“不作为考试内容”,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不注
[摘 要:在幼儿园启蒙教育工作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意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故此,幼儿园应兼顾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可通过开展开放式户外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开放式户外活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
摘 要: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时期,其中语文写作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使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情景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寫作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重游久别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时,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在乘船归国的途中挥笔写下的杰作。此诗既是徐志摩本人的代表作,也是“新月诗派”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具有“新月诗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特色的诗歌,笔者以为它虽披着现代诗(或者叫“新诗”)的外衣,骨子里仍然具备古典诗歌特质。  一、 意象选择  诗人精心地选取了一些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别是离别类的意象,
如果说叙述是写意画,那么描写就是工笔画。因此,要想让初中作文写得既具体又生动,就要善于运用描写。  描写,是用形象性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以绘声绘色的手法,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神态、动态具体而真切地勾画出来。一般而言,描写的作用是使被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加逼真、形象,更具画面感。凡是形象化的表达都离不开細致的描写,因为只有细致才能把客观对象描绘得绘声绘色、有形有味,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这段美妙的文字出自综艺节目《朗读者》。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可以从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产生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信息传播便捷、庞杂的繁荣时期,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既迸发出灿烂文明的璀璨花火,又掀起世界文化领域的无烟“抗争”。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籍,对于生命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于书本的选择是没有任何标准的,阅读选择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热衷于一些情节比较跌宕,能满足自我心理暗示的读本,久而久之便沉迷其中,最终不能让读书成为利于自己写作提高的途径。要
春秋时流行一句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现在我们经常用“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等词语来形容双方的互相依赖关系,一方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生死。对于语文学科的生命力而言,读与写就是唇与齿的关系,忽略了任何一方都有性命之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的性质作了定义:“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有目的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