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离不开生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以生活为本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我利用《我们自己作主》这一课的教材,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课堂上,我抓住班干部选举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选好班干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怀。问题是:如果现在我们重新选举班干部,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赞成选学习好的,有同意选人缘好的,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等。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讨论发言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我都感动的建议,就是要选平时在班集体中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当班干部。我请他说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据: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并不是喜欢影响班集体,而是约束自己的能力弱点,如果我们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管理别人,多给点机会让他们尝试管理别人的乐处和难处,他们就能在管理中体会到,班集体的荣誉是要靠大家来争取和保持的,一个人可以影响到班集体荣誉,可以影响到班上每一同学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尊严。从学生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班上不守纪律同学的宽容和鼓励,看到了他们对自己同伴的爱护和信任;看到了他们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关心班集体的优良品质;看到了他们对人对事的公平和公正的美好心灵;看到了我们教育意义所在。
  二、“活动化”教学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我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做有德性的人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无意义的学习。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在选举班干部这样一个活动中,学生因为选择的是自己班的干部,而且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当班干部。我们同学在选择班干部时,想选择对班级有作为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有实际意义,学生喜欢参加。同样,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受到教育,都懂得了人人要爱班级,人人要遵章守纪,人人要学会社会、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天天快乐。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该剧反映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中,青春期与更年期相撞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诚然,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学中值得深究的课题。而我今天的论点在于: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  众所周知,孩子的教育,是伴随着他的出生开始的。一个孩子的心理及习惯的培养,是自幼开始引导的。如果说一个孩子从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该从孩子的言行中加以观察并及时引导和纠正的。这包括逆境教
期刊
所谓的数学课堂引入环节是指在讲解新知识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情景导入,就是教师创造有关的场景,把学生带到创造的情景中去,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情景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活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但并不是任何的情景导入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若不能对症下药,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期刊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德育”缺失的现状  (一)在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中缺失了德育  刘润清教授认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语法知识,而是培养交际能力;学习者产生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而且要符合社会规范,要合情合理,贴切得体”。这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一致的。而目前的农村英语教学现状是:英语教学只注重“功利化”的智力教育,这
期刊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一改变也让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书读得太少了。做老师越久,就越觉得读的书不够用。  然而我还发现,我的学生也有这种缺陷,常常有学生在考试中出现无法读懂题目的现象,或者在语文考试中拿阅读题毫无办法,考试后往往把罪过归结在题目太难或技巧掌握不够等似乎是理由的理由上,以致有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千方百计找寻“阅读答题秘笈”,以为这就可以解除万难了。  其实
期刊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一群自觉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于自勉的座右铭,今年,我怀着迎接挑战,经受考验的心情跨进锦绣园中学,经过二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探索,我逐步了解到,这些学生其实并不笨,他们观察生活、处理生活的能力相当不错,但是在学习上、思想方法、思维能力却十分幼稚,学习素质差是差在学到的知识不会用,不会相互联系,不会综合且又不会巩固,原
期刊
数学素养,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有一双数学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能以数学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情境,挖掘其中蕴藏的“数学因子
期刊
语文新课程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语文教学的五种形态之一,它将更新语文学习与教学的理念。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活动,以学生自主的活动为主,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要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价。综合性学习立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
期刊
所谓的德育在我的理解里它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与体现。那么想让学生以上各方面都好好发展,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一个人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或者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教育和实践阶段才能体现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阶段里最重要的
期刊
素质是个复合型概念,它是知识的积淀和能力荟萃的闪光点。目前国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我们区正在实施“六名工程”的“名教师”计划;我国人事部推出“百万人才工程”;还有被称为“国际师范教育发展里程碑”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寻找新视角中的教师”等,这些都在为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性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成才奠定着良好的基础。但外因只是发展的条件,素质的塑造过
期刊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改活动也相继在我国的藏民族地区深入开展,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新课标要求也给我们藏区民族地区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物理教学也不例外。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