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庐山草堂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唐帝国(618-907年)经过“安史之乱”后盛况不再。中唐以后形成军阀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凌晨,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刺死用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引起朝野震动。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772-846年)不顾个人安危,当天就上书言事,力主捕凶雪耻。不料却遭到权贵诬陷,贬为江州(今九江)刺史,即刻离京,后又追诏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赴任途中乘舟夜泊,读到好友元稹重病中写就的《闻乐天左降江州》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罢潸然泪下,写下《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元和十一年(816年)深秋夜,瘦马长衫的白居易到浔阳江湓浦口送客,听到江舟中有琵琶声声,弹到动情处“别有幽愁暗恨生”,触动伤心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唐人为纪念白居易,在江边建有“琵琶亭”,清代毁于兵火,现在的“琵琶亭”为后来重建。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初八,白居易与好友十七人登庐山游大林寺。山麓桃花早已开尽,此处桃花却正盛妆绽放,惊喜之余口占绝句《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自此以后,这里被称为“白司马花径”,白居易亲笔写下“花径”两字,命人刻制为碑。这珍贵的题刻日久淹没,1929年被石工挖出,转年被隐居大林寺的学者李拙翁发现,考证为白居易手笔。现在古字、古迹犹存,供人凭吊。
  离“花径”咫尺之遥的白莲池边,就是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游览至此,十分喜爱,遂决意营造草堂隐居。翌年三月草堂落成。四月,白居易与朋友二十二人斋具,有美文《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草堂记》洋洋洒洒千文,后人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居赋》、白居易的《草堂记》同誉为中国古代自然园林文学的代表。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朝廷诏贬谪四载的白居易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剌史。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书稿交付东林寺长老、请长老照看庐山草堂,并留下《别草堂三绝旬》,其中说:“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诏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赴任途中过江州,白居易登庐山重回草堂,将房屋打扫干净过夜,又依依不舍匆匆离去。宣宗会昌六年(846年),隐居洛阳履道里老宅的白香山已垂垂老矣,常柱杖南望,吟出《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
  “庐山草堂”是白司马承载生命的江舟;是悠然轻唤的远山;是山水相依的胜绝;是历久绵长的梦境……
其他文献
一枝独秀清湖畔,  声声慢,  细听蝉。  霁天秋色染衣衫,  几度轻风,  醉红颜。
期刊
雅石玩到一定的境界就会考虑到布局,石头有它的特性与欣赏技巧,但是要把它摆设出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本篇布局中,主石为穿长袍的古人坐姿形态,配件则为石桌并摆上茶壶、茶杯,胸前一本书(道具大小比例写实)!正中一面墙,其上有窗、有挂图  整体布局着力营造边品茶边看书的情境,引领观赏者进入一个仿若高士隐居的道意禅境。  其实,欣赏布局之美好比看画,而展者犹如画家作画。  此局首先给人很清幽的感觉,他的
期刊
A:蛇(常态)。B:昂首(形态)。C:警觉(状态)。D:神采(神态)。表现内涵的神韵:精神抖擞,中气饱满,神传意致。是递进思维的体现。顾恺之称画眼为点睛之笔,画人不点睛,点睛即活,画龙亦不点睛,点睛腾空而去,为传神之笔。对神韵的感悟也是超然的飞跃。
期刊
交光相融摄,分现普陀身。  星冠与霞帔,慈悲视众生。  身在法界中,心中自有烛。  濯濯珠网缔,光明满十方。
期刊
题名:[心花怒放]  石种:黄碧玉  尺寸:28×22×18cm
期刊
当主持人间起祁连玉有什么特点时,陈西先生说:在所有的玉种里面,祁连玉的质地比较致密、温润、色彩丰富,祁连玉石还有画面石,出现的画面从形、质、色、纹、韵看都很完美,表现力很强。比如这是祁连玉的画面石(送子观音),这是墨玉,那是祁连山的红玉、白玉和花玉(指着现场的样品说),我们今天说这些,还应该加一个“石”,就是玉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提升,人的文化需求会越来越走向自然、走向原始。过去在玉
期刊
囤积  满满的无止境  又或是储存久远的思绪  捏起  角角落落的褶皱  在快被遗忘的边缘  镶上堪比岁月的秀丽  丰盈的身姿  是春暖花开的种子  是记录在身的音符  演绎着互存的融洽
期刊
犹如邂逅一场铺天盖地的爱情  在春的伊始  打开了关闭一冬的心门  穿过凝脂般的柔肤  和着徐风  在心尖轻舞  纯洁娇羞  如春花在穗端  如爱情在心间
期刊
得而复失的遗憾  讲述:王萍  2010年6月,应内蒙古赏石协会常务理事董玲的邀约,我去了趟在包头举办的中华奇石展。开幕当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展场看石头。展场上人不多,没逛多久,便在一个摊位上看见一块淡黄色玛瑙。此石不大,出形完整,轮廓像童话中的小房子,尤其“人”字形的屋檐形成得逼真而有层次。我一眼就看上了,而且越看越爱不释手,于是稍稍平复一下兴奋的欢喜。问老板:这块怎么卖?老板说500,价
期刊
2010年12月4日,第三届中国(重庆)万石博览会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重庆市、南岸区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女士宣布博览会开幕,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温俊华先生,中国观赏石协会特别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政委张训彩将军,韩国寿石协会新任会长金天植先生,重庆市长江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昌沛先生等分别致辞来自全国各省区的赏石专家学者、赏石社团代表及各界人士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