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46)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十六辑】46 启功的幽默张嘴就来
  启功先生说话慢条斯理,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其实,他平时并不是爱说爱闹、喜欢张扬的人。他的幽默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反映了正直善良、豁达开朗的老北京人的本性。有一次,他和朋友逛潘家园,看到有人公开卖他的假字儿。朋友让他当面打假。他笑道:“都不容易,给人家留口饭吃吧。”朋友说:“您可太宽容了。”他笑道:“他们仿我的字,是看得起我。再说他学一手字也下了不少功夫。他要是跟我借钱,我不也得借他吗?”
  朋友拿字画请启功先生鉴定。他一眼就认出是别人仿他的字。朋友问他:“是您的吧?”他微微一笑说:“他们的字写得比我好。”朋友不明其意问道:“好在哪儿呢?”启功先生笑道:“我的字是劣而不伪,他的字是伪而不劣。”您瞧他多幽默吧。
  启功先生的幽默是典型的北京人的幽默,不是像相声小品似的,为了搞笑,才去设计台词,而是随口说出来的,耐人寻味。
  一个客人到启功家造访。他给人家倒水泡茶。客人说:“您别麻烦了。我出门从来不喝水。”他笑道:“你这不是进门了吗?”
  一次,启功先生给人写字,没留神印章盖反了,人家在旁边直着急。他笑道:“我就想让它盖反的。”他在钤印旁补了一行小字:“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喂,您说老爷子有没有绝的?
  当然有些幽默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话,您说,别人不觉得可笑,但他说就能让人笑喷了。有一次,我在国际饭店参加一个活动,正好碰上启功先生。一个老板听别人介绍他,赶忙跟他握手说:“您可是国宝呀!”启功先生一听,赶紧把手缩回去说:“国宝?我不是成熊猫了吗?”另一次,他参加一个活动,主持人介绍他是大师。他说:“我得更正一下,她少说了一个‘犬尤儿’,我是那个狮子的狮。”
  朋友见了面问他:“身体怎么样?”他淡然一笑说:“我鸟乎了。”什么叫“鸟乎”?您琢磨去吧,那不是差一点就“乌乎”了吗?
  说起来,启功先生这辈子也挺坎坷的。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晚年丧妻,没有子女,但他心宽,眼宽,把人生的一切都看明白了,所以就跟烦恼無缘了。他曾对人说:“北京的小孩儿有个顺口溜:手心手背,狼心狗肺。我是手心手背,没心没肺。”
  启功先生六十六岁那年,自撰了一篇《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许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起臭。”
  为什么六十六岁要写这篇东西呢?因为接老北京的民俗,六十六是“坎年”。民间有“人到六十六,不死掉块肉”的说法。怎么才能迈过这个坎儿呢?按老北京民俗,女儿或儿媳妇要买块肉,在过年的时候扔到房顶上,让猫吃了,“灾”就解了。启功先生不信这些东西,再说他也没有儿女,所以在六十六岁的时候,自我解嘲地写了这篇《墓志铭》,幽了一默。六十六,没人给他“扔肉”,他也自嘲“六十六,非不寿”,但老爷子活了九十三岁。用他的话说:寿数是给爱幽默的人预备的。
  启功先生的幽默张嘴就来。正因为有这种心态,才能让他长寿。他的脚肿了,朋友问他怎么回事儿?他笑道:“没想到我也会发酵了。”他的颈椎病犯了,在医院做牵引,别人打电话问他“现在忙什么?”他说:“我‘上吊’了。”
  像那些开通的老北京人一样,他也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戏。有个“反右”时批过他的人,晚年见了他非常难为情。他却开导人家:“那时候好比在演戏,让你唱诸葛亮,让我唱马谡。戏唱完了就过去了。”多么可爱的老爷子呀!
  这些幽默可不是编出来的,它们是一个老北京人在生活中的语言记录。您如果跟老北京人接触长了,就会发现这种幽默随处可见。启功先生可以说是老北京人幽默的代表。
其他文献
我最后一次见到李敖是在2014年元旦刚过,陪上海朵云轩的几位朋友登门拜访。热聊间,他要送一本书给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两本,然后拿出笔来就要在上面留字。他翻到《你笨蛋,你笨蛋》那本书的扉页,刚写上我和妻子的名字,忽然有点犹豫地停顿了一下,眼光中闪出一丝狡黠。我会意地笑说:“没问题,我们就自認笨蛋好了。”他却接着写了一行“笨蛋指他”,落款“李敖”。
期刊
前文我们说到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再也无法逃避,终于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历七月初七,正式迎娶了柳如是。  风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中笑白头  婚礼之夜,老钱还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四首《合欢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朱鸟光连河汉深。鹊桥先为架秋荫。  银缸照壁还双影,绎蜡交花总一o。  地久天长频致语,莺歌凤舞并知音。  人间若问章台事,钿合分明抵万金。  从此,这对老夫少妻便开始了
期刊
張作霖大女儿张冠英(原名张首芳)嫁给黑龙江杆军鲍贵卿的儿子鲍英麟。张作霖死后,鲍英麟提出离婚另娶。但张首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同意离婚。但最终鲍英麟还是另娶新人,张首芳为此一生郁郁寡欢。“九·—八”事变后,张首芳跟随张学良到处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张首片定居北京。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周总理知道后,特意调拨了一处住房,并给张首芳发放定期补助,使其安度晚年。  张作霖二女儿张怀英嫁达
期刊
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她就要捡起来。一开始很多人对贺玉凤的举动不理解,甚至把她当作捡垃圾的“拾荒人”,见了贺玉凤都躲得远远的。可她始终没有放弃。“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美德。”贺玉凤始终这样勉励自己。  祖孙三代共同走上环保之路  不仅社会上的人不理解,贺玉凤的老伴和两个孩子开始也并不支持,嫌丢人,怕别人笑话。性恪倔强的贺玉凤执拗地坚持了下来。岸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来;河里近处的,拿棍子扒拉到岸上
期刊
“吕俊华老师于今天下午2點去世,享年92岁。”岳父大人发来一条微信,让我惊愕不已——两个月前,岳父带着我看望老人的时候,吕老先生还是很健康的样子,甚至还要留我们一起吃饭的,怎么竞成了最后一面……  每一次身边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不禁会流泪伤感。而对于吕傻华先生——一位我只见过两面的老人家的离去,同样是痛彻心扉。  先生是岳父大人当年北京八中的老师。两年前,岳父在闲聊时念叨:“春节想去看望老师,可惜只
期刊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但四十年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半辈子!而如今这个时代——互联网加人工智能,宏观地讲:四十年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对要超过之前的那些时代一百年,甚至一千年……  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干杯!  改革开放之初,有首家喻户晓的歌: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
期刊
北京的“营”多,个个有故事、有典故、有来源。据粗略统计,至少有一两百个称营的;其中仅大兴区地名中至少有60个以上带营字的,李营便是其中一个。这些不同的营,各有其与众不同的故事。  李营原是闯王军营。据《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记载,李营村的历史不短。据传,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打北京,其属下大将李明兆曾率部下驻此,故称之为李家营,简称李营。说起李营来,大家似乎有些陌生,但提起“白水羊头”就不陌生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流行歌坛,张宏声绝对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歌手。  1990年,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横空出世,《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和《每一次》三首歌曲,随着电视剧热播而火遍大江南北,毛阿敏、李娜和张宏声三位演唱者也成为人们热议并追捧的红星。1993年,张宏声入选“观众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歌星”,1996年叉荣获中国十年歌坛成就奖。然而,声誉如日中天之时,张宏声却毅然选择告别歌坛。这一别就是
期刊
一个建筑师能够得到的最高奖赏,莫过于当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会马上联想到某个伟大的建筑,乃至一座城市。就像人们在提到安东尼奥,高迪时,马上会联想到巴塞罗那;提到邬达克,马上会联想到老上海……  张锦秋,就是这样一位建筑师。人们只要一提到她的名字,就会想到今天的西安!  1966年,30岁的上海人张锦秋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后,被分到了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当时,她是际着“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的
期刊
他长得有些寒碜,瘦削的身体,硕大的头颅,夸张的嘴岜,一脸的褶子,就像一个“流氓”。但高晓松却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称之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更有成百上千的文学青年,自称是他“门下走狗”,他就是王小波。  而王小波坚持最久的除了文学,还有李银河。  王小波是在25岁时遇到李银河的。当时,他只是一个街道厂工人,而李银河却是《光明日报》的编辑,两人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王小波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