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党的领导 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治保证 【 中图分类号】D25 【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并在近代世界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全面迈入新时代,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逐渐形成和国际秩序重组加速推进,局部矛盾与地区争端不断,这些都对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我们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底气所在


  党的领导是开展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时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匹配的成功经验,也经历过无数难以想象的挫折。然而,不论是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只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就能找准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相应的矛盾,不断从人民群众中积蓄力量,最终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在新时代这一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就更要依赖于党的智慧,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凝心聚力,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众志成城的发展氛围。
  党的领导确保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多年的执政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鲜明的政治底色,不断完善自身执政能力,其目的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则在于调和新的社会矛盾,确保发展的成果能够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实际上就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在党的领导下,服务型政府职能改革将逐步进入快车道,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进一步得到维护,国家治理成效将逐渐显现。
  党的领导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性因素。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所遗留下来的也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这就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改革发展必然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将遭受严重挫折。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早已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黨规党纪,党的组织纪律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力量得以不断强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了科学的改革方法,在强大的组织保障下,国家治理效率必将大幅提升。

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全面迈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只有依赖于党自身的力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渡过转型的艰难时期。我们要从客观上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严格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党的带领下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中枢神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发挥,才能将国家治理推向现代化的新高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党的政策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关键是要看有没有把党的嘱托放在心上。各级政府都要严格落实党中央与各级党委的指示,优化政府职能发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另一方面,要依托党的智慧与经验,积极开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我们党长期的治国理政经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重要保障。各方主体应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升党的领导力


  全面贯彻落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原则。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宣言》宣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并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属性使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使然。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继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落实到位,确保一切工作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一是坚持党对政治工作的领导权。这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正确的方向。党是一切政治活动的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事业的发展享有绝对的领导权,国家治理所遇到的一切政治问题都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体现党的群众性与人民性。二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党的领导为基础的,是党的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以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基础,克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盲目性。为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权。三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实际上,文化就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权就是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在国家治理中,开展一切文化工作都要符合党的一贯宗旨和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在党的领导下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工作开展的神经末梢,是党中央与群众血脉相连的重要桥梁,不仅担负着民生民意上传的重要职能,也是党的指令下达的桥头堡,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才能巩固党的领导权。因此,要着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我们党的领导权的巩固提供基础。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基层党组织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必须严格落实党中央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指示,逐步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力,净化基层党组织环境。具体而言,基层党组织要严明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发挥好基层治理的指挥棒作用。二是凸显“善治”目标,优化基层党组织配套体制机制,夯实基层治理的制度基础。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基层治理的引领职能,精准把脉基层治理中所存在的缺陷,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各项制度,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治理工作。三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奠定基层治理的思想基础。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度,是巩固党的领导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的中坚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其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重视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教育,尤其是提高年轻干部的“七种能力”,引导他们练就一身真本领,学会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各种难题。
  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制度日趋完善,党的领导力不断增强。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党的领导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体系也必须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一方面,要通畅组织信息传递渠道,提升信息上传下达效率。党的领导是基于体制信息传递的实践活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效率是制约党的领导效能的关键所在。应围绕国家治理的现实性需求,加大组织机构改革力度,推行扁平化组织机构改革,减少党组织沟通与对话的层级。要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组织信息流动与反馈模式。另一方面,要优化监察与监督机制。党组织要优先完善内部监察监督职能,依托纪委、巡视组、信访举报等监督方式构建多元化党建监察监督矩阵,提升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性。要通过主流媒体的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通面向全体公众的监督检举通道,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党的领导能够真正融入治国理政实践。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提升党的领导力。党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开展国家治理的行为实践当中,只有抓住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这一关键,才能有利于增强党的领导力。实际上,党的领导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缺失了党强有力的领导力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就失去了政治依托;脱离了国家治理实践,党的领导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在革命與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才逐步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因此,在新时代党的领导权必须深植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检验我们党的领导力的试金石,提升党的领导力就是要以国家治理的现实性需求为基点不断优化党的领导方式,通过不同手段实现对各项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兼顾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领导权保障需求。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实现党的领导力的科学方式。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深刻把握我们党执政的客观规律,将党的领导力融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检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重要组织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赋予国家治理现代化新的动能,提升党的领导力也必须落实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
  (作者均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人民的美好生活内涵研究”(项目编号:18JZD0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江金权:《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性作用》,《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1月28日。
  ②胡仙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民论坛》,2018年3月下。
  责编/张忠华 美编/陈琳
其他文献
【关键词】礼崩乐坏 再就业 百家争鸣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中国画《稷下学宫》  可以说,在现代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再就业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它已然是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在古代有再就业吗?我们一般会认为,再就业只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想法从总体上来说是无误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在中国古代,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极为重要的再就业选择行为,并
【關键词】中国共产党 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极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步  筚路蓝缕,奠定中国共产党教育初心(1921—194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教育救国”成为影响社会的普遍教育主张。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教育观念变革。中国共产党员深入工农群众,
【关键词】云直播 地域文化 城市化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0多年前,直播还只是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才拥有的技术手段。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直播变得越来越普及,发展演变出了“云直播”这样的媒介平台,日渐影响我们教育、工作乃至娱乐的方方面面,发展出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在“云直播”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些原本被我们遗忘的历史文化现象,将迎来“重生”的契机。通过“云直播
【关键词】城市更新发展 首都时尚产业 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大城市在经历了钢筋水泥打造浇筑的城市化进程之后,逐渐从“以物为本”的工业传统城市化模式向“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类新型城市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时尚产业正日益成为城市更新必不可少的连接链,是提高城市定位、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吸引人才流动以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关键词】百年辉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建党100年来的接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郑重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瑞兆激光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期待更多非公企业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不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境界,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活力、增添信心、树立标杆.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
【关键词】韩国 儒学 传播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从海外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儒学,可以说,韩国儒学是最有代表性的范例。直到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两国人民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基本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儒学对韩国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近现代韩国的儒学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 马克思精神观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总是以不同的范畴和方式表达着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视为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超越了过去纯粹理性和主观思辨的唯心主义精神观、颠覆了客体符合主体的形而上的传统精神范式,进而确立了客观实在在精神形成中的优先性,并最终形成了以这一优先性为基础的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1年5月8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举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郑州峰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