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中舞蹈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ion_dar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乔乔的异想世界》以喜剧的形式、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二战”尾声时,即将战败却还沉浸在非理性的狂欢世界中的德国。整个影片把1945年的第三帝国拍得像春天般绚烂,表达了乔乔对信仰的救赎和自由与爱的追求。在画框中也表现了乔乔对于纳粹身份的自省和反思。通过对影片具体情节的分析,深入阐释其蕴含的特殊隐喻。
  关键词:隐喻作用;色彩;自我认同;乔乔的异想世界
  《乔乔的异想世界》(以下简称《乔》)是一部战争年代的青春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年仅10岁的乔乔,一头金色的小卷发,眼睛圆圆的,如此可爱的形象却要踏入纳粹青年营,成为一名小法西斯。影片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喜剧的表达形式展现“二战”中纳粹的残忍和霸权主义。整个影片喜剧色彩浓厚,让受众在希望和快乐中去感受充满鲜血的时代,也对那段历史的伤害陷入了沉思。
  一、战场上的独特隐喻——兔子、蝴蝶和鞋带
  本片的英文名也叫《Jojo Rabbit》,乔乔和兔子的第一次交锋,在Hitlerjugend training weekend(纳粹少年训练周末)的训练中,他被要求绞杀一只无辜的灰兔,但善良的天性使乔乔将兔子放走,被众人嘲笑为“jojo the rabbit”。兔子的第二次出现是在乔乔与希特勒的精神对话中,乔乔眼中的兔子具有勇敢、狡猾、坚强的特点,象征着在炮火屠杀中坚强求生的乔乔。第三次是妈妈帮乔乔系鞋带,这里系蝴蝶鞋带有了一个巧妙的隐喻,像是把兔子的尾巴绕在它的耳朵上,然后把它绑起来,塞回洞里。有意思的是兔子那短小的尾巴根本不能绕在它的耳朵上,这样的对话也让影片有了无法实现的苍凉感与耐人寻味的意义。还有一次兔子的出现是在乔乔的画中,握着钥匙的小男孩在考虑是否要放出笼子里的兔子,像极了知道秘密的乔乔在犹豫要不要告诉艾莎这个自由的消息,这样的画隐喻了不可见的隐形之物。在中国有个成语是“狡兔三窟”,艾莎告诉乔乔,为了活下去她已经换了好几座“窟”,艾莎也是那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兔子。乔乔又何尝不是那只兔子呢?在俄国士兵面前,他就像一只兔子被拎到枪口上。
  影片中妈妈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个温柔的妈妈,穿着一双俏丽的红皮鞋,喜欢喝红酒、跳舞。她藏匿犹太人,相信另一种价值观,既要保护乔乔,还要完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妈妈的善良让整个影片更残忍,她编织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突然摔碎给观众。在所有人都希望乔乔做战士的时候,妈妈只希望他可以做一个浪漫、自由、充满希望,可以随时跳舞的人。
  妈妈告诉乔乔,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胃里有蝴蝶在飛舞。对于骄傲的希特勒士兵,乔乔万万没有想到,让他躁动不安的竟然是一个犹太少女。乔乔意外发现妈妈在阁楼中藏了一个犹太姑娘,这个犹太姑娘并没有长犄角,也没有可怕的獠牙,在接触过程中乔乔对艾莎的感情逐渐从敌意转变为尊重。所以,艾莎的出现也促进了乔乔的转变。乔乔终于脱下纳粹军服,在街角追逐一个蓝色的蝴蝶,阳光下的蝴蝶晶莹又美丽。最后来到那双令人心碎的红鞋面前,红鞋在影片中是一个隐喻,街头绞刑架上活吊的人都是套着脸的,鞋子的辨识度也代表了他们的身份。甚至这双鞋在这里象征着无数无名的反抗者,从事着和乔乔妈妈一样的德国自由运动,就这样不为人知地吊死街头。这个象征模式贯穿全片,以至于在传达乔乔妈妈被吊死的信息时,甚至没有给她一个正脸,依旧只是鞋子的特写。乔乔从不会系鞋带到替妈妈系上最后一次的鞋带,这也标志着乔乔的长大,而蝴蝶的意象也代表着自由、幸福和美好。这系鞋带的能力也体现了乔乔观念上的转折与自我认同的一种转变。前文提道,蝴蝶结鞋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舞蹈,而笔者认为,“兔子—蝴蝶—鞋带—舞蹈”在电影中构成了一条完整且互相映衬的隐喻链,像极了一段自由的颂歌。但是,那双红鞋在此刻却是如此刺眼。此时的妈妈被吊在反抗组织的成员广场绞架上,是那样安静。那在胃里飞舞的蝴蝶也串起了影响乔乔的女人和女孩,此时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一同“陨灭”。
  二、色彩的表意功能——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跳舞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为题材,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一史诗级影片。整个影片残酷压抑,用鲜血去展现受迫害的民族,压得观众喘不过气来。同样题材的《乔》却把1945年的第三帝国拍得像春天般绚烂。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感知力最为直观,整个影片使用了大量暖色调,从而营造了一个孩子的乐观视角。黄色可以给人温暖,清新又明亮,是很多文艺片导演擅长使用的颜色。在《乔》中,低饱和度的淡黄色更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它是德国少年团制服的颜色。每次当两个“小黄人”挤在一起“出谋划策”,都给影片本身带来喜剧效果。整个影片的大多数场景都充满阳光,包括小镇的淡黄色建筑物,会让电影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影片中暖黄色的色调和纳粹的军服难免会让人想起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同样是用几乎梦幻的色彩去表现孩童的世界。但是在《乔》这部影片中,大人们也变成了滑稽而又可笑的希特勒信徒,很多孩子也成为了战争愤怒的机器。
  绿色也是这部电影特别喜爱的颜色,从斯嘉丽扮演的母亲一出场,我们便注意到她穿着淡绿色的衬衫,温柔又迷人。绿色代表着希望,就像电影中的妈妈。绿色还象征着青春,就像那个犹太女孩艾莎,当她重获自由时,身上穿的是一件绿色毛衣,她终于可以在阳光下自由舞蹈了。绿色在影片中代表着勇敢、希望和自由。整个影片都以黄绿色为基调。此外,虽然红色在影片中并没有被大量使用,但每次运用都极富冲击力,挂在街头巷尾的红色万字旗、红色斗篷,还有可爱的红色铁皮机器人,包括妈妈的暗红色鞋子。对于很多“二战”题材的电影,1945年的德国城镇大部分都是毫无生机的颜色。《乔》对色彩的运用,可以更直接地触动受众的心,去表达影片的内在意象,也就是“爱”。虽然讲的是战争背景下的孩子,但是影片表达最多的却是爱。它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示“爱”的力量,正是这爱让人在绝境中获得自由,在最悲苦的时候品尝到甘甜,更让人在枪炮和血肉中重获自由、翩翩起舞。乔乔妈妈说,只有自由的人才跳舞。总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特别的人,她会教你爱。影片结尾在温暖的阳光下,两人随着音乐舞蹈,无比自由,这也是影片大篇幅使用暖色调的用意,告诉我们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三、自我认同的心理作用——对信仰的救赎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主体是通过自我认同形象来深刻认识自己,在镜像中获得主体的形象,这是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构成了人物自身,所以对主体的期望,后来人们都以这个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对于乔乔来讲,他的出现代表着纳粹意识形态下的小标兵,乔乔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甚至在自己的房間里贴满了希特勒的海报,因为祖父不是金发郁闷了三周,他坚信自己会骄傲地站在元首的身边。在乔乔的世界里有一位想象中的朋友鼓励着自己,这个人也是乔乔的另一个影子,他在自我的认同机制中,认为这个人是他的“理想我”,也是他的精神支柱,这个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
  导演塔伊加本人扮演着乔乔世界中这个想象的“朋友”,这个“低智版”的希特勒每天给乔乔“洗脑”,这是乔乔身边唯一的“英雄”。乔乔的父亲早年牺牲在战场中,孤独的乔乔是多么需要一个父亲、一个导师、一个能给他指引方向的人。乔乔在自我的认同中是没有父爱的,由于父爱的缺失,并且在当时极端意识形态背景下,只有这个想象中的希特勒陪在他身边。这个出现在报纸、广播里的英雄和一个十岁孩子的想象就这样混合在了一起,并且时常陪着这个孩子聊天,这个“低智版”的希特勒也是乔乔在自己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镜子。
  晚饭期间,乔乔看到妈妈渴望和平,便拍桌吼道:“我们会把敌人碾成渣,然后把他们的坟墓当厕所。”可是,年仅十岁的乔乔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热爱祖国和热爱和平并不矛盾。他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拜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二战”时期的影片《美丽人生》主要从犹太父亲的角度出发,挡住外边世界因战争而起的苦难,在那样凌乱的岁月中给了孩子一个童话的世界。所以对于不同的表意方式,在乔乔的自我认同中,希特勒的思想代表自己,自己也就变成了当时意识形态的一个镜子。在最后影片长达二十分钟的慢镜头中,乔乔也在自我意识中清醒过来,他感知到所有的信念和口号都是如此的滑稽,他也打破了在自我认同中的“理想我”。其实长期以来,这本是乔乔的信念,但是因为他本身的善良,以及他身边的两位特殊女性,也让乔乔重新回到自由的世界,逃离了漩涡。
  三、结语
  “一部好电影应该让人在忘记声音、忘记特效、忘记表演的时候,还记得那种揪扯心灵的颤抖。”而《乔》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影片关注的是孩子的心路历程,重新解读了战争中强权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告诉受众,放下歧视,犹太人不长犄角,德国孩子也只是一个孩子。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还是值得坚持下去的。”人总要成长,总要学着长大,勇敢追求自由。
  参考文献:
  [1]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2-83.
  [2]卓别林.卓别林自传[M].李琦,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白钰冰,河北大学广播与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姜闪闪
其他文献
摘 要:任何图像的显现不仅局限于其本体形式的固有存在,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意义更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所在。基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方法,以“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为路径对罗伊·利希滕斯坦波普艺术作品《金发女子的等待》展开分析。通过解码图像的意义,探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關键词:金发女子的等待;图像;形式;意义  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有力推
期刊
摘 要:自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以来,在文学领域影响巨大,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用来隐喻民族、生死、孤独等创作母题。《长江图》与《皮绳上的魂》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无论是文本叙事还是剧作模式都具备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从这两部作品切入,深入探讨近年来魔幻现实主义影视的发展范式:一是从文学到影视的流变;二是作品叙事时空形变的实践;三是从魔幻的风格中衍生现实意义。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期刊
摘 要: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战队,在中美合作抗日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仅成都附近就修建了四个供其起降的飞机场,战时B-29多往返于四川境内。由于日军频繁空袭,坠机事件频发。根据谣言传播理论,从谣言生成、谣言破解、成因探蹟三个维度解析由坠机引发的超堡队员彝区遇险谣言事件。辨析探究得到谣言的立与破与大众心理、时代语境、他者立场及政治现象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谣言;民国时期;化生机制,传
期刊
摘 要:斯塔兹·特克尔作为美国普利策奖的获得者,美国“口述实录体”的开创人物,其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具有典型意义。从反映社会现实、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作者话语的主要作用这三个维度,分析斯塔兹·特克尔主要作品的特点及面貌,帮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克尔非虚构作品中的创作技巧与思想内核,为读者展现出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斯塔兹·特克尔;口述实录体;“非虚构”文学;创作分析  随着201
期刊
摘 要: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號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家;戏剧符号学;戏剧话语;空间;表意功
期刊
摘 要:在早期自然哲学以及1809年的《自由论文》中,謝林对于自然的观点有深厚而隐秘的基督教神学背景,他早期对于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辨深受其故乡新教虔敬派的影响,尤其是虔敬派代表哈恩的神学对于谢林神性自然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谢林早期自然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影响。在早期自然哲学的相关著作中,谢林的自然观已经深刻体现出基督教虔敬派色彩,从而形成了一种神性自然观,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神性之美。结合谢林早
期刊
摘 要:“意”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深化的概念,先秦儒学、老庄之学、魏晋玄学以及禅宗,都对“意”的话题有过很多讨论。宋人书学本体论上的“尚意”,尤其突出心性主体的“意造”、创作面貌的“新意”,审美过程中的“无意”和由此带来的审美风格的多元化。从根本上说,宋人的“意”即是主张书家将独特的主体心性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以书法作品多样的审美内涵表达出来。  关键词:宋人;尚“意”;禅宗;书论  
期刊
摘 要:酒神精神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一种审美形式。酒神精神内化于沈从文的生命中,也动态地呈现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为了批评都市人格缺陷,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中大力倡扬酒神精神。当沈从文意识到一味地倡扬酒神精神具有潜在的危险时,他开始逐渐地调和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理性思考状态。  关键词:沈从文;酒神精神;张扬;调和  日神和酒神是尼采借用分析世界的二元艺术冲动,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一般
期刊
摘 要:皮尔斯符号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画之间存在相互阐释与印证的学理关系,体现在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分法与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三要素之间形成相互比较的对话空间。宋代是我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时期,钱选的《梨花图》展现了院体画到文人画的转变,因此,以该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意义。在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可以发现文人画中符号的代表项、对象以及解释项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三元关系。用皮尔斯符号学对文人画阐释的意义在于
期刊
摘 要:陶渊明在对“道”与“物”的体认中,用他的文化艺术修养、人生经历与园田生活系统生成出豁达的生死态度、与物化迁的人的确证和“乐夫天命”的思想认知,三者又系统生成了陶渊明的精神生态整体观。其中,所蕴含的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人与物因“道”而互生的生态和谐思想,使得人在与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相处的过程中,始终要融为“道”的一部分,从而实现物我相互体认的生命方式,以安放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