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绿釉陶鸮尊为研究对象,从该器物出发,分析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材质、形态、色彩以及纹样,归纳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符号性、装饰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探讨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绿釉陶鸮尊
  陶器是将黏土、陶土捏制成型后烧制的器具,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便有“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记载。汉代陶器在我国漫长的陶器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我国陶器继原始彩陶后又一个繁荣期。汉代陶器不仅继承了秦代陶器的形制特征与艺术风格,更扎根现实,既简朴古拙,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又充满活力之美[1]。汉代陶器在造型上独具一格,并涌现了许多标志性陶器,1990年出土于尹庄镇浊玉村的绿釉陶鸮尊就是其中之一。
  绿釉陶鸮尊(图一)属汉代经典的陶器作品,于1990年在尹庄镇浊玉村出土。高18.5 cm,口径为6.7 cm。器壁厚0.9 cm。通体施以绿釉。鸮作蹲状,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尖嘴内勾,两爪前露。通体羽毛清晰且丰满,形象逼真。头与身从颈部分开,头为尊盖,可作180°旋转,在旋转过程中造型不断发生变化。
  一、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分析
  (一)汉代陶器材质分析
  材质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所谓造型,就是在一定的材料上(如布、纸、木板、石、泥、金属等)以相应的表现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的空间形象。陶器以泥为材质,是火与土的造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便发现黏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在烧制后极为坚固,制陶工艺由此而生。制陶工艺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先民的生活水平,出土陶器的类型几乎涵盖了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陶器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少陶器上均有精美的雕饰。汉代是陶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陶器的材质选择以及烧制工艺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材质,呈现出精细化趋势。绿釉陶鸮尊以陶土烧制而成,分头、身两個部分,在烧制中采用泥条盘筑法。具体步骤为:先通过泥条盘旋堆砌形成陶器的外形,待陶坯阴干后,以卵石打磨,使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洁;待粗胎烧制完成后,再以细泥在粗胎上塑作,以刻画、模贴等方法处理羽毛等细节。独特的材质以及烧制工艺使得绿釉陶鸮尊能保存千年而不出现变形、分解的问题,可见,陶土有着其他材质难以比拟的理化性质和表现功能[2]。
  (二)汉代陶器形态分析
  汉代陶器形态极为多样,这和陶器多元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汉代陶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产功能。古代社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物质生产需求,生产是陶器的重要功能,如陶纺轮等。
  (2)生活功能。汉代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陶罐、陶尊、陶瓶、陶碗等。
  (3)装饰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的装饰性特点日益鲜明,比如陶器上多雕刻有繁复的图案,如龙首纹、兽纹等,这表明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
  (4)祭祀功能。陶器中有大量的祭祀功能器物。
  汉代陶器各功能间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换言之,同一件陶器,可能兼有多种功能,如这件绿釉陶鸮尊。绿釉陶鸮尊是以鸮为形态的陶尊,既有生活功能,也有装饰功能。绿釉陶鸮尊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两点:首先,形态逼真。绿釉陶鸮尊中的鸮作蹲状,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尖嘴内勾,两爪前露,形态极为逼真,并且在细泥的塑造下,鸮的羽毛丰满且清晰,极具细节美;其次,富于变化。绿釉陶鸮尊的头与身从颈部分开,头为尊盖,可作180°旋转。自然界中鸮的头部可以旋转270°,绿釉陶鸮尊的制作参考了自然界中鸮的特点,具有造型多变的多重美感。
  (三)汉代陶器色彩分析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的陶器类型有泥质灰陶、灰黑陶、黑皮陶、褐陶四种,以灰陶和黑皮陶数量最多。以黑皮陶为例,其之所以被称为黑皮陶,是因为在烧制阶段,炉火熄灭后,会产生大量非常细小的炭屑,这些炭屑在高温的作用下会均匀地渗入陶器表面,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黑色陶衣。黑皮陶具有金属般的光泽,原始社会的炊煮器、盛贮器、酒水器等,均以黑皮陶为主。春秋战国以来,陶器烧制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陶器色彩也更为多样化。汉代陶器颜色繁复,比如彩绘陶器。彩绘陶器是在烧制而成的陶器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图案而形成的陶器。汉代彩绘陶器工艺继承自战国,并有所创新,但彩绘陶器色彩容易剥落,不易保存。施釉工艺的发展是汉代陶器色彩繁复的重要原因,如栗黄色加彩釉陶器、茶黄黑褐釉陶器等。绿釉陶鸮尊以绿色为底色,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绿釉的化学属性决定了绿釉陶鸮尊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绿釉陶鸮尊留存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绿色底色仍然清晰可见。
  (四)汉代陶器纹样分析
  汉代陶器有着丰富的纹样,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常见的直条纹、波浪纹、弦纹、鱼纹、菱形纹鸟纹是汉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陶器中的鸟纹包括禽鸟纹、凤鸟纹等多种[4],其中,尤以凤鸟纹最具代表性。从纹样的功能来看,陶器纹样要素多起装饰性的作用。汉代,民族审美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纹样要素能使器物更为美观,特别是在各类生活用陶器中,直条纹、波浪纹等的雕饰,使陶器具有了朴素的美感。从本质上看,陶器纹样要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系统,每一种陶器纹样要素均能用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但不同于纯粹的形式上的符号,陶器纹样要素具有很强的表意性,不同的纹样、不同的图案均有着不同的寓意与寄托,这也是陶器纹样要素文化内涵的表现。绿釉陶鸮尊的纹样为鸟纹,通体羽毛丰满,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
  二、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特点
  (一)符号性
  符号学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汀,他将符号视作“在这个事物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事物。”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新的学科、思想的不断涌现,符号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94年,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提出符号学(Semeiology)的概念。索绪尔将符号分为符征、所指两个部分,前者指呈现出来的符号形式,后者则指符号背后所蕴藏的意义。索绪尔认为,符号自身并没有意义,符号的意义来自整个的社会文化系统。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能指即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是符号可感的一面;所指则为抽象的、不可感的符号内容。符号由人创造,是人为了实现传达意图或意指作用的创造物。人创造符号,并赋予符号内涵,最为典型的便是语言。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符号性特征,是匠人围绕陶器而创造的符号系统。   (二)装饰性
  图式构成是汉代陶器装饰性的重点内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图式”一词同时具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的“图式”,指的是在身体或物质的表面施加附属物,具有使物件美观的作用,是一种装饰方法,以审美表现为目标;而作为名词的“图式”,则指图式品,即在身体或物质的表面所加附属物的成品。汉代陶器造型艺术与图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形成具有汉代陶器特点的图式语言。因为汉代陶器制作者主要借助刻画、烧制、描绘等方法来呈现特定的形象,从而实现信息传达与交流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本身就可以用符号形式呈现,具有图式的特点。
  (三)文化性
  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图腾文化。图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绿釉陶鸮尊以鸮为塑造对象,体现了一种图腾崇拜。根据现代学者研究的成果,殷商族玄鸟图腾并非燕子,而是鸱鸮,它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太阳神以及农业保护神。尽管在后世文化中,鸮成为邪恶的象征,但这种图腾文化仍然传承了下来;二是祭祀文化。祖宗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血缘宗亲关系,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祖宗崇拜的影响。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发展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卡西尔也认为“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5]。在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宗族自治来实现,宗族自治与国家层面的治理具有同构性,而这也是家国情怀形成的主要因素。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祭祀作用和文化功能,陶鸮尊亦代表一类多用于祭祀用的明器。
  三、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发展中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危机,受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古代文化的处境日益艰难,大量古代文化资源濒临消亡的威胁。从古代文化的构成而言,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两大类,陶器中的造型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其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创新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就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言,当前的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最典型的是保护方法匮乏。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的途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增强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次,就民族文化的传播而言,传播是传承的核心方式,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最后,就民族文化的创新而言,民族文化必须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做好必要的创新工作,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民族文化受文化惯性的影响,在创新中思维保守,很多时候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结语
  汉代是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对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既要传承,也要有所创新,只有在陶器造型艺术史的发展中融入当代陶器制作艺术,才能实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成效。对此,学界一方面要加强对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实现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玲,谭骏.浅探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J].中国陶瓷,2009(1):68-70.
  [2]刘雅丽,贾黎威.浅谈陶瓷材质的内蕴美[J].景德镇陶瓷,2008(3):9-10.
  [3]王天艺.汉代复色低温铅釉陶器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8(6):78-88.
  [4]李宥橙.灵禽类陶瓷雕塑造型艺术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5]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古往今来,玉雕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深受世人喜爱。我国玉雕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在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发展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玉雕作品不仅具备艺术美感,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当代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日益提升,中国古代诗词与玉雕艺术的融合优势明显。二者的结合不仅赋予了玉雕作品文人雅趣,也使其多了一分唯美内涵。  关键词:古代诗词;玉雕作品;文化品位  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
期刊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品中,蛙纹最早出现在史前彩陶中。本研究报告根据蛙纹的纹样特性,从蛙纹的起源、演变及其纹样特点着手,立足于蛙纹的纹样特点,赋予其故事性,结合现代的青年文化潮流对其进行再设计,使蛙纹在造型上更具现代感,更容易被青年群体接受。对传统蛙纹进行形象创新,能够使其更符合现代人对设计的需求与视觉审美要求,更好地与现代文化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下再放光彩,重新回到现代群众的视野。  关键
期刊
摘要:在艺术类本科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阶段,避不开构成类艺术。包豪斯,这个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设计学院,几乎被公认为是这一艺术设计范畴的代名词,直接影响了现代设计的标准。提及点、线、面的应用,康定斯基首当其冲,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康定斯基虽然是热抽象艺术的领头人,但与之并重的冷抽象艺术代表人物—蒙德里安可能更为知名,从现代服装设计到家具设计,再到室内布置等领域,常能发现其经典作品的元素。他的艺术
期刊
摘要:瓦当是中国古代屋檐建筑中兼具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始于西周中晚期,到汉代发展极盛。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笔者通过现有资料对瓦当的纹样艺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瓦当;汉代;汉长安城遗址;纹样;遗产  一、瓦当概述  (一)瓦当的概念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砖和瓦是重要的材料。在传统建筑中,屋檐顶端的盖头瓦被称作瓦头,位于筒瓦顶端,呈
期刊
摘要: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重要的器物,其纹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变化。从战国至汉代,玉璧上常见谷纹的纹饰,器身满饰谷纹的玉璧亦被称为谷璧,是重要的礼仪用璧,成为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从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见谷纹玉璧在工艺和风格上的传承与演变。  关键词:玉璧;谷纹;工艺;礼器;战国;汉代  关于玉璧的定义,中国古籍中多有提及。《说文》释:“璧,瑞玉、圜也。”[1]《尔雅·释器
期刊
摘要:在现如今文化资源的大力开发下,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民俗文化有效融合到现代街景中,丰富街景的文化内涵并推动商业旅游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唐尧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断探求民俗文化的积极意义及其与街景结合的有效途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街景;保护与利用  保定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为京畿重地,是尧帝的故乡,其遗留下来的
期刊
摘要:云冈石窟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云冈石窟中的乐器与伎乐图像主要是石雕形式,其中还有一些是明清壁画的形式,这些壁画图像对后来明清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音乐;壁画中的乐器与伎乐;音乐影响  东方佛教第一圣地—云冈石窟,位于距云冈市区仅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 000余躯,石窟规模宏大,造像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因为博物馆藏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载体。博物馆藏品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是蕴含我国珍贵历史记忆的财富。目前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创新性也不足,不利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文章针对博物馆的产品质量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期刊
摘要:四川省共有246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珍贵古籍在地域上分布集中,写印年代以明朝为主,版本方面以刻本数量最多,版本类型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入选善本经、史、子、集四部齐备,并以数量丰富的早期版本、佛经、杜甫与“三苏”文献等为特色。  关键词:四川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析;特色文献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同年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正式开始。
期刊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古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古建筑作为古代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在结构布局、雕刻装饰方面有着深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其上的雕刻装饰纹样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是属于时代的印记。鉴于此,本文对古镇旅游景区中木结构建筑的雕刻装饰纹样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为相关行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景区;木雕结构;雕
期刊